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习题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习题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1 00: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课后练1 北京的春节
几个小fàn(  )把luò tuo(    )拴在集市头的树桩上,来到卖shuǐ jiǎo(    )的小tān(   )前准备吃午饭。他们昨晚赶了一个tōnɡ xiāo(    )的路,已经非常疲惫。1.读拼音,写字词。贩 骆驼  水饺  摊 通宵搅(拌 伴)       (醋 蜡)酸      (洽 恰)谈       通(肖 宵)
伙(拌 伴) (醋 蜡)烛
(洽 恰)当 生(肖 宵)2.用“√”选择正确的字,组成词语。√√√√√√√√A.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B.努力程度不同,学习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C.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悬灯结彩,非常热闹。
D.经过我们一下午的打扫,桌椅干净了,房间整齐了,连玻璃也是万象更新!3.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1)蜡月  空竹  广告  分外 (   )
(2)展览 风筝 店捕 开张 (   )
(3)年画 通霄 一律 寺院 (   )
(4)轿车 彩会 间断 除非 (   )4.下列词语中每一组都有一个书写错误,用“  ”画出并在后面括号内改正。? 腊月  店铺 通宵  彩绘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      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②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请你用这种方法写一写秋天的落叶。?
? 5.品读句子,完成练习。米、豆、干果的品种比喻示例: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天空中飞舞。(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①“一眨眼”表示时间很短,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②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恋恋不舍承上启下 本文按     顺序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其中详写了      、     、        、      、      这几天。?? 6.课文回顾。 时间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北京话
我爱北京,原因有很多,其中之- -就是因为北京话好听。在游览北京诸多著名的公园、街道、建筑之前,我便完整地感受到了一个听觉中的北京。或者说,北京最初是以声音的形式进入我的脑海中一用最快的速度占据了我的内心。 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中。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有一次朋友们在鼓楼聚餐,在座的有一位研究汉宇的美国博士生,有位朋友刚跟他交谈几句,便有人举筷指出:你的普通话还没有这位美国朋友说得好。此言一出,引起哄堂大笑。在北京待的时间长了才发现,北京其实是方言歧视较少的城市,与北京人交谈,他们很多人愿意在谈话的间隙猜测一下你是哪个省的人。如果猜中了,他们甚至会表现出一种天真的快乐。因为北京汇集了各种方言,所以北京成为一座最富于乐感的城市。不管怎么说,正宗的北京话确实是好听的一- -这种“好听”还包 含着易懂的意思。北京人说话,也是很艺术的。我在学说话时也难免流露出模仿的痕透。这注定我永远只是北京话的模仿者。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有越来越多的模仿者,不也正是北京话得以强大的原固吗?如果说我是因为爱听北京话而来此地的,那肯定太夸张。但北京话好听,也使我更爱北京了。
听觉中的北京,似乎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一个世纪以来,北京的街景、居民、建筑以及风格在变,唯独朗朗上口的北京话没变。在一代又一代讲述者的口中传承.着一语言是否才是最不容易被岁月改变的事物? 是否才是一座城市最明显、最本质的特征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话是不朽的。(1)根据短文内容,仿照例子,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
例:朗朗上口的北京话
①      的北京话       
②      的北京话? 娓娓动听
激荡人心 (2)结合短文内容,我知道画线句子中“改变着自己”指的是(  )。
A.既学说北京话,又爱上了北京
B.很快就遗忘了家乡话,喜欢上了北京话
C.说话越来越有艺术性,很快就能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
D.在游览北京时,更多的是用听觉来认识北京,而极少用其他的方式来感受北京的美好 A(3)下列不属于北京话特点的一项是(  )。
A.好听   B.易懂    C.易模仿
(4)短文第2自然段所举的例子“美国朋友的普通话好”的作用是(  )。
A.说明朋友的普通话很差      
B.赞美美国朋友很快就融入了中国
C.说明在北京能听到各地的方言
D.说明普通话对外国朋友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CC(5)为什么说北京话是不朽的?
因为北京的一切都在改变,但北京话一直没有改变,并在不断地传承下去,北京话已经成了北京城最显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