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2 19:3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前言——辛亥革命简介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
授课人:济南历城第一中学
赵岩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选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的讲话
丹心铁血鉴英雄,誓由衷,志从戎,同志同盟定苍穹。
第一章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结合材料并依据本课教材引言部分,思考孙中山的救国方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习目标一: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写了一篇长达八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建议清政府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的上书也显然决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如同从来的读书人一样——求知于当道。”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什么会对晚清的统治不满?
学习目标二:
材料一: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奖励实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预备立宪” ……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官僚之间的矛盾,不但未能挽救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它的分崩离析。

史料补充——“新政”和“预备立宪”
依据微课分析革命党人做了哪些有效的准备工作?
学习目标三:
“人民群众已经为迎接一个新型政权做好准备。……国家正处于紧张状态,恰似一座干燥树木的丛林,只需星星之火,就能使它燃烧起来……”
孙中山:《我的回忆》
辛亥武昌麾义帜,坚砥柱,破长风,南北议和哀鸿声。
第二章 辛亥革命的过程
依据教材63页最后一段和64页的历史纵横并结合材料,了解武昌起义的相关史实。
学习目标四:
第一节 革命爆发——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推当都督
占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
十三个省宣布独立
结果:
结合材料,分析黎元洪在当时的中国是哪股势力的代表?他为什么会被推当都督?他的就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习目标五:
第一节 革命爆发——武昌起义
材料一:武昌起义后一日(1911年10月11日)上午,革命党人集合在湖北咨议局开会:“众以秩序急须维持,而革命军诸首领黄克强、宋教仁、刘公、蒋翊武、孙武等均不在城(武昌),乃强胁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二:诚心合作的革命党人,原本属意立宪派的领袖汤化龙担任鄂军都督。汤化龙事后对李廉方说:“革命党人来(咨议)局时,曾以都督相推。予未有绝对拒绝意。子笏(胡瑞霖)则力持不可。其意以予与革命党素无密切关系,又其时成败尚未可知。”
探究一:
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的态度先后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习目标六:
第一节 革命爆发——武昌起义
材料一:到1911年11月9日,据法国驻华公使馆高拉尔德致陆军部长称:“汉口:约一千名海军士兵和二十多艘战舰。” 列强又陆续派陆军到武汉驻扎,其人数统计如下:俄国277人,日本500人,德国100人,美国160人,意大利30人,法国也计划派150人来华。
材料二:1912年1月,英国驻华武官向国内的报告说:他深信,“从战略观点来看,清朝政府现在似已没有希望了”。朱尔典更明确地指出:“这个运动的广泛蔓延的性质,以及它到处获得成功的事实,已使一切用武力来挽救这个国家(清朝政府)的企图失去了可能性。”
探究二:
学习目标七:
第二节 革命高潮——立国行宪、终结帝制
依据教材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史实,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其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清帝退位诏书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史实排序
参照图片了解武昌起义后的袁世凯相关活动史实。并结合“南北议和”阅读材料分析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篡夺胜利果实?
学习目标八:
第三节 革命失败——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1.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
2.袁世凯命北洋军进攻汉口
3.袁世凯命唐绍仪参加“南北议和”
图说历史
延伸阅读——“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的革命党人和北方的袁世凯所进行的和谈。 1911年12月底,双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竭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放弃立宪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次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结束。 。




“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
……”
——蔡济民《书愤》
灯火万家星月暖,梅点韵,百年红,先生后生话启蒙。
第三章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依据情景结合教材所学,合作探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所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含义。
学习目标九:
情境分析
——民国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济南历城第一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又崇拜孔孟呢?
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1.二次革命 1913年
2.护国运动1915-1916
3.护法运动1917-1918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孙中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十九大会议主题
课堂小结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然性: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重 2、可能性:革命党人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等方面的准备 3、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2、革命的高潮——立国行宪、终结帝制 3、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1、意义: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 2、局限:革命任务、社会性质
找错误:找出下列这段话有哪些错误?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正式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的原则。政府还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练练
读书目录:

《1911年中国大革命》 马 勇著
《百年辛亥》 傅国涌著
《历史何以至此》 雷 颐著
《天变——辛亥革命纪实》 刘秉荣著
《袁氏当国》 唐德刚著
《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 廖大伟著
《辛亥:摇晃的中国》 傅国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