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
出示三幅场景图
2、提问,你们知道每一幅图中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课件)
3谈话:在制作国旗的尺寸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趣的比。同学们可以算一算这三幅国旗的长和宽之比,并求出比值。
汇报,教师依次出示
二、引导探究,明确意义
(一)比例的意义
(1)观察这三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看三组数据,能否从中选出两个比组成等式呢?
(3)学生汇报,教师任选其中的板书
(4)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指出,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还可以继续写下去。这样两个比相等,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出示)这就是比例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5)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意义并强调,两个比相等,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例?
(6)试写比例的分数形式。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师:20:5和1:4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那么你能想办法给20:5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想一想,这样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找到朋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也就是说要符合什么条件?
小结后强调指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我们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和学生介绍内项和外项)。
写出一组比例,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生独立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活动探究 总结性质
谈话: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像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一样,比例也有它特有的性质,会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请你试着写出一些比例:
问题:观察比例式,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写写、算算,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提示学生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和,差,积,商,看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收集资源。
探究: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
验证: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可以得出什么?(比例的性质)
提问: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出现什么形式呢?
运用性质
提问:判断比例是否成立,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有几个方法?
出示一些练习,判断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三、归纳总结,交流收获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研讨记录:
王老师:内容较多,新旧知识衔接紧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四能。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许老师:1.练习过程中习题有梯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订正答案学生发表观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组活动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算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的和、差、积、商,最后根据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更能体会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刘主任:
1.这是一节概念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性。整体思路明确,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师生互动较好。课堂容量大,快节奏。充分利用好了每一分钟。新旧知识的版块有机结合,有层次感,不同学生有所收获。
2.教师说的、做的有点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3.小组合作交流的有些少,能力培养有些欠缺。
崔校长:
1、从整体来看,这节课是成功的。构思巧妙,前后衔接紧密,教师的语言有亲和力。知识结构完整。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性很强的课,应该多多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在讲解比例的意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大量感知等量关系基础上出示例子。
在孩子们讲解为什么才能组成比例时,前面孩子们说的都不错,只是在后面欠缺一个总结性的知识。
教后反思:
讲完课后觉得,整体来讲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表现的很棒。
我感觉虽然有学生自主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得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时间让我把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展示出来。
同时我也在想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行。比如给四个数,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考虑到了,后来忘了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我觉得可以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其实每上节课,只要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有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