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名言欣赏: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我们学习《诗词五首》,看看有哪些新的感悟吧。
导入新课
12 词四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工于诗文,作品语言精练畅达。著有《范文正公集》。代表作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诗《江上渔者》等。
走近作者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背景资料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文本朗诵
整体感知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渔家傲
秋思
上阕写景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
异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
忧国之情
借景抒情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家万里-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整体感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词句品析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主题思想
格调苍凉,慷慨悲壮。
词的上片侧重写景,既有作者所见之景,又有其所闻之声,渲染了边塞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寥。词的下片则侧重抒情,从人物的行为和心情写起,用悠扬的羌笛声与满地的浓霜渲染出苍凉悲壮的气氛,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拳拳爱国之心与浓浓思乡之愁。
写作特色
《渔家傲 · 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小结: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一改晚唐五代婉约的词风,格调高昂,豪迈奔放,开创了豪放一派。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走近作者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知州。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次年,密州蝗灾、旱灾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在贬官外任期间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这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背景资料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课文诵读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片
下片
描绘打猎时威武壮阔的场面。
抒发渴望为朝廷效命的情怀。
整体感知
本文共用了哪三个典故?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即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精读细研
(2)遣冯唐:
(3)射天狼:
冯唐,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天狼,星名,即天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诗句品析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
“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下阕:好一个豪放不羁的英雄;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
“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
“持节云中”,此豪二也;
“会挽雕弓”,此豪三也;
“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江城子》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上阕:好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
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
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语言质朴,善用典故。
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用语简洁质朴,刚劲有力,抒情、议论畅快淋漓。上片运用孙权的典故,突出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下片运用冯唐、魏尚的典故,表明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突显了词人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写作特色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
课堂小结
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走近作者
这首词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背景资料
“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标题
写
豪壮的言语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wù
解题
陈亮
力主抗金。
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
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
辛弃疾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注音:
挑灯( ) 麾下( ) 炙( ) 塞外( ) 的( )卢 霹雳( )
huī
zhì
dì
pī
sài
tiǎo
字词积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huī
zhì
课文诵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依据注释 揣摩大意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中回到了接连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上片
下片
追忆军旅生活。
描写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的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整体感知
以雄壮豪放的感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壮”?
读到“ ”,我仿佛看到/听到
。
整首词的感情基调,用一个字概括。
壮
梦回吹角连营
各个营垒接连响起了紧张、急促号角声
(读出豪壮之势,读出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之感。)
精读细研
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可怜白发生……
精读细研
壮
总结:词中展现了以下几幅画面
的军营生活
的战斗场面
的雄心壮志
雄壮
壮烈
豪壮
“可怜白发生”中“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一切,只是梦中的回想,现实中,仍然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何等悲愤!何等苍凉!
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词句品析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对比阅读 拓展视野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南宋】陆游
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③九州:代指中国。
④中原:金兵占领的地方。
⑤翁:父亲。
1.《示儿》《破阵子》分别围绕哪个字来写?
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异:《示儿》有对抗金大业未完成的遗憾,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破阵子》渴望自己能披上战甲、驰骋沙场,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悲
壮
2.两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课文主旨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满江红
秋瑾
秋瑾(1875—1907)
1875年生于绍兴,自称鉴湖女侠,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走近作者
PPT模板:www.1ppt.com/moban/ PPT素材: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www.1ppt.com/tubiao/
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PPT论坛:www.1ppt.cn PPT课件:www.1ppt.com/kejian/
语文课件:www.1ppt.com/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1ppt.com/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1ppt.com/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
1903年,秋瑾随入京做官的丈夫来到北京,看到被八国联军入侵的神州大地,看到满目疮痍的国土,看到腐败懦弱的晚清朝廷,她决心献身革命事业。而她的丈夫却依旧游手好闲,吃喝玩乐。她颇有一种“志不同,道不合”的感觉。
那年中秋,秋瑾和丈夫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离家出走,冲破了家庭的牢笼,准备投身革命。
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整体感知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 江 红
上片
下片
主要表达了词人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整体感知
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精读细研
(2)“四面歌残终破楚”
《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
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开头这几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时间和地点,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和词句来描写明丽的秋色,反衬了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四句透射着词人不甘于现状的慷慨激情,更是词人力图冲破闺阁束缚誓超男子的真实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谐音但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
《满江红》这首诗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答案】在词里,首先表示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 忧,接着又唱出了一个女英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高亢壮歌,抒发了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最后,又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而生的苦恼和悲愤。
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即将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豪情万丈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生肝胆”“英雄末路当磨折”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1.基调高昂,语言刚健。
本词用语慷慨激昂,悲壮刚健。例如,“殊未屑”仅以三个字,便斩钉截铁地表明词人不甘做贵妇人的坚定心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一组短句,自明心志,用语简洁利落,慷慨激昂。
2.层层表述。
本词先写自身强作贵妇人的处境,表达不屑的思想;然后自明心志,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最后表达前路无知音的忧虑和担心。这样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走上革命道路前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写作特色
《满江红》反映了词人在冲破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小结:
满江红
上阕
写景——篱下黄花 秋容如拭
言志—心比男儿烈
悲叹—何处觅知音
下阕
抒情
终破楚
殊未屑
结构展示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