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时间:
2、建立者:
3、过程:
4、定都: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
陈桥驿兵变(P28“相关史事”)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建立的影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思考:对比北宋与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图,,你认为北宋的建立有何影响
1、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导致藩镇割据弊端。
2、于是宋太祖绞尽脑汁怎么做?
把兵权、相权和地方的政权和财权都牢牢的控制到了自己的手里。
一、宋太祖是什么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呢?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控制兵权:
1、军事上:
2、在中央:
削弱相权: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
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为防宰相权力过大,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①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实
行三年一换制; ②在各州府
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在地方:
(1)地方政权:
(2)地方财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在地方设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
2、重文轻武政策:
(1)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科举制
(1)科举制度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3、重武轻文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二、北宋政治的特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重文
轻武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A
C
基础巩固
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
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7、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
A
B
B
基础巩固
C
8、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9、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10、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 ]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巩固提升
1.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 ① 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而且升迁迅速
②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名字:李世民 赵匡胤
(2)唐宗宋祖两位相同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课后活动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指的是:相权、财权和兵权。
(2)措施:①相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②地方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③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