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难点】
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
狡黠 诘难
蒸馏 滞碍
睾肾 吹毛求疵
阐证
嚼
(2)词语释义
怡情:
傅彩:
文采藻饰:
学究:
诘难:
寻章摘句:
滞碍:
吹毛求疵:
(3)词语辨析
“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 ”的意思。“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重在故意、刻意。“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重在要求较高。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文中告诉我们读书有哪三种方法?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英国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怡情(yí) 傅彩(fù)
藻饰(zǎo) 矫(ji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ɡāo) 吹毛求疵(cī)
阐证(chǎn)
嚼
(2)词语释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词语辨析
“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重在故意、刻意。“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重在要求较高。
五、整体感知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摘要、浏览、精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 。代表画作有《 》《 》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惆怅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2)词语释义
意境:
标本:
身临其境:
(3)词语辨析
“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比喻 。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 画家 画牛 《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惆怅(chóu chànɡ) 真挚(zhì)
渲染(xuàn) 身临其境(lín)
胸有成竹(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
(2)词语释义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临,到。境,境地。
(3)词语辨析
“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五、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4.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15 《无言之美》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无言之美”的思考。
【学习难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 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意蕴 缥缈
附丽 铢两悉称
惟妙惟肖 寂寥
渊穆 信手拈来
臭
(2)词语释义
附丽:
铢两悉称:
尽致:
惟妙惟肖:
信手拈来:
(3)词语辨析
“瞬息万变”和“变幻莫测”两个词都有 的意思。“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多端,难以揣测,没有规律可循。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美学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意蕴(yùn) 缥缈(piāo miǎo)
附丽(fù) 铢两悉称(zhū chèn)
惟妙惟肖(xiào) 寂寥(liáo)
渊穆(mù) 信手拈来(niān)
臭
(2)词语释义
附丽:附着,依附。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称,相当。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词语辨析
“瞬息万变”和“变幻莫测”两个词都有变化较快、较多的意思。“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多端,难以揣测,没有规律可循。
五、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1~3):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
第二部分(4~13):先反驳“和自然逼真”的观点,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
2.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培养学生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字秉臣、 ,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歌谣 桥堍
契合 驱遣
怅然 海啸
萌生 苟安
拘泥
载
(2)词语释义
桥堍:
契合:
刻板:
苟安:
(3)词语辨析
“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 ”的意思。“拘泥”指固执,不知变通。“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根据课文得知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却在开篇大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 叶绍钧 圣陶
2.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歌谣(yáo) 桥堍(tù)
契合(qì) 驱遣(qiǎn)
怅然(chàng) 海啸(xiào)
萌生(méng) 苟安(gǒu)
拘泥(jū nì)
载
(2)词语释义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3)词语辨析
“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拘泥”指固执,不知变通。“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
五、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第二部分(5~13):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14):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这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