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屈原(节选)》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学习难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 ,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 》(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 》《 》《 》《 》等。
2.背景资料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
戏剧文学:
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 ;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 和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 、 和 。
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
4.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国殇 靳
诡谲 瘦削
商於 鞠躬
哗众取宠 徘徊
脚镣 伫立
睥睨 污秽
犀利 稽首
驰骋 湘妃
虐待 雷霆
镗镗鞳鞳
(2)词语释义
咆哮:
诡谲:
哗众取宠:
徘徊:
伫立:
睥睨:
镗镗鞳鞳:
犀利:
炫目:
稽首:
驰骋:
拖泥带水: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2.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第一层(第二部分开头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结束):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郭开贞 《女神》 《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
3.剧本 独幕剧和多幕剧 悲剧、喜剧和正剧
4.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国殇(shānɡ) 靳(jìn)
诡谲(jué) 瘦削(xuē)
商於(yú) 鞠躬(jū ɡōnɡ)
哗众取宠(huá) 徘徊(pái huái)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pì nì) 污秽(huì)
犀利(xī) 稽首(qǐ)
驰骋(chěng) 湘妃(fēi)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镗镗鞳鞳(tāng)(tà)
(2)词语释义
咆哮:(猛兽)怒吼。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镗鞳鞳: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炫目:(光彩)耀眼。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驰骋:(骑马)奔驰。
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五、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2.第一层(第二部分开头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屈原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作自己“心中的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的力量。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结束):借怒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把握主要的戏剧冲突。
2.品味人物台词,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
3.把握剧本主旨,对剧本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文化生活状况有自己的思考。
【学习重点】
反复阅读,理解文中舞台说明的内涵和作用。学习通过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学习难点】
深刻理解晚清民不聊生、腐朽不堪的社会现实。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何冀平,1951年出生于广西,剧作家、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代表作有《 》《德龄与慈禧》《开市大吉》等。
2.背景资料
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累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此时,唐家的两位少爷在流言蜚语的怂恿下,却与卢孟实争起了东主财权。常贵一辈子卑躬屈膝任人差使,竟在端盘走菜时气绝身亡,再加上侦缉队在店中查出罗大头藏有烟土,除非有人担保,否则要将罗大头绑走示众。在此情况下,卢孟实挺身而出,愿意担当一切责任。待事了之后,精明而无奈的卢孟实明晰人间事理,便离开福聚德回山东老家去了……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商贾 名噪
簇拥 幌子
砧板 咬牙跺脚
侦缉队 半晌
瑞蚨祥 行头
怯懦 忌讳
拾掇 呷
喜幛子 撂杆
煞白 凄惨
骂骂咧咧 地契
眩晕 砸八地
怵 打镲
(2)词语释义
雕梁画栋:
商贾:
名噪:
簇拥:
搭济:
行头:
怯懦:
另请高明:
凄惨:
打镲: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2.舞台剧强调的是集中的舞台冲突,在节选部分,也有不少的舞台冲突,请逐一概括。
3.在这些诸多的矛盾冲突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应该是哪些?
4.说说本文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天下第一楼》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商贾(gǔ) 名噪(zào)
簇拥(cù) 幌子(huǎng)
砧板(zhēn) 咬牙跺脚(duò)
侦缉队(jī) 半晌(shǎng)
瑞蚨祥(fú) 行头(xíng)
怯懦(nuò) 忌讳(huì)
拾掇(shí duo) 呷(xiā)
喜幛子(zhàng) 撂杆(liào)
煞白(shà) 凄惨(qī)
骂骂咧咧(liē) 地契(qì)
眩晕(xuàn) 砸八地(zá)
怵(chù) 打镲(chǎ)
(2)词语释义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商贾:商人(总称)。
名噪:名声广泛传扬。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搭济:帮人脱离困难。
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穿的服装。
怯懦:胆小怕事。
另请高明:另外再请水平高的人。多用作谢绝他人邀请的托词。
凄惨:凄凉悲惨。
打镲:方言。胡扯,胡搅。
五、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常下,王欲上”):交代了福聚德的开业的兴隆景象以及掌柜的身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从“唐茂昌带福子气冲冲地上”到“掌柜的是你祖宗?跪下”):写卢孟实出场前,唐茂昌与王子西、罗大头与克五、罗大头与成顺的矛盾冲突,暗示着社会背景的复杂和福聚德开业的不顺。
第三部分(从“一个衣着整齐的小伙计快步跑上”到“玉雏儿扶卢下”):卢孟实出场后,先后经历了卢孟实与小伙计、卢孟实与罗大头、卢孟实与唐茂盛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预示着福聚德开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暗示着福聚德由盛而衰的过程。
第四部分(从“唉,不知道打哪儿就给你横插一杠子”到结尾):尾声。揭示福聚德由盛转衰的根源。
2.(1)开业当天,唐茂昌到福聚德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2)克五讹诈罗大头,被罗大头力拒,克五虽是无赖,却讨了个没趣。
(3)罗大头发现烤杆被徒弟成顺用过,让他下跪,驯徒。
(4)克五想讹诈卢孟实,被其强行赶出。
(5)卢孟实严惩不成器的小伙计,却厚赏成顺。
(6)罗大头想惩戒成顺,被卢孟实阻拦,引发罗大头的罢工,卢孟实顺势将其辞退,重用成顺。
(7)唐茂盛到店里要钱要人,卢孟实被逼得欲骂无言,欲哭无泪。
3.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应该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就节选部分而言,就是以唐家二少东家为代表的剥削阶级以及克五这些剥削阶级的爪牙,与以卢孟实为代表的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4.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19 《枣 儿》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剧形式上的特点,把握戏剧情节。
2.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特点。
3.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学习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童谣 竹匾
蓦然 掸去
羡慕 囫囵
钢盔 踌躇
愣住
(2)词语释义
喃喃:
蹑手蹑脚:
无可奈何:
喜出望外:
津津有味:
囫囵:
踌躇:
垂头丧气: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2.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3.本文是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的?
4.本文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童谣(yáo) 竹匾(biǎn)
蓦然(mò) 掸去(dǎn)
羡慕(xiàn) 囫囵(hú lún)
钢盔(kuī) 踌躇(chóu chú)
愣住(lènɡ)
(2)词语释义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踌躇:犹豫不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五、整体感知
1.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叫你过来就过来”):故事的开端。写在枣树下,老人遇到捡枣儿的男孩。
第二部分(从“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到“老人仍在沉思”):故事的发展。写一老一少的交谈,老人回忆有关儿子的往事,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
第三部分(从“咱们学猫叫”到“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男孩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突出男孩对父亲的期盼。
第四部分(从“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到结尾):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老人与男孩思想产生了共鸣,一齐呼唤亲人回归。
3.本文是围绕“枣儿”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也是本文的线索。
4.主要写了五件事: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儿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儿等父亲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