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五年级(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古韵新声》
之《静夜思》
授课人:冉君梅
【教材分析】
《静夜思》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是作曲家黎英海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谱写的一首抒情歌曲,曲调以唐代琴歌音调为素材谱写而成。节奏是建立在古吟诵的自然节奏上,其旋律线的起伏亦与诗歌吟诵的音韵及情绪的发展保持了一致,表达了深沉细腻的思想感情,其起伏有致,略带伤感的曲调,所表现的诗情画意能给学生留下完整美好的回忆。
【学情分析】
《静夜思》第二部分为合唱部分,五年级的学生对合唱歌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在演唱技能方面还需提高,合唱一直是小学阶段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开朗,学习积极性高,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索与创造欲望强烈,结合本课特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创造与成功的欢乐,并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合唱部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静夜思》思乡之情,体会古诗音律与歌曲旋律相结合的美感和古韵新声的表现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知识与技能:能大胆自信的参与表现,并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静夜思》,学会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的声断气连,二声部合唱时,做到声音和谐统一。
三、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动、唱体会《静夜思》的思乡之情,培养参与和创造意识、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合唱部分要做到声音和谐统一。
【教学难点】合唱做到声音和谐统一,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做到声断气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营造意境(背景音乐)小提琴(思乡曲)
(1)出示一张图片(图片场景要与古诗《静夜思》的意境吻合)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图片,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图片表达了怎样的意境?(师生交流)
(师:此情此景表达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听了乐曲之后有什么感受?(师生交流)
(2)引出课题:《静夜思》
(师:静静的夜晚,明月当空照,远离家乡的人们只能望着这轮明月,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同学们,能不能用一首诗来形容这幅画的意境和情感呢?
(引入课题:《静夜思》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诗《静夜思》和古诗新唱的歌曲《静夜思》吧!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诗中有情”,通过营造氛围、教师引导、图片导入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思乡情境中。特别是在小提琴《思乡曲》的背景烘托下,教师用亲切、柔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意境中。
二、渐入主题
1、聆听歌曲,吟诵古诗朗读古诗(感受古诗《静夜思》得意境,画面,思乡之情)背景音乐+画面,营造古诗古韵的气息。
(教师范读(突出吟诵时的眼神,表情,手势等肢体动作,奥尔夫教学法)
(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
注意:((师生一起朗诵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随着背景音乐朗诵古诗,直到音乐播放结束,加上肢体动作,带领学生体会,感受古诗韵律。 (通过朗诵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气息的连贯表现古诗诗句的魅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足以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初听歌曲
师:同学们朗诵得非常好,但如果将古诗唱出来,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国作曲家黎英海把这首诗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生整体感受音乐)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想一想歌曲的意境和古诗的意境相同吗?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整体感受。
(聆听歌曲,思考问题
(师生交流
学生回答: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
师:这么美的诗词,配上动听的旋律,表现的手法更加丰富了,更充分的表达了作者李白望月思乡的情感。
3、再次聆听《静夜思》范唱。(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这首歌曲的力度、节奏、速度是怎么样的?
(师:古诗吟诵师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变化与歌曲的曲调走向,节奏的变化是否相同呢?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带着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老师随着旋律单手划四四拍指挥手势,生轻声跟唱)
④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为合唱,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力度较弱、节奏比较舒展、速度较慢。
⑤分享交流。(歌曲的旋律师随着诗句的韵律而变化的,两者是相同。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齐唱,第二部分为合唱)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聆听”“吟诵”两个最基本的体验方式,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古诗的韵律和音乐是相同的。歌词的旋律跟随诗词的韵律,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表达思乡的情感,挖掘词与曲的关系,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融入诗词,融入诗词,融入思乡的情感之中。
三、教唱歌曲
1、师: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歌曲。
(1)我们先来学唱第一声部。(齐唱部分)
(教师范唱
(学生视唱曲谱(师伴奏)
(随着音乐(或钢琴伴奏),学生轻声带入歌词。
④指导学生轻巧演唱装饰音(师师范,用对比方法)
( 注意:要注意用连贯、较长的气息唱满全音符的时值;第二乐句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连;唱准第三乐句的八度音程,(可用手势)提示观察两句节奏一样,第三句更强调语气,比第二句唱的稍强一点,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烈的思乡之情;指导学生唱前倚音要唱得巧而连,可用对比法帮助学生体会装饰音的唱法及作用。)
⑤师:指导学生气息的控制。(“光”“月”的一字多音,以及“月”的演唱处理声断气连的方式,突出作者远离家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唱第二声部。(合唱部分)
(聆听第二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学唱了一部分,现在我们来学唱第二部分,请你们边听边观察一下,第二部分的乐谱,(看看谁能最先发现)合唱部分与齐唱部分的旋律比较,有什么不同?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是什么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生交流(合唱部分比齐唱部分声音更加丰富,思乡情绪更加浓厚,形成了歌曲情感的高潮。第二声部衬托第一声部的主旋律,两个声部高声部的旋律,节奏是一样的,起到了渲染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④分声部学唱曲谱,(循序渐进的方法)师:教唱低声部旋律,歌词。(在第二声部教唱过程中,要注意音准的把握)。
⑤师生合作(教师分别与第一部、第二声部合唱,另一声部仔细聆听,心里默唱)
⑥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强调音准、音质、气息,两声部和声统一)。(注意气息的保持,演唱时加上神态,表情,肢体动作)
(注意:听第二声部是在什么时候进入的?指导学生用连贯、较长的气息唱满全音符的时值。)
(3)练习合唱。
① 学生在演唱第二声部时,要注意聆听这个声部的准确进入。
②?在合唱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仅唱好自己的声部,还要聆听另一声部的旋律,做到声部和谐统一。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产生对抗的效果。
(4)演唱歌曲
(教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乐句为何反复出现?演唱时,如何处理?齐唱部分与合唱部分的情绪有对比吗?如何表现?结尾音的无限延长代表了什么?如何演唱?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学生演唱。
(5)歌曲处理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指导学生用声断气连的方法唱好第二乐句的八分休止符,更好地表达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演唱倚音时,要用弱的声音演唱,不要太突出倚音。第三乐句的开始同第二乐句结束音是八度关系,演唱时力度要稍强,突出思乡的情感。歌曲的结尾要渐慢渐弱,表达了人们对自己的家乡久久难以忘怀。
(6)聆听《静夜思》伴奏演唱歌曲。(注意气息的保持,演唱时加上神态,表情,肢体动作)
教学要求: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较弱的力度,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本环节有学唱歌曲和演唱歌曲两个部分,学唱部分,根据歌曲结构分为齐唱和合唱部分学习,歌曲采用了视唱曲谱,轻声歌唱等常用方法,将气息的控制,声音的连贯,声音的柔美渗透到学唱活动中,合唱部分明确声部的关系,初次进行合唱,先由师生合作再到生生合作,降低两个声部的合唱难度,增强学生合唱自信心,表现,处理歌曲,老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歌曲表现中来,演唱效果明显提升。
(7)分层激励,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本课,感受到《静夜思》这首歌曲的意境,体会到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这首歌优美动听的曲调,略带伤感怀念的歌词,所表现的诗情画意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请大家回去唱给爸爸妈妈听一下,感受它的诗情画意。(《静夜思》背景音乐)
【课后作业】请大家回去唱给爸爸妈妈听一下,感受它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