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学设计
雅鲁河中心学校 岳伟
教材分析: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曲调优美、动听、节奏舒展、感情真挚、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音乐教学有机的整合,使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新性,使这首经典歌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和听觉艺术作为切入点,视听结合、寓教于乐,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会学、想学,从而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叙事体歌曲的特点。
②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教师讲解,使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3)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歌曲情感。
②培养学生的感受、鉴赏、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意境,鼓励学生个人独立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歌曲。
1、情境教学法: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音乐教学有机的整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
2、听唱法:在学习歌曲中用听唱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学生学会歌曲。
3、小组讨论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游戏法:使用打击小乐器给歌曲配打击节奏,巩固歌曲演唱,把握歌曲情绪。
5、评价法: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他评、师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
教学准备:,电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进教室,师生音乐问好。
2.歌唱前的发音练习。
二、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音乐,让学生聆听两遍后,回答以下问题。
(1)你听到歌中唱了个什么?
(2)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这道歌曲有什么特点?
师揭示、板出课题及歌曲体裁(叙事歌曲)
三、新课教学
1. 学生自主完成歌曲旋律视唱。
2.学生聆听歌曲,小组讨论乐曲的节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同桌讨论、举手示意,激发学生的听觉欲望、参与欲望及好胜心,并了解了歌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及歌曲情绪为学唱歌曲做好准备。]
3.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亲切安逸的情绪。
A、播放课件(宁静、安逸的小山村,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围坐在丰收后的谷堆旁,听妈妈讲故事。徐缓的节奏、平稳起伏的旋律,长短不一的句子结构,有一种叙述的亲切感,勾画出现实生活中的甜美、幸福)让学生欣赏。
B、教师运用快速、中速两种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请学生选择哪种速度的演唱更符合叙述故事的需要。
C、教师运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请生作出评论和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绪演唱来引导学生掌握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反复聆听音乐,并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有意识地听更利于集中注意力,听的效果好了,随之进行的唱歌教学水到渠成]
(3)教师弹奏,请生模唱歌曲旋律。
(4)完成歌曲旋律填词,完成歌曲。
[设计意图:学唱歌这一环节让学生“互教互学”,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自学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得到充分培养,教师适时指导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四.教师指导,给歌曲配上符合乐曲风格的打击乐伴奏。
五.课堂拓展,升华情感。
(师播放课件并画外配讲解):“妈妈在那过去的生活”(解放前中国人民饱受列强欺侮的生活)及解放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幸福生活的片段并请学生展示课外搜集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故事和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课外搜集资料的展示、今昔生活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感恩祖国、感恩党,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的道理,让学生对歌曲内涵更进一步理解,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同时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习惯,实现“课外知识课内展示深化、课内知识课外巩固补充”的理念。]
六.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