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

文档属性

名称 嘎达梅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08-01-09 16:58:00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T I A N T A N G
T I A N T A N G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当我身躯一样爱惜,
沐浴我的江河水,
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
这 就 是,
可 爱,
蒙 古 人,
故 乡 的 人。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T I A N T A N G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洁白的蒙古包
蒙 古 印 象
热情的牧民
马背上的民族
可爱的蒙古宝宝
美丽的蒙古姑娘
健壮的蒙古小伙
草原那达慕大会
马头琴
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因
琴头雕有马头而得名。
音色圆润,低回宛转,悠
扬动听。是蒙古族最重要
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
马头琴是二弦琴,它是用
马尾弓摩擦几十根长马尾
合成的马尾弦发出声音。
分成小型马头琴、中型马
头琴和大型马头琴,马头
琴“家族”是一个高、中、
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
你知道吗?
对于草原的描述,蒙古人会说: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呼麦----蒙古族复音唱法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
美妙的声音效果。
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
蒙古音乐既有长调的悠扬开阔,又有短调的规律齐整。无论激扬豪放还是抒情委婉,无不带着草原的自由和舒展。
长调:流传于牧区,音域较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扬舒缓,起伏度大,结构也较长大,腔长词少,且多用特有的颤音等唱法,如《牧歌》等 。
短调: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音域较窄,节奏较规整,结构较短小,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
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
蒙古音乐既有长调的悠扬开阔,又有短调的规律齐整。无论激扬豪放还是抒情委婉,无不带着草原的自由和舒展。
长调:流传于牧区,音域较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扬舒缓,起伏度大,结构也较长大,腔长词少,且多用特有的颤音等唱法,如《牧歌》等 。
短调: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音域较窄,节奏较规整,结构较短小,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等。
富饶的草原 美丽的牧场是英雄嘎达生长的地方
罪孽深重的魔窟达耳汗旗王府里,住着贪婪荒淫残暴的汗旗王。
掌权的达尔汗王残暴成性,和军阀勾结任意横行把富饶美丽的牧场典尽卖光。
军阀匪徒横行霸道,穷苦牧民无依无靠,花儿般的草原被践踏了,到处是揪心的哀号。
目睹草原上的灾难情景,嘎达梅林啊心神不宁,愤怒的烈火燃烧胸膛,满腔热血滚滚上涌。
嘎达顾不得祸福吉凶 ,要为牧民争一线生机:
“你要是真有慈悲心肠,就还给我们被践踏的牧场;赶快下令停止屯垦,全旗百姓将永远感恩。”
直言相柬,嘎达竟被判死罪:反抗王爷!搅闹官府!煽动暴民!勾结乱匪!嘎达被秘密押回草原啊,狠毒的王爷要杀一儆百;科尔沁草原一望无边啊,嘎达身上的枷锁何日砸开?
得知消息,妻子牡丹泪如泉、心如焚,叫声亲人嘎达呀,牡丹誓死救你出牢门。
被困的鸟儿逃出了牢笼,枯死的树木重又发青;打开牢门天宽地阔,嘎达死里又逃生。
牡丹率领父老乡亲,飞速向达尔汗王府逼进;战马奔驰如疾风漫卷,搭救嘎达众人一心。
河水无道漫出了堤岸,牧民无路只有造反;不能任王爷军阀随意宰割,嘎达啊,你就是那领头的鸿雁!
达尔汗王是残暴的魔王,军阀是凶恶的豺狼;王府和官衙操生杀大权,要活命只有拿起刀枪!
跨上战马决一死战,为的是生存权力;宁肯战死沙场啊,决不再做王爷的奴隶!
满腔仇恨化烈火啊,嘎达的吼声震山河!
铺天盖地的军阀王爷兵,杀退一层又上一层……
从早晨血战到黄昏,嘎达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扫视着血染的家乡草原。
敌人冲上来了,黑压压象一阵旋风;嘎达誓死绝不落入敌人的魔掌!;
英雄嘎达梅林啊,打马飞奔, 奔向滚滚奔流的西拉木伦河 ……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啊,是为了迎接春天降临,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啊,是为了穷苦牧民。
T I A N T A N G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当我身躯一样爱惜,
沐浴我的江河水,
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
这 就 是,
可 爱,
蒙 古 人,
故 乡 的 人。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乐曲的理解与感受题简答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奥地利音乐家老约翰斯特劳斯所作,由管弦乐队演奏,这支曲子既
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
的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2/2拍,用复三步曲式写成。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人称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经吴祖强改编,
使其成为一首弦乐合奏曲。音乐情绪由平静、深沉转为激动、昂扬,它深刻
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同时也流露了作者饱
尝人间酸辛后的痛苦、悲凉、哀伤情绪。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作品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一首,第一乐章
用奏鸣曲式写成,呈示部主部主题音乐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给人以雄壮、明快、愉悦的感受,接着第二主题音乐柔婉轻盈,给人以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副部主题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优美,富于青春气息,展开部很精练,再现部的调性完全呈现在G大调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
的色彩中结束。
如歌行板:是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
是一首叫做《孤独的凡尼亚》的俄罗斯民歌。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旋律
委婉忧郁悲伤,情绪显得十分压抑。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他说:“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选自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殷承宗等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其中的《保卫黄河》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七个变奏展现了一副副英雄抗战的壮丽画面,主题表现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情景。乐队时而奏出游击健儿勇敢杀敌,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鳟鱼: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所作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中的第四乐章,第四乐章利用歌曲《鳟鱼》的音乐主题写成,因此又称为《鳟鱼五重奏》,运用了器乐的各种特点和五个变奏,描绘了一条原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鳟鱼被捕鱼者诱惑上钩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破坏者的憎恨。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交响乐之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名。
雷鸣电闪波尔卡: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所作,描绘了在节日里,人们聚集在大厅里,这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人们却舞性正浓,管弦乐队中的打击乐器铜管在此模仿了大自然雷鸣电闪的效果。
春天来了:由雷雨声根据福建民歌《采茶扑蝶》和云南民歌《小河趟水》改编而成,此曲
为高胡和两架古筝三重奏,表现了大自然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祭献之舞: 由俄罗斯的现代乐派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所作,选自舞剧《春之祭》,用复杂紧迫的节奏以及大量不协和和弦、下行音和顿音的强奏表现了将要被祭献的少女对死亡的恐惧。
图画展览会 :由俄罗斯作曲家穆索而斯基所作,原为钢琴组曲,每段描绘一个特定景物,用“漫步主题”贯穿统一起来,全曲与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由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所作,这是一首标题作品,展示了一幅广袤荒漠中的生活画面。音乐诗一段由俄罗斯风格的主题和一段带有东方音调的旋律交织出现,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音乐的融合。
嘎达梅林:由辛沪光所作,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的历史故事。引子展现了辽阔草原的壮丽图景,接着用叙事性的音乐手法,讲述嘎达梅林
和人民起义的英雄事迹。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曲,“三弄”表示主题出现三次,全曲共分十段,前部分音乐表现梅花的端庄的形象,后面音乐变得激动,表现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赞颂梅花的高贵品质。
日出:选自美国作曲家格洛非的《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用丰富的乐器音色和力度变化表现了大峡谷清晨太阳慢慢升起的全过程。
瑶族舞曲: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它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动听的旋律、明朗欢快的情绪,干净洗练的配器,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表现了瑶族人民在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情景。
渔舟唱晚: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歌四起,渔夫满载而归的欢乐情景,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音乐大致可分为三段,前一部分采用对答结构,后半部分,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竟归的情景。
夜莺:是一首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由美籍希腊作曲家雅尼所作,加入了中国的竹笛,来模拟夜莺歌唱的音调。
猎人合唱:是歌剧《自由射手》第三幕接近结束的一首男声合唱曲,由德国韦伯所作,表现了猎人坚毅勇敢、勤于劳作的豪爽性格及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歌曲的节奏生动活泼,旋律流畅奔放,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音乐风格,采用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
卡门序曲:是歌剧《卡门》开场前的一段管弦乐曲,由法国作曲家比捷所作,是一段回旋曲式,表现了节日中斗牛场上的热烈气氛。
场景音乐、西班牙舞曲:选自芭蕾舞剧《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所作,场景音乐是贯穿整个舞剧音乐的主题,表现了天鹅纯洁、端庄的形象,西班牙舞曲是运用了典型的西班牙舞曲的节奏,用了西班牙响板,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音乐特点和典型的舞波莱罗舞曲的特征。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所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这是一部
用声音描绘的美丽画卷,通过描绘两岸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来表现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第五(命运)交响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所作,贝多芬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集中和发展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也开辟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他的一生坎坷,但是他用刚毅的性格终于战胜了各种困难。此作品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黑暗势力的伟大胜利,是一部光明战胜黑暗,意志战胜命运的伟大篇章。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一开始的音乐被贝多芬称之为“命运的叩门声”。命运的动机从第一乐章的猖狂、肆虐到第四乐章的软弱无力,预示着光辉灿烂的的英雄主题最终战胜了命运。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由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所作,我们所听的第二乐章为慢板,复三部曲式,其旋律朴实优美,富有歌唱性,寄托着作曲家怀念遥远祖国的愁思。特别是乐曲第一部分那段由英国管奏出的感人至深的旋律,后来被改编成各种独奏曲,也被添上词成为独唱或合唱曲(《念故乡》),都深得人们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 原名《夕阳箫鼓》,音乐意境优美,结构严谨,运用了“换头合尾”的手法。全曲一般分十段,每段加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其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光: 由印象派创始人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所作,为钢琴曲,具有更多德,浪漫主义色彩,但也显露出某些印象主义的特征。精美的旋律、丰富的节奏、细腻的和声色彩变化,描绘出一幅月光照耀下,夜色迷茫,景色朦胧的绝妙画面。
PAGE
1马头琴的传说
作者:出处:未明
   蒙语为"毛林胡尔"。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一种民间弓弦乐器。流传至今,约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北宋的欧阳修曾有过"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这里的"奚琴",指的就是当年东胡库真奚部落人的马头琴。这种琴身是木制的,长约一米。共鸣呈梯形,马皮蒙面。有马尾弦两束,按五音度、正四度、反四度三种方法定弦。声音圆润,低回婉转,但音量较弱.。草原牧民对马头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有许多有趣动人的传说。
  相传马头琴最早是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是靠奶奶抚养大的。当时家里只有二十多只羊 苏和长得就完全象个大人了,他唱歌特别动人,邻近的牧民,都很喜欢听他唱歌。一天晚上,苏和放羊归来,路上看见一匹小白马驹,没人管,骡马也不见,苏和怕狼把它吃掉,就抱回来了。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很快长大了,浑身雪白,英俊漂亮,非常惹人喜爱。王爷听说苏和养育着一匹好马,垂涎三尺,总想弄到手。有一年在那过慕会上赛马,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所以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邻近的牧民就鼓励苏和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苏和答应了,比赛中小白马超过了所有的马,得了第一名。
   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便改口招亲的事,无理地对苏和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苏和气愤地说:"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王爷恼羞成怒,后桌瞪眼地说:"小白马是我家马群里的马驹,一个穷小子哪有这样好的马匹,是偷的。"就这样蛮不讲理地从牧人手里抢走了小白马。王爷得到了这区小白马,欣喜若狂。有一天请了许多诸亲好友,大摆酒宴庆贺,并特意跨到马背上试试,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以示威风。谁知王爷还凤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蹶子就跑了,把王爷摔了个倒栽葱,他爬在地上胡乱地大声嚎叫:"给我抓住,抓不住活的,就射死!"侍人遵命上马,气喘流星地追了很久,也没追上,最后乱箭齐发,小白马身受重伤。
   受伤后,小白马忍着疼痛,咬着牙坚持跑回苏和家,死在亲爱的主人面前。苏和见小白马与他永别了,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抚摸着心爱的小白马。有一天,主人在梦境中,看见小白马回来了,高兴异常,不让它再走了,小白马却轻轻地说:"亲爱的主人,我也不愿意离开你,但还得走,为了解除你的寂寞我想了个办法,就是用我的筋骨做一个琴吧。"主人醒来以后,按照小白马的话,拿它的腿骨做柱,头骨做筒尾毛做弓弦,在一面部按小马的模型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天带在自己身边。每当他拉起琴来,就会想到对王爷的仇恨;每当回忆起小白马又美丽又健壮的可爱样子时,琴声就变得欢快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倾听着这美妙的琴声,忘却了疲劳,振奋了精神。小白马是牧民心目中美好事物的象征。统治者毁掉了小白马的生命,但却不能斩断牧马人对美好的追求。由小白马变成的马头琴,是人民理想的升华。
   马头琴的声音浑厚、古色古香、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一点不假。马头琴流传至今,还是蒙古族最爱见的乐器,草原许多蒙古包里都有这种乐器。蒙古族人民喜爱骆驼,因为骆驼是干旱草原的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据阿拉善一些牧民说,马头琴还能感动骆驼,有的母骆驼不喜爱小骆驼,生下驼羔后,不给它喂奶,让小驼羔活活饿死。当牧人发现这种情况进,就去找会拉马头琴的人,到母骆驼面前,给它演奏几支曲子,母骆驼听后,就自动把小驼羔找回来了。课 题 《嘎达梅林》 课 型 综合课
教材分析 《嘎达梅林》由辛沪光作于1956年。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民歌风格的主题展示了草原的辽阔优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嘎达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反抗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的行径。交响诗《嘎达梅林》以辉煌的音乐反映了蒙古族历史上伟大的战争,热情讴歌了嘎达梅林的民族英雄精神,是我国发展民族交响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几十年来深受听众的喜爱。整首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另外加引子和尾声)
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人民起义的历史故事,并结合这段历史故事来感受这部交响诗《嘎达梅林》。能把握正确的情绪来演唱民歌《嘎达梅林》。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从音乐中感受和学习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家园的精神。
教学重点: 紧紧结合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人民起义的历史故事来了解音乐中演奏乐器、力度、速度、情绪,描绘的内容等变化。
教学难点:1、对比双簧管、单簧管两个乐器的音色。对比弦乐类各种乐器音色。 2、能感受出音乐“引子”的深刻寓意。
教学活动过程
阶段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教师开场:同学们,今天要让大家认识一位英雄,为什么说他是英雄,答案就在下面这组连环画中。教师播放视频文件。教师提问:谁能讲述一下这个故事情节?教师归纳:嘎达梅林领导人民起义推翻王爷的统治是因为王爷出卖旗地、勾结军阀。引出课题《嘎达梅林》。 观看连环画。学生回答:草原英雄嘎达梅林领导人民起义,推翻王爷的统治。 连环画让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这段历史故事与这节课的内容是分不开的。
二、“考考你” 教师出示幻灯片:判断正误1、《嘎达梅林》的体裁是一部交响诗。2、作曲家辛沪光1956年创作而一举成名,她的作品……3、作品是根据嘎达梅林领导人民起义的传说故事而创作。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另外加引子和尾声) 学生回答:1和2是对的,3错。(把“传说”改成“历史”。) 让学生了解交响诗这种体裁。让学生了解作曲家辛沪光。由第三题中的“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过渡到下一个内容是感受作品第一部分,又让学生清楚了作品的结构。
三、感受作品呈示部 1、教师:下面老师要用音乐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呈示部由主题1、破坏主题和主题2组成。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主题1两次的出现。2、幻灯片出示三个音乐主题的旋律片段。3、教师播放主题1的两段音乐。4、教师播放破坏主题和主题2的音乐片段。5、教师提问:根据呈示部音乐片段叙述这段故事情节。 学生聆听两段主题1音乐。完成从演奏乐器、力度、速度、情绪等方面的对比。(演奏乐器:双簧管单簧管 小提琴)(速度:慢速 中速)(力度:弱 中弱)(情绪:优美 安宁中带有不平静)3、学生聆听破坏主题和主题2音乐片段。4、学生回答:在一片辽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安详、宁静、和谐。忽然,传来王爷出卖旗地的消息,草原上便笼罩着一片阴影,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决心坚定,仿佛看见起义人们勇往直前,预示起义风暴的来临。 让学生体会主题1旋律两次出现所描绘的不同画面和给人的不同感受。及时发现情况,主题1第一次出现时,双簧管和单簧管的音色学生很难辨认。3、结合故事情节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四、展开部 1、教师播放作品中部主题片段。2、教师提问:从音乐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聆听音乐。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嘎达梅林骑着马在草原上奔驰,四处征集队伍,起义队伍不断在扩大。活动:模仿马蹄的节奏。(按主题旋律的节奏用“ta”来唱出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 1、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段音乐,活动设计让课堂气氛活跃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音乐中体会到蒙古族不愧为“马背上的民族”。
五、再现部 1、教师播放再现部音乐。2、活动设计:用三个音乐主题为整段音乐排序。3、问题设计:这段音乐让人想象到什么?4、为三个部分加小标题。 1、学生聆听再现部音乐。2、活动:把人分成甲、已、丙三组,甲组听到主题1举手示意,已组听到破坏音乐举手示意,丙组听到主题二举手示意。3、回答:音乐使人感到人民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又仿佛看到战鼓隆隆,人喊马嘶,一幅悲壮的战斗场面。4、“谁也不能夺走我们的土地” “号召团结所有的人民力量” “为捍卫家园而战斗到最后一刻” 作品篇幅庞大,所以只选择再现部的整段欣赏,音乐演奏乐器十分丰富,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活动设计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投入的欣赏音乐。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
六、尾声(嘎达梅林主题) 1、教师播放嘎达梅林主题。2、问题设计:对比演奏四次的不同乐器。3、问题设计:主题情绪的变化。4、教师教唱民歌《嘎达梅林》。 1、学生聆听嘎达梅林主题。2、回答:中提琴 弦乐合奏 大提琴 小提琴3、回答:音乐情绪由哀悼转为颂歌。4、用正确的情绪演唱民歌《嘎达梅林》。 1、从第一遍到第四遍的演奏乐器、力度、情绪发生了很大的化。比较演奏乐器的不同,尽管都是弦乐,其中,中提琴是模仿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同时,能感受情绪的变化。
七、总结 结束语同学们,嘎达梅林的故事讲完了,相信这一曲交响诗让在座的每一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嘎达梅林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家园的精神永远印在人们心中;这一曲民歌《嘎达梅林》至今还回荡在科尔沁大草原上,声声不息……让我们在腾格尔歌声中,在一次回忆这段感人的历史。2、播放视频民歌《嘎达梅林》。 1、学生感受、欣赏民歌《嘎达梅林》。 总结全课。结尾设计让整个内容首尾呼应,统一完整。
课件设计思路 “导入”用连环画的内容讲述嘎达梅林领导人民起义的历史故事,并配有字幕解释,结合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共同完成幻灯片的制作,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中间部分欣赏感受音乐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课件中体现了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内容环环相扣,过度自然。结尾的课件设计与开头首尾呼应,给人以思索,给人以耐人寻味。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让学生从音乐中了解了蒙古族的这段历史,从故事情节中感受音乐的震撼,尤其是描绘蒙古族大草原、中段主题、战斗场面及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的音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和课堂尾声音乐相呼应,使课堂内容更加完整。教学设计的过程,采用欣赏、设问、演唱和积极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体验音乐等多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知识性当中体现了乐器音色的辨认。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一个很的大的作品,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还要多下一番功夫。(共26张PPT)
罪孽深重的魔窟达耳汗旗王府里,住着贪婪残暴的汗旗王。
军阀匪徒横行霸道,穷苦牧民无依无靠,花儿般的草原被践踏了,到处是揪心的哀号。
“还给我们被践踏的牧场!”嘎达顾不得祸福吉凶 ,要为牧民争一线生机!
跨上战马决一死战,为的是生存权力;宁肯战死沙场啊,决不再做王爷的奴隶!
铺天盖地的军阀王爷兵,杀退一层又上一层……
从早晨血战到黄昏,嘎达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扫视着血染的家乡草原。
誓死绝不落入敌人的魔掌!满腔仇恨化烈火啊,嘎达的吼声震山河!
英雄嘎达梅林啊,打马飞奔, 奔向滚滚奔流的西拉木伦河 ……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啊,是为了迎接春天降临,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啊,是为了穷苦牧民。
考考你!
 判断对错
1.赞颂嘎达梅林的作品体裁很多,其中有一部为交响诗。( )
 2.作曲家三宝1956年创作了《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她的作品都富于内蒙古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
 3.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由三部分组成 (另外加引子和尾声) 。( )
交 响 诗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源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名称为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他把标题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考考你!
 判断对错
1.赞颂嘎达梅林的作品体裁很多,其中有一部为交响诗。( )
 2.作曲家三宝1956年创作了《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她的作品都富于内蒙古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
 3.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由三部分组成 (另外加引子和尾声) 。( )
三宝:就像写亲近的人
三宝坦言:“嘎达梅林这个人物他从小就知道,父亲的老家就是嘎达梅林的家乡,而在小时候经常听母亲的交响诗,所以这个人物我很熟悉。嘎达梅林的故事早以在我心中根深蒂固,并且和我的母亲也有一点关联,使我在创作是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考考你!
 判断对错
1.赞颂嘎达梅林的作品体裁很多,其中有一部为交响诗。( )
 2.作曲家三宝1956年创作了《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她的作品都富于内蒙古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
 3.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由三部分组成 (另外加引子和尾声) 。( )
对比主题1的变化
第一次出现 第二次出现
演奏乐器:
速度:
情绪:
演奏乐器:
速度:
情绪:
对比主题1的变化
第一次出现 第二次出现
演奏乐器:
速度:
情绪:
双簧管
慢速
优美柔和
演奏乐器:
速度:
情绪:
小提琴
中速
安宁出现了不平静
用心聆听 开动脑筋
1.用给出的音乐旋律片段排序。
2.音乐让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嘎达梅林主题(尾声)
比较演奏每一遍的乐器
第一次:中提琴
第二次:弦乐合奏
第三次:大提琴  长笛
第四次:弦乐合奏
音乐主题的情绪由哀悼 转变为颂歌
能难倒你吗
 4/46 3 3 23 5 6 1 6 
南 方 飞 来 的 小 鸿 雁 啊,
          (民歌嘎达梅林主题)
“引子”的旋律是采用哪一主题的哪一句旋律?









愿那块净土永远属于他们‥‥‥
罪孽深重的魔窟达耳汗旗王府里,住着贪婪残暴的汗旗王。
军阀匪徒横行霸道,穷苦牧民无依无靠,花儿般的草原被践踏了,到处是揪心的哀号。
“还给我们被践踏的牧场!”嘎达顾不得祸福吉凶 ,要为牧民争一线生机!
跨上战马决一死战,为的是生存权力;宁肯战死沙场啊,决不再做王爷的奴隶!
铺天盖地的军阀王爷兵,杀退一层又上一层……
从早晨血战到黄昏,嘎达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扫视着血染的家乡草原。
誓死绝不落入敌人的魔掌!满腔仇恨化烈火啊,嘎达的吼声震山河!
英雄嘎达梅林啊,打马飞奔, 奔向滚滚奔流的西拉木伦河 ……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啊,是为了迎接春天降临,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啊,是为了穷苦牧民。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音乐教案 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教学难点:长音的保持。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 ,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教学过程:(-)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1、 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2、 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2、跟琴视唱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3、 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4、 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5、 完整演唱歌曲。6、 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7、 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三、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教学思路:这使一节唱歌课,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课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1.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2. 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3. 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4. 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5. 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6.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7. 展示器乐教学,所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歌曲。(共28张PPT)
罪孽深重的魔窟达耳汗旗王府里,住着贪婪残暴的汗旗王。
军阀匪徒横行霸道,穷苦牧民无依无靠,花儿般的草原被践踏了,到处是揪心的哀号。
“还给我们被践踏的牧场!”嘎达顾不得祸福吉凶 ,要为牧民争一线生机!
跨上战马决一死战,为的是生存权力;宁肯战死沙场啊,决不再做王爷的奴隶!
铺天盖地的军阀王爷兵,杀退一层又上一层……
从早晨血战到黄昏,嘎达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扫视着血染的家乡草原。
誓死绝不落入敌人的魔掌!满腔仇恨化烈火啊,嘎达的吼声震山河!
英雄嘎达梅林啊,打马飞奔, 奔向滚滚奔流的西拉木伦河 ……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啊,是为了迎接春天降临,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啊,是为了穷苦牧民。
考考你!
 判断对错
1.《嘎达梅林》是一部交响诗作品。
 2.作曲家辛沪光1956年创作了《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她的作品都富于内蒙古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3.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传说故事。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交响诗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源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名称为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他把标题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考考你!
 判断对错
1.《嘎达梅林》是一部交响诗作品。
 2.作曲家辛沪光1956年创作了《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她的作品都富于内蒙古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3.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传说故事。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在作品第一部分中对比第一主题的变化
第一次出现 第二次出现
演奏乐器:
速度:
情绪:
描绘的画面:
双簧管
慢速
优美柔和
草原的壮美
演奏乐器:
速度:
情绪:
旋律的变化:
小提琴
中速
安宁出现了不平静
有了新的发展
用心聆听 开动脑筋
1.用给出的音乐素材为第一部分排序。
2.每个音乐素材之间的连接句起到的作用?
3.引子使用的音乐素材
嘎达梅林主题
演奏每一遍时的不同乐器
第一次:中提琴
第二次:弦乐合奏
第三次:大提琴
第四次:小提琴
整段音乐的情绪由哀悼变成 颂歌结束全曲。
给出作品三个小标题
1.谁夺走了我们的土地
2.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
3.嘎达梅林的颂歌
用心聆听 开动脑筋
1.用给出的音乐素材为第一部分排序。
2.每个音乐素材之间的连接句起到的作用?
3.引子使用的音乐素材
罪孽深重的魔窟达耳汗旗王府里,住着贪婪残暴的汗旗王。
军阀匪徒横行霸道,穷苦牧民无依无靠,花儿般的草原被践踏了,到处是揪心的哀号。
“还给我们被践踏的牧场!”嘎达顾不得祸福吉凶 ,要为牧民争一线生机!
跨上战马决一死战,为的是生存权力;宁肯战死沙场啊,决不再做王爷的奴隶!
铺天盖地的军阀王爷兵,杀退一层又上一层……
从早晨血战到黄昏,嘎达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扫视着血染的家乡草原。
誓死绝不落入敌人的魔掌!满腔仇恨化烈火啊,嘎达的吼声震山河!
英雄嘎达梅林啊,打马飞奔, 奔向滚滚奔流的西拉木伦河 ……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啊,是为了迎接春天降临,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啊,是为了穷苦牧民。
马头琴
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因
琴头雕有马头而得名。全 长1米,是二弦琴。蒙语“莫林胡尔”、“潮尔”。
马头琴的历史。
马头琴的美丽传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