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同步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同步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12 17: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同步检测(含答案)
1.关于铁球在水中的沉浮,有以下几句说法,正确的是?(??? )
A、沉入水底的铁球一定是实心的;???
B、凡是铁球就会沉入水底;
C、空心的铁球一定漂浮在水面;??????
D、悬浮在水中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2.关于物体的浮沉与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分割成体积大、中、小不相等的三块时,则大块的一定下沉,中块的悬浮,小块的一定下沉
B.同一只密度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和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C.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一定浮在液面
D.质量相同的木球和石块,一起放入水中,木块漂浮在液面,石块下沉,最后木球受到的浮力比石块大
3一支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静止时位置如图所示。若密度计在甲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甲<F乙
B.?F甲>F乙
C.?ρ甲<ρ乙
D.?ρ甲>ρ乙
4.水平桌面上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 M、N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静止时两球状态如图所示,两容器内液面相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两小球所受浮力FM<FN?
B.?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C.?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
D.?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F乙
5.A、B是两个不溶于水的物块,用一根细线连接在一起,先后以两种不同方式放入同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中,处于如图甲、乙所示的静止状态。试判断两种情况下,烧杯中水面的高度h甲、h乙的大小关系为(  )
A.h甲<h乙 B.h甲>h乙 C.h甲=h乙 D.无法判断

6.小明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电子秤上,再用弹簧秤挂着铝块,将其缓慢浸入溢水杯的水中,如图所示.在铝块浸入水的过程中,溢水杯底所受水的压力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电子秤的读数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如图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当向右拉针筒活塞时,此时模型将   (选填“上浮”、“悬浮”、“下沉”)。当模型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为0.2N时,它受到的浮力为   N。

8..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它受到的浮力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船体将   一些(选填“上浮”或“下沉”)。
9如图所示,小明用不同材料做成粗细大小都一样的甲、乙两支密度计并放在水中,水面刚好与甲的最上端刻度相齐,与乙的最下端刻度相齐。由图可知甲、乙密度计的重力G甲______G乙(选填“>”“< "或“=”)。其中_______密度计可以测比水密度大的液体的密度。

10.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小敏同学从家中带来了一些物品,其中有:①小铁钉;②软木塞;③蜡烛;④苹果;⑤塑料块;⑥小石块。
(1)请你猜想:以上物体浸没在水中后可能会下沉的是___________(只填序号),你的猜想主要是依据物体的_________(选填“体积”“质量”和“密度”)。
(2)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取一带盖的玻璃瓶装满水时重为G1,放入水中(如图1) 松手后瓶子沉入水底;将瓶内水倒去一部分,当瓶和水重为G2时,放入水中松手后它悬浮于水中(如图2);再将瓶中水倒空,瓶重为G3,放入水中松手后,瓶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如图3),则:
①图1中,因为玻璃瓶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所以它沉入水底;
②图2中,因为玻璃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它悬浮水中;
③图3中,因为玻璃瓶浸没在水中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它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
(3)对比图2和图3,不同点是玻璃瓶排开水的体积不相等,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

11.如图所示,已知重为10N的长方体木块静止在水面上,浸入在水中的体积占木块总体积的0.8(g取10N/kg)。
(1)求木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2)若木块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为0.2米,求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3)若要将木块全部浸没水中,求至少需要施加多大的压力。





答案
D
BD
C
D
C
不变 不变
上浮 0.2
不变 上浮
> 甲
(1)①⑥ 密度 (2)①受到的浮力小于其重力 ②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 ③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 (3)浮力都等于其自身重力
10 200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