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2 11:50: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辛亥革命
人教版必修一 历史


狭义:

广义: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
的武昌起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学习要求: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割髯改装
瑞澂逃上兵轮
武昌首义
武昌民军攻毁督署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
的进程
为什么辛亥革命从1911年的武汉发起倏而使整个清王朝土崩瓦解?
问题一



背景一 民族积弱之殇
1883 中法战争
1885 签订《越南条款》
1894 中日战争爆发
1895
1900 八国联军侵华,再次占领北京
1901
1905 日俄战争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主旋律:救亡图存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今日无数的外族,都要灭我们这一族,我们四万万人就合做一个,尚恐怕敌不住他,怎么一起是一起的,全不相关?等到各起都灭完了,难道你这一起保得住吗?依了鄙人的愚见,不如大家合做一个大党。
——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


背景二 革命风起云涌之势
1.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名称: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纲领:
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⑴民族革命的目的什么?

⑵政治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⑶社会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社会贫富不均问题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null
背景二 革命风起云涌之势
2.反清武装起义

背景三 清政府自救之策
1.维新与变革——清末“新政”(1901—1911)
湖北新军中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近2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摇摆不定。
凡五年间(1903年—1908年)报部注册之公司凡二百六十五,其资本总额138336760元,不可谓非一时之盛也。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陈旭麓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背景三 清政府自救之策
2.民主与专制——预备立宪(1906—1911)
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唯一之原则。
——立宪派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 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绝望,并转向革命阵营


背景三 清政府自救之策
3.国有与卖国——铁路国有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武汉
导火线: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把持朝政的满人亲贵,不仅拒绝分权,反而大肆收权,推行铁路国有(收回资源),收回君权,搞皇族内阁(收回并集中行政权),因而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代表士绅和绅商的立宪派,也开罪了地方实力派甚至地方官僚。
——张鸣《新政与辛亥革命——改革是否必然引发革命?》
“种瓜得豆”


政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军事: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四川保路运动
立宪派、旧官僚的转向
小结
辛亥革命的背景
民国时期的中国
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二



变化一建立中华民国
时间:
国都:
临时
总统:
国旗:
国歌: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五色旗
亚东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废跪拜之礼,以鞠躬、拱手代之。”
颁布政令(部分)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官厅恶称。”
“凡未去辫者,于今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
“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液……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
……
割裂了与清帝国的联系,
推动物质生活和习俗近代化,
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观念,易于融入世界文明。
纪年:年号纪年到黄帝、民国纪年并行
礼仪:跪拜到鞠躬、拱手
称谓:老爷、太太到先生、同志
发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到剪辫
妇女:裹足到废止缠足
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简化仪式、破除迷信……



“虐待商人者,斩。扰乱商务者,斩。关闭店铺者,斩。繁荣商业者,奖。”

拟定《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私人资本开办银行。

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


废除厘金、苛税,积极倡导实业建设
颁布政令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短暂的春天”


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下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报刊对政局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革命党人期盼着结束封建帝制
D


变化二 废除帝制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节录)
标志: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



变化二 废除帝制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变化二 废除帝制
1.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2.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以国会为中心,通过谈判协商、妥协与法制程序
和平转移政权
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
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北方:“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孙宝琦)

南方: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夜长梦多,皆由不早统一之过。若再相持,危机愈迫,祸乱不可胜言。(张謇)


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政治欺骗
军事进攻

妥协退让

被迫重用

逼宫

支持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施压
革命阵营

非“袁”莫属


变化三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
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君


尊卑等级




大权独揽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1.目的 2.内容与原则
3.评价: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变化三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
总统(内阁)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最高法院
(司法权)
法国责任内阁制示意图
总统
(部分行政权)
内阁总理(内阁)
(部分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解散
3.评价:
(2)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附属权


3.评价
变化三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3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袁世凯被迫换了4届内阁,甚至出现了国会在一天之内提交六份弹劾议案的情况。
3.评价:
(2)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自身存在缺陷;实施受阻
1914年1月正式解散国会;5月废止;12月,终身总统


观点一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效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
观点二
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宋教仁
两种观点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视角一 从中华民族复兴视角分析
民族民主
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马勇
视角二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分析
政治民主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科学理性化
生活近代化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颁布《临时约法》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与妻书》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縠……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视角三 从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视角分析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选修四中历史人物评说,说明孙中山是如何将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原则:结合历史活动;全面、客观、辩证分析;放在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课后思考
多难兴邦
殷忧启圣


感谢聆听


1.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帝制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起义
2.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
C. 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及时巩固
B
D
A


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为此而实行责任内阁制。下述内容能够说明这一意图的规定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
C.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 D.内阁对总统具有行政附属权
5.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 )
A. 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B. 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 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 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民主和自由权利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 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D. 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及时巩固
D
A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