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 》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孟子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背景资料
孟子主张人性是 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 之心、 之心、 之心、 之心。只要不使这些“ 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 ”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 论文和 论文两大类型。议论文包括 、 、 三个要素。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据分为 论据和 论据。论证方法主要有 论证、 论证、 论证、 论证等。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兼( ) 苟得( )
辟患( ) 一箪食( )
一豆羹( ) 弗( )
蹴( ) 妻妾( )
(2)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
②万钟则不辩(biàn)礼义而受之( )
③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
④乡(xiànɡ)为身死而不受( )
(3)古今异义词
以
是
豆
(4)一词多义
得
生
与
(5)文言虚词
而
于
则
之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宾语“施舍”。)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2.“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
4.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大意?
5.从第1自然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三、自主预习
1.轲 子舆 战国 儒家 孔孟 《孟子》
2. 善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善心” “舍生取义”
3.议论 立论文 驳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兼(jiān) 苟得(gǒu)
辟患(bì)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弗(fú)
蹴(cù) 妻妾(qiè)
(2)通假字
① (“辟”同“避”,躲避)
② (“辩”同“辨”,辨别)
③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④ (“乡”同“向”,先前、从前)
(3)古今异义词
以
是
豆
(4)一词多义
得
生
与
(5)文言虚词
而
于
则
之
四、整体感知
1.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了文化的传承,为了社会和谐,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2.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学习重点】
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
揣摩通过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准确理解外交辞令中隐藏的“潜台词”。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 出使秦国一事。
2.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 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的一部 体史书。全书载录了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重点记录了众多谋臣策士的策论。
3.文体知识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作史料看待。
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 ”;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韩傀 休祲
缟素 色挠
寡人谕
(2)通假字
①故不错(cuò)意也(“错”同“措”,安放)
②仓(cānɡ)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3)古今异义词
直
休
挠
谢
虽然
徒
易
(4)一词多义
徒
怒
使
与
然
(5)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
②请广于君
③轻寡人与
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⑤天下缟素
(6)文言虚词
以
之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句首省略主语“吾”。)
③倒装句
a.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先王受地”。)
b.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君请广”。)
5.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
使:
谓……曰:
欲:
以:
守:
易:
直:
怫然:
布衣:
徒:
抢:
庸夫:
士:
若:
缟素:
色挠:
谕:
者:
(2)重点句子翻译
(1)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文题的意思是________。
【合作探究】粉碎秦王妄图吞并安陵君土地的企图 唐雎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务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3.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合作探究】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4.秦王一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合作探究】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易地” 唐雎
2.西汉 刘向 国别体
3.“历史性传记” “传记文学”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唐雎(jū) 怫然(fú)
免冠徒跣(xiǎn) 以头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gǎo) 色挠(náo)
寡人谕(yù)
(2)通假字
①故不错(cuò)意也(“错”同“措”,安放)
②仓(cānɡ)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3)古今异义词
直
休
挠
谢
虽然
徒
易
(4)一词多义
徒
怒
使
与
然
(5)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②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
③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⑤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6)文言虚词
以
之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句首省略主语“吾”。)
③倒装句
a.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先王受地”。)
b.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君请广”。)
5.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使:派遣,派出。
谓……曰:对……说。
欲:想。
以:用。
守:守护。
易:交换。
直:只,仅仅。
怫然:愤怒的样子。
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徒:光着。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若:如果。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色挠:神色变得沮丧。挠,屈服。
谕:同“喻”,明白,懂得。
者:原因。
(2)重点句子翻译
(1)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五百里的土地呢?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五、整体感知
1.粉碎秦王妄图吞并安陵君土地的企图 唐雎完成了自己出使的任务
2.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3.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4.秦王一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学习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嗜学 砚冰
弗 怠
逾约 硕师
叩问 叱咄
俟 卒
负箧 曳屣
皲裂 媵人
衾 绮绣
容臭 烨然
缊袍 耄老
谬称 廪稍
冻馁 谒
贽 诋
(2)通假字
①四支(zhī)僵劲不能动( )
②同舍生皆被(pī)绮绣( )
(3)古今异义词
假
走
益
趋
左右
汤
卒
再
(4)一词多义
至
慕
从
书
道
质
(5)词类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 )
②手自笔录( )
③主人日再食( )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
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6)文言虚词
以
之
(7)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②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5.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
致:
假借:
弗之怠:
走:
逾约:
既:
加冠:
尝:
趋:
乡之先达:
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
叱咄:
曳屣:
衾:
日再食:
烨然:
县官:
非天质之卑:
以乡人子:
谒:
归见:
(2)重点句子翻译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2.全文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ō)
俟(sì) 卒(zú)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ɡ)
衾(qīn) 绮绣(qǐ)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ǐn)
冻馁(něi) 谒(yè)
贽(zhì) 诋(dǐ)
(2)通假字
①四支(zhī)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pī)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
走
益
趋
左右
汤
卒
再
(4)一词多义
至
慕
从
书
道
质
(5)词类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②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③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
之
(7)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②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5.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五、整体感知
1.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习经历)。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12 《词四首》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重点】
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 。 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其散文鲜明刚健。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 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 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 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 派代表词人之一。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2.背景资料
《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他积极主张抗金,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诬陷,不得已在上饶一带赋闲隐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抗金的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
《满江红》: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3.知识链接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豪放派), 、 (婉约派)。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羌管 勒
寐 擎苍
貂裘 酒酣
鬓 莽红尘
麾下 炙
拭泪 侬
(2)古今异义词
会
翻
可怜
(3)词类活用
①将军白发征夫泪
②左牵黄,右擎苍
③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5.朗读指导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6.重点词语解释
塞:
衡阳雁去:
边声:
千嶂:
羌管:
悠悠:
寐:
聊:
狂:
左牵黄,右擎苍:
倾城:
节:
会:
挽:
雕弓:
天狼:
八百里:
麾下:
炙:
翻:
塞外声:
沙场:
点兵:
作:
了却:
天下事:
身后:
可怜:
小住京华:
秋容如拭:
苦将侬:
蛾眉:
殊未屑:
热:
末路:
莽:
青衫湿:
7.全词翻译
(1)《渔家傲·秋思》
(2)《江城子·密州出猎》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满江红》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渔家傲·秋思》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
3.找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说说出猎队伍有何特点。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里,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体现作者统一祖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
5.《满江红》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四、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文正 北宋 东坡居士 北宋 豪放派 苏洵 苏辙 欧阳修 黄庭坚 辛弃疾 稼轩 南宋 豪放派 “济南二安” 鉴湖女侠
3.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羌管(qiānɡ) 勒(lè)
寐(mèi) 擎苍(qínɡ)
貂裘(diāo qiú) 酒酣(hān)
鬓(bìn) 莽红尘(mǎnɡ)
麾下(huī) 炙(zhì)
拭泪(shì) 侬(nónɡ)
(2)古今异义词
会
翻
可怜
(3)词类活用
①将军白发征夫泪(名词作动词,流泪)
②左牵黄,右擎苍(均为形容词作名词,黄犬,苍鹰)
③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均为名词作动词,戴着锦帽,穿着貂裘)
6.重点词语解释
塞:边界要塞之地,文中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
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作:像……一样。
了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指恢复中原之事。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文中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文中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7.全词翻译
(1)《渔家傲·秋思》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他们须发都变白了,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把天狼星射下来。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4)《满江红》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四、整体感知
1.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上片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片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3.“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