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1 23:03:54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数落(shǔ)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 毗邻(bì) 前后相属(zhǔ) 伺候(shì) 洁身自好(hào)
C. 便笺(qiān) 人才济济(jǐ)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 混淆(xiáo) 信手拈来(niān) 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答案】D
【解析】A 杳yǎo无音信;B毗邻(pí)伺候(cì)C便笺(j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色素 奔驰 急刹车 守株待兔
B.扫描 和谐 软着陆 振耳欲聋
C.脉搏 巨挚 殊不知 游刃有余
D.博爱 临摹 地沟油 门厅若市
【答案】A
【解析】B项震耳欲聋,C项巨擘,D项门庭若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 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 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 B. 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 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 D. 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答案】A
【解析】 ①中应选“年轻”。“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②中应选“以至”。“以至”可以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也可以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而“以致”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再说,“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己表示很得意,所以应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答案】D
【解析】A、B 两项中的“无所不为”、“半斤八两”多用于贬义,这里用来赞美年轻科学家的勇气和陕西、江南剪纸的风格,感彩不协调;C项中“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用在句中和句意不符;D 项中的“想入非非”可以当中性词用,意思是“一般人的认识所达不到的玄妙境界”,在此是对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金字塔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但丁的《神曲》,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卷。
D.王教授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于是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答案】B
【解析】A项“两千多年前……新出土”不合逻辑;C项属于成分残缺;D项“看了十天的报纸”有岐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③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答案】D
【解析】先用排除法排除③,⑤是人格本质属性,③是人格的具体内容,根据逻辑顺序,先排除,答案在C与D中选。再根据文体是议论文,注意论点、论据的关系,这段文字是总-分-总的关系,再根据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提出-分析-解决可得出答案。
7.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下面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B. 半斤对八两——平分秋色
C.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D.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
【答案】B
【解析】半斤对八两的意思是差别不大,而平分秋色的意思是分高低。不能搭配。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人。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 B.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 C.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 D.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
【答案】D
【解析】“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不符合文意,原文第三段表述为“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故选D.
9、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 B.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 C.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D.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答案】C
【解析】“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因果错误,原文第六段表述为“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故选C.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 C.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善性也会流失。 D.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
【答案】B
【解析】“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无中生有,无依据.故选B.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注释】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1.下列语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C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
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C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
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
阵。
1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3分)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1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败,叔孙通就跟随了怀王。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
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
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出来后,把这五百斤黄金都赏赐给了儒生,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鉴赏下列两首诗歌,完成17-18。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7、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振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答案】B
【解析】这句意思是说:能够忍辱负重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汉。项羽并未“包羞忍辱”,而是自刎乌江。
18、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迥然不同,分别说明二人对项羽自刎的态度及其持此态度的原因。(6分)
【答案】杜牧:对项羽自刎持否定态度。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遭遇挫败不灰心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3分,大意对即可。)李清照:对项羽自刎持肯定态度。因为人要有骨气,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3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点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题乌江亭》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杜牧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项羽不该自刎而死,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易安居士和太史公一样孤苦,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对太史公笔下的项羽这样的好男儿深表同情,其实文中态度明确,肯定项羽自刎表现了他的骨气,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五、默写题(10分)
19.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原句,每空1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庄不得击。(《鸿门宴》)
【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5)常以身翼蔽沛公
【解析】略
六、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20-24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则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碳,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⑧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⑨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⑩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⑾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有删改)
20.下列词语的读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扛(gāng)鼎 岁月沧桑 B、栖(xī)身 浅尝则止
C、亵(xiè)玩 破斧沉舟 D、驰骋(chěng) 生灵涂碳
【答案】A
【解析】B栖qī,浅尝辄止;C破釜沉舟;D生灵涂炭
21.下列词语中的“疾”与第④段“狂呼疾喊”之“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疾驰 B、疾恶如仇 C、奋笔疾书 D、疾风暴雨
【答案】D
【解析】A和C中“疾”都是“快速地”;B中“疾”是“恨”;D和例句中的“疾”都是“强劲”的意思。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⑧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⑨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答案】B
【解析】“只具有游乐价值”错,此处描写仍是对“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的解说。
23、第③段写出了手植槐的 、 、 的特点(6分)
【答案】体型庞大,寿命极长,历经磨难,躯体残缺,绿叶浓荫,生命力强
【解析】第③段写了手植槐树的多方面特点,阅读时注意分层归纳概括,任选三点填空即可。
24、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④-⑧段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6分)
【答案】①留下许多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项羽对文化的贡献;②项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英雄形象(如果答“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也算对);③项羽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型和话题;④项羽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价值体系中的偶像;⑤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满足了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解析】这是一道归纳概括题,难度不大,阅读时候注意找准答题区间,分层概括(评分标准:每点1分)。
七、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
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在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成为了关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大事。而文化自信要求人们珍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高考作文命题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使得"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成了高考的热点主题之一。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规矩"、辽宁卷作文题"科技改变生活",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都在引导考生思考"文化重建"的问题。在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中,传统文化更是大放异彩,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中的"长城""京剧""中华美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全国卷Ⅱ作文题"化育后世的名句",更是以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句作为命题材料;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旗帜鲜明地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的层面来谈纽带;天津卷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肯定和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
本题从国学、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出发设题,意在引起人们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拘泥于外在形式,更应重视内在精神传承。
【参考例文】 学国学不能“买椟还珠”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表面上看,父亲牵上牛或者驴接送孩子,途中带孩子背诵古诗词经典,似乎“沟通了人、物与自然,父与子的感情”,似乎多少有点“国学”的味道,但,深究起来,还是有些形式主义。事实上,坐在汽车上照样可以学国学,而在课堂上可以学国学,在田野里也可以学国学,关键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让孩子“我要学”,要让孩子“乐在学中”,而不是逼着孩子去“骑牛”。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如今颇不少见。一些所谓国学培训机构,一些所谓国学培训师,特别爱在形式上煞费苦心。甚至不惜搬出三叩九拜、戒尺板子等等早已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物件,美其名曰“弘扬国学”。究其原因,大概是学其形式远比探其精微的门槛要低得多,成为一些国学爱好者快速入门、国学培训机构迅速亮出招牌的捷径。比方灌输三叩九拜,有人问“为什么”,只消说一句“古人如此”,省却多少说理与论证。
只是国学如果停留在如此浅层次的形式复古,不异于买椟还珠。甚至会把国学弄成了隐然与现代文明相对抗的姿态,凡事不问好坏对错,一切以东西古今划界。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哪怕骑驴;凡是现代的都是“非我族类”,都该保持距离,骑自行车也不行。如此下去,国学非但不会被这些人“发扬光大”,相反可能会走入狭隘化、极端化、边缘化的境地,钻进狭小天地里孤芳自赏,与文明发展割断脉络,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化石。
现如今社会上把国学形式化的倾向越发常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价值的迷茫,不知如何取舍,一切以古为尊,哪怕是形式。其实国学是个异常丰富庞杂的体系,几乎任何理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论依据:有人从中搬出了“三从四德”,但里面也不乏“河东狮吼”;有人觉得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有人觉得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关键是需要有一个顺应人性、符合现代文明的判断依据。让国学更好地嵌入生活,可不是骑驴坐轿这么浮光掠影的复古返祖,而是通过国学,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更加自如开张地伸展,通往人的全面解放,而不是越发的狭隘,对新生、外来事物充满敌意。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数落(shǔ)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 毗邻(bì) 前后相属(zhǔ) 伺候(shì) 洁身自好(hào)
C. 便笺(qiān) 人才济济(jǐ)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 混淆(xiáo) 信手拈来(niān) 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色素 奔驰 急刹车 守株待兔
B.扫描 和谐 软着陆 振耳欲聋
C.脉搏 巨挚 殊不知 游刃有余
D.博爱 临摹 地沟油 门厅若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 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 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 B. 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 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 D. 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金字塔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但丁的《神曲》,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卷。
D.王教授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于是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③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7.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下面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B. 半斤对八两——平分秋色
C.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D.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人。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 B.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 C.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 D.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
9、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 B.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 C.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D.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 C.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善性也会流失。 D.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注释】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1.下列语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
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1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3分)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1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鉴赏下列两首诗歌,完成17-18。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7、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振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18、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迥然不同,分别说明二人对项羽自刎的态度及其持此态度的原因。(6分)
五、默写题(10分)
19.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原句,每空1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庄不得击。(《鸿门宴》)
六、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这篇现代文,完成20-24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则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碳,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⑧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⑨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⑩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⑾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有删改)
20.下列词语的读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扛(gāng)鼎 岁月沧桑 B、栖(xī)身 浅尝则止
C、亵(xiè)玩 破斧沉舟 D、驰骋(chěng) 生灵涂碳
21.下列词语中的“疾”与第④段“狂呼疾喊”之“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疾驰 B、疾恶如仇 C、奋笔疾书 D、疾风暴雨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但作者并没有否定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B、第⑧段末对姑娘和小男孩的描写,暗示项羽故里对他们仅具有游乐价值。
C、第⑨段“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D、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23、第③段写出了手植槐的 、 、 的特点(6分)
24、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④-⑧段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6分)
七、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
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