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1 17: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 操 作 方 法
[关于俄国]
? 1707.54万平方公里
? 东正教
? 基辅罗斯时期-蒙古人统治-莫斯科时期-
彼得堡时期-苏维埃时期
? 农奴制
? 普希金 柴科夫斯基 列夫 · 托尔斯泰
?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 6月12日
[关于俄国]
圣彼得堡
克里姆林宫-沙皇皇宫
[关于俄国]
冬宫
俄国农奴制的由来?农奴的生活境况如何?
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完全束缚在土地上。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十分严重。
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以奴役制为主要形式的地主或国家剥削农民的主要经济和法律制度。
农奴:有少量的劳动工具和耕畜,以奴役性条件从农奴主手中领得一小份土地,世世代代在这块份地上耕作,向农奴主缴纳地租,承担无偿劳役。
(基本特征是农民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生产和生活资料)
学习导语:
农奴制的腐朽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只有废除农奴制
发展资本主义
俄国才能强大
农奴制改革
2·19法令
废除了农奴制,走上资义道路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
(1)经济:第一框题
(2)政治:第二框题
(3)思想:第三框题
(4)军事:第四框题
(5)统治阶级:第五框题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一)经济上: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考:俄国农奴制改革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1)农业上: ①产生资本主义萌芽;②农奴内部产生分化
2)工业上: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企业数目和自由劳动力人数数增加。
比较改革前夕俄国与西欧的差距
自然经济;工业水平低
商品经济;工业水平高
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
农民购买力高,国内市场广阔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政权
农奴主和农奴为两大对立阶级;
资产阶级弱,无产阶级没诞生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
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处于发展中
装备落后,物资不足,战斗力差
装备先进,物资充足,战斗力强
封建专制思想占统治地位
资产阶级思想占主流地位
俄国工业发展落后,蒸汽动力很少
项目 俄国 西欧
经济
市场
政治
阶级状况
社会思想
军事力量
造成俄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自由劳动力:
2)市场:
3)原料:
4)资金:
5)技术:
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劳动力
农奴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
工业落后,国际竞争力差,国际市场也狭小。
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且为西欧原料供应地
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
技术水平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思考:19世纪初期,俄国存在哪些经济形式?


封建农奴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阅读课本P80、P81页上的三则知识链接,了解俄国的农奴制以及农奴的生活状况。
俄国农奴制(1)概念: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2)特点: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底层,实际上是农奴。

材料二: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年代 农民起义(次数)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1850年~1861年   591次

1)农奴:

2)工人:
——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
——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工场管理人员的残暴行为;
结论:
阶级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
(二)政治危机:农奴制激化俄国社会矛盾,工农斗争严重打击了俄国沙皇统治。
(三)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赫尔岑
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认为农民革命是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1825年12月(俄历),俄国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起义。起义者因此被称为"12月党人”。
主张废除农奴制,建立共和国。
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
⑴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
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⑵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动遥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赫尔岑,青年时代深受
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从此投
身于推翻农奴制度的革命宣
传活动。他是由贵族革命家
到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过渡性
人物,是俄国著名的思想家、
作家,革命宣传鼓动家。18
47年他被迫流亡西欧,1852
年移居伦敦。次年他在伦敦
创办“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开始出版一种革命的杂志《北极星》,表示他决心继承十二月党人的事业。
赫尔岑

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 · 格 · 车尔尼雪夫
斯基(1828—1889年),
出生在萨拉托夫城一个神
甫家庭里。他非常憎恨沙
皇专制制度。从大学时期
起就苦苦寻求改造这一社会的答案。大约在这一时期,车尔尼雪夫斯基接触到费乐巴哈哲学,逐渐成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代表作有《怎么办?》

变革的呼声
普希金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
的死亡。”
——普希金
结论:
意识形态的呼声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

(4)军事: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克里米亚战争;
1)原因:
2)借口(导火线):
3)经过:
4)结果:
5)性质:
①俄国为转移国内矛盾;
②土耳其有重要经济和战略地位;
③英法与俄国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
“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问题。
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
对于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
对于土耳其来说;
1853到1856年,俄与英法土。结果俄军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
[战争风云]
克里米亚战争
(1)时间-
1853-1856
(2)参战国-
俄VS土、英、法
(3)爆发原因-
A、俄国-转移国内矛盾;扩大势力,攫取土地
B、英、法-俄的行动侵犯了其在土耳其的利益
(4)性质-
俄、英、法-非正义的殖民争霸战争
土-正义的反殖民侵略战争
(5)结果-
俄战败,签订《巴黎和约》

英国铁甲舰
俄国在战争中使用的帆船
国家 枪支 战舰 运输工具 运输通道 军用物资
俄国 滑膛枪 木帆船 牛车马车 泥路 缺乏
英法 来复枪 汽船 火车 铁路 充足

思考2:俄国为什么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这暴露了哪些问题?带来怎样的影响?
(1)直接原因:俄国军队装备落后,弹药粮食供应不足,作战准备不充分,军心不齐;
(2)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后方;
(3)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在经济上、军事上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的英法等西欧国家。
影响:
①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②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③直接推动俄国1861年改革。
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
实质: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沙皇的抉择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5)统治阶级:可能性: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1)矛盾激化:
2)出发点:
3)组织措施:
4)特点:
农奴制存废已成为俄国社会矛盾的焦点。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负责改革工作,于1861年在国务会议上通过改革草案。
缓慢而谨慎。
原因:触动农奴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工农运动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19世纪初期民主革命思潮席卷全国,动摇沙皇的统治;
(4)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
(5)可能性: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材料:1856年4月,亚历山大二世在接见莫斯科贵族代表时明确表示,要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表达了他要自上而下地改革农奴制的意图。
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给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富国强兵,重振大国威望。
维护地主贵族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走出误区
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吗?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在于挽救统治危机和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沙皇专制统治,但客观上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获得公民权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自由劳动力
仅是法律上的自由,仍受限制。
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为资义发展提供了必要资本和市场
需高价赎买,数量少且贫瘠,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
村社制度强化对农民管理。
农民仍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地主。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哪些?
问题探究2
措施 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政治
经济
组织
政府给农民的解放是否是农民想要的解放?
农民想要的解放:
农民要求从地主的土地上解脱出来,不再依附于地主,有自己的土地,经济独立,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农民为得到解放而付出的代价:
巨额赎金;大量肥沃土地。
法令对农民的影响:
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与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农奴解放时遭到沉重的掠夺,解放后的农民未能摆脱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政治上:仍是封建君主制国家
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受双重压迫,生活仍贫困,反抗不断
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主张革命推翻沙皇
专制统治
1)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经济上: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刺杀亚历山大二世
新沙皇中止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促进革命形势走向成熟
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其不彻底性是新旧矛盾交织的根本原因。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端恶劣的痛苦和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1861年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激化了阶级矛盾。但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评价)■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也是地主阶级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1)内容上: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2)影响上: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巩固练习:“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进步性
1)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2)促使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
局限性
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落后性
1)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无权)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4)落后性:形成以军事封建性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评价)■
  ◆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合法”的野蛮的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
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探究3
■五、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合法”的野蛮的掠夺
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五、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经济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思想近代化
司法近代化
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改革司法机关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1.一个主题:俄国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2.两个灵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从文明的碰撞角度把握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从世界近代化的角度认识改革的必然和作用
3.两条线索:
纵向:农奴制改革——十月革命
横向:联系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革命或改革(美国南北战争,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认识世界历史近代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