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学案(含答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学案(含答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1 22:44:46

文档简介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语句。
【学习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情感。
2.把握诗中蕴含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3.训练朗读能力。
【学习难点】
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 ,中国当代女诗人,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 的代表人物闻名文坛。其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感情发自内心,细腻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代表作有《 》《 》《 》《 》等。
2.背景资料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 的第一个春天。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人们看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热切盼望着祖国早日变成现代化的强国,并且决心为祖国的强盛奉献自己的一切。诗人敏锐地捕捉并艺术地表现了祖国人民的这种感受,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3.文体知识
(1)朦胧诗的概念。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其以 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特征。
(2)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 、 。
①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有 和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定”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②注重以 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③注重 和 ,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④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 和 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3)代表诗人: (代表作《回答》《一切》)、 (代表作《一代人》《弧线》)、 (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代表作《星星变奏曲》《纪念碑》)等。
(4)现代诗也叫“ ”,是诗歌的一种,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 、 和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按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
5.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熏黑 隧洞
蜗行 干瘪
淤滩 驳船
纤绳 簇新
胚芽 笑涡
绯红 伤痕累累
迷惘
薄 纤
(2)词语释义
隧洞:
蜗行:
干瘪:
路基:
淤滩:
驳船:
飞天:
簇新:
胚芽:
笑涡:
绯红:
喷薄:
迷惘:
(3)词语辨析
“迷惘”和“怅惘”两个词都有“ ”的意思。“迷惘”侧重于“ ”,指由于分辨不清而深感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怅惘”侧重于“ ”,指由于内心伤感或有心事而没精打采。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节写了什么内容?



2.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3.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中的情感变化。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龚佩瑜 朦胧诗潮 《致橡树》 《神女峰》 《双桅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改革开放新时期
3.内在精神世界
(2)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①隐约性和多义性
②象征手法 象征
③艺术通感(移觉)手法 艺术变形手法
④外部的韵律 内部的韵律
(3)北岛 顾城 食指 江河
4.白话诗 格律诗、自由诗 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 叙事诗、抒情诗。
5.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熏黑(xūn) 隧洞(suì)
蜗行(wō) 干瘪(biě)
淤滩(yū) 驳船(bó)
纤绳(qiàn) 簇新(cù)
胚芽(pēi) 笑涡(wō)
绯红(fēi) 伤痕累累(lěi)
迷惘(wǎng)
薄bó喷薄báo薄饼bò薄荷 纤qiàn纤绳xiān纤细
(2)词语释义
隧洞: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凿开或挖掘成的通路。
蜗行:像蜗牛那样慢慢爬行,比喻行动迟缓。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路基:铁路和公路的基础,一般分为路堤和路堑。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用来运货物或旅客的一种船,一般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飞天:传统壁画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飞舞的神。
簇新:极新;全新。
胚芽: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胚芽突破种子的皮后发育成叶和茎。
笑涡:笑时脸颊上现出的小圆窝。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3)词语辨析
“失意,精神恍惚” “迷” “怅”
五、整体感知
1.【合作探究】一共有四节。第1节写祖国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受的苦难。第2节写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充满希望,盼望着美好生活变成现实。第3节写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祖国又焕发了新生。第4节写“我”的宣言——要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
2.【合作探究】第1节和第2节为第一部分,第3节和第4节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第二部分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
3.【合作探究】作者在第1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2节承接第1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3节则因为看见了簇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4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愿望。

2 《梅岭三章》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学习重点】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 、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72年于北京逝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 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伏 丛莽
旋 旌旗
阎罗 国门悬
诸君 捷报
血雨腥风
旋 台
(2)词语释义
旋:
泉台:
旧部:
旌旗:
烽烟:
诸君:
涯:
取义成仁: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给每首诗起一个小标题。


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革命家
2.梅山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伏(fú) 丛莽(mǎng)
旋(xuán) 旌旗(jīng)
阎罗(yán) 国门悬(xuán)
诸君(zhū) 捷报(jié)
血雨腥风(xīnɡ)
旋 台
(2)词语释义
旋:不久、随即。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五、整体感知
1.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2.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 《短诗五首》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 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 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 》《 》《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 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 诗人,获1971年 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2.背景资料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断章》创作于1935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墓畔 漫漫
风雨吟 舵手
卷 舍
(2)词语释义
口占:
漫漫:
闲话:
装饰:
舵手:
(3)词语辨析
“繁多”和“繁杂”两词都有“ ”的意思。“繁多”是指 。“繁杂”是指 。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断章》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3.《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来。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新文化 新诗 《雨巷》 《我用残损的手掌》 “现代派” 智利 诺贝尔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墓畔(pàn) 漫漫(màn)
风雨吟(yín) 舵手(duò)
卷 舍
(2)词语释义
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3)词语辨析
“繁多”和“繁杂”两词都有“内容多”的意思。“繁多”是指种类多、丰富。“繁杂”是指(事情)多而杂乱。
五、整体感知
1.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3.“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4 《海 燕》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
3.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深意,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4.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分析对比、烘托和比喻、拟人、反复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作家。1906年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 》,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 》《 》《 》等。
2.背景资料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那时俄国正处于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作者敏锐地预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塑造出搏击风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了列宁的热情称赞。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海鸥 呻吟
飞窜 蠢笨
胆怯 翡翠
掠起 号叫
困乏 熄灭
深渊 蜿蜒
冲 吓
(2)词语释义
苍茫:
高傲:
呻吟:
蠢笨:
胆怯:
翡翠:
掠起:
号叫:
敏感:
精灵:
震怒:
困乏:
轰响:
蜿蜒:
深渊:
预言家:
熄灭:
(3)词语辨析
“掩藏”和“躲藏”两个词都表示 ,但也有细微的差别。“掩藏”指 ,“躲藏”则指 。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2.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大海、狂风、乌云?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 苏联 《母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海鸥(ōu) 呻吟(shēn)
飞窜(cuàn) 蠢笨(chǔn)
胆怯(qiè) 翡翠(fěi)
掠起(lüè) 号叫(háo)
困乏(fá) 熄灭(xī)
深渊(yuān) 蜿蜒(wān yán)
冲 吓
(2)词语释义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是贬义褒用。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蠢笨:笨拙;不灵便。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过而带起。
号叫:大声叫。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精灵:传说中多年的鸟兽草木等变成的妖怪。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困乏: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
轰响: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声音。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深渊:很深的水。
预言家:能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熄灭:停止燃烧;灭(灯火)。
(3)词语辨析
“掩藏”和“躲藏”两个词都表示隐蔽的动作,但也有细微的差别。“掩藏”指利用遮掩的手段达到隐蔽的目的,“躲藏”则指利用避开的手段达到隐蔽的目的。
五、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1~6):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部分(7~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12~16):暴风雨一触即发,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着暴风雨。
2.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