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者》授课课件(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者》授课课件(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1 23:15:54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 ● “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
 ● “得道者多助,________。”
 ● “______,死于安乐。”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孟子》地利不如人和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威武不能屈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化常识,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先秦散文: 一是以记叙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的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二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论说散文即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退而与弟子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孟府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孟子墓碑《孟子》七章 《梁惠王》
《公孙丑》
《腾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乱世的哲思《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民本论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之心”“民为贵君为轻”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文学常识复习1.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如民贵君轻)、“仁政”,其论断还有“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孟轲及其弟子编成的记录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魏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时代背景读准下列字音王好( )战hào弃甲曳( )兵yè数( )罟( )不入洿( )池ɡǔwū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únzhì庠( )序xiánɡ饿莩( ) piǎoyìcùbó然而不王( )者wànɡxù移其粟( )于河内sù申之以孝悌( )tì孟子论辩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对于黄河北部到这样考察荒年第一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取独国君谦词语气词连用使动,使…迁移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词语讲解(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思考1: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因为什么困惑?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感到
困惑思考2: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课后小测:
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B. 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 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 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 (shēng)1.A。B项中“庠”应读为“xiá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C项中“莩”应读为“piǎo”,声调易标错。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啊,字了奥,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假(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2.[答案]A(孟子是孔级的再传弟子。)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企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作为公司高层领导,他们决定从下月起,首当其冲发放职工的工资,领导们的工资最后发放。
②袁老师题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演讲,对一部分同学考前临阵退缩、信心不足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可谓鞭辟入里,给人启迪。
③班主任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复习备战,把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一心扑在工作上,宵衣旰食,兢兢业业。
④每次参加车展,都会看到各大经营商使出浑身解数,不必说秀色可餐的车模,单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了。
⑤在党员教育学习活动中,我们单位的领导不仅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引导广大党员见贤思齐,而且引火烧身,反躬自省,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⑥为彻底解决中学生择校问题,我县准备对驻城的所有中学进行整合,资源统一分配,师资统一调派,现将具体方案公布如下,请与会代表姑妄言之,积极为我县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3.C.①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能用于领导首先给职工发放工资,此处望文生义。②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用于此处正确。③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用错对象。④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用于此处正确。⑤引火烧身: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毁灭,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此处采用第二个义项,使用正确。⑥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不能用来指与会代表的发言。此处望文生义。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航天事业从创建之始就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面对核心技术和设备引进不来,中国航天研究人员自力更生,不管经受怎样的挫折,都永不言弃。
B.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才能有所进取。
C. 好青年张广怀从贵州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补缴了一年前欠下的医疗费,被医院颁发了一张“诚信患者”的荣誉证书以示表彰。
D. 由于南京艺术学院采用了分流的方式,考生可以在网上报名、缴费、打印准考证、确认及预约面试时间等,报名确认现场并没有出现较长的排队情况。4.【答案】B
A项,“面对核心技术和设备引进不来”成分残缺。“面对”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引进不来”后加“的情况”。C项,“好青年张广怀……被医院颁发了一张‘诚信患者’的荣誉证书以示表彰”结构混乱,应删去“被”。D项,“在网上报名、缴费、打印准考证、确认及预约面试时间等”语序不当。“打印准考证”与“确认”应互换位置。课件22张PPT。翻译下列句子中标红的字词。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无如:没有像……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请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兵刃既接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不百步耳 直:只是,不过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毋”,不要
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课前小测: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疏通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第七段 “狗和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济;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
检:约束;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
斯:那么,就
至:到,归顺
焉:语气词,了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和刺杀一个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归顺了。”shí 吃
shí 食物
sì 喂养(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2)孤当续发人众
(3)刀刃若新发于硎
(4)使人发书至赵王
(5)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6)舜发于畎亩之中
(7)发其士文之悲哉
(8)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9)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恐前语发
(11)然后扣树三发
(12)齿危发秃发射
派遣、派出
出发,出
发送、递交
征发、征调
起用、兴起
抒发、流露
发动、爆发
打开、拿出
暴露、败露
量词
fà 头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思考8: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思考9: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思考10: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 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斯天下之民至焉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提出问题:“民不加多”分析问题:设喻梁惠王=五十步者邻国者=一百步者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民不加多”解决问题:仁政之始仁政之成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庄子和陶渊明就是这么一类人物,他们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简朴纯正,让多少渺小的人难以望其项背。
②近日,我省多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天气阴晴不定,本是晴空万里,刹时间电光石火,雷雨交加,使人猝不及防。
③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倍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④如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犯了错,他们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这种犯而不校的态度,必将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⑤在旅游景区,我们司空见惯了游人随地乱丢垃圾,随处刻字题词,随意给野生动物喂食等不文明的行为。
⑥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①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 使用正确.
②电光石火:闪电和燧石的火光,比喻事物转瞬即逝.这里用来形容雷雨到来时天上的雷和山巅,望文生义.
③登高自卑:指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用正确.
④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句意是说犯了错误却不及时纠正,不合语境.
⑤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这个成语不能带宾语.这里带了宾语,不合语法.
⑥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使用正确.
故选D.课后检测: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国际奥委会首次选拔了10名难民运动员组成代表团参加里约奥运会,以此向所有难民传递“希望”的信息。
B.近日,乐视正式宣布乐视超级汽车生态体验园将落户浙江,这也回应了业界一直以来对乐视造车的关注和质疑。
c.日前,我市提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号召全市人民为创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D.美国日前批准在佛罗里达州开展转基因蚊子野外试验,这种转基因蚊子可帮助控制寨卡病毒、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A.结构混乱,“由国际奥委会首次选拔了10名难民运动员组成代表团参加里约奥运会”杂糅,将“了”改为“的”;
B.正确;
C.结构混乱,“提出为目标”杂糅,可将“提出”改为“以”或将“为”改为“的”;
D.成分残缺,“批准”缺少宾语中心语,在“试验”后的“申请”;
故选:B.3.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答案】C
【解析】A项,或,有的人。B项,请,请允许我。D项,颁,通“斑”头发花白。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对本国很尽心了,并以自己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
B. 孟子对于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C.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实际上揭示了梁惠王治国和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二者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D.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粮食吃不完,材木用不尽,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就能成就王道了。
3.【答案】
D.就能成就王道了,应该是“王道之始”,原文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下列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答案】(1)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得分点:“是”,这;“兵”,刀子;“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2)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得分点:“直”,只是、不过;“是”,这;“走”,逃跑。)
(3)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4)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答案】(5)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怨恨,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6)五亩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7)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8)大王如果做到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情境式默写:
1.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 , 看法。
2.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 。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的 , 的疑问。
4.《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 , 两句,用否定句强调了“王道之始”实行仁政在渔业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效果。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生丧死无憾,工道之始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课件28张PPT。
始作俑者
这个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佳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善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士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3.理解孟子“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思想。第二-四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喜欢请允许我用打比方击鼓,名→动兵器拖着逃跑有的才凭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个比喻:(在)咚咚地击鼓,兵器已经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借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罢了这通“毋”,不要只是衬字五十步笑百步告诉,使人知道
明白、知道
比喻(1)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器、武器
(2)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军事、战争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
(4)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1)木受绳则直(《劝学》)
与“弯”相对
(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正确的、正直的
(3)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面对、遇到
(4)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价值,后写作“值”
(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仅,只是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思考3: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思考4: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知识链接:“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违背,耽误粮食尽cù,密网池塘砍伐树木,名→动按照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第五段名→动,埋葬,办丧事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养活家人,埋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是王道的开端。动→名,活着的人动→名,死去的人能承担,能承受尽胜利战胜、超过优美的(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shù 数目、数量
(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shù 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六国论》)
shù 命运
(4)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与“疏”相对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ǔ 计算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思考5:
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几层? 排比。
  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第六段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以:介词,凭借
衣:yì,穿,名→动
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
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食:吃 五亩地的宅院,把桑树种上,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鸡、猪、狗等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养育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
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义:道理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百亩的农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作季节,数口的人家就可以凭借这而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黎民:老百姓
然:这样
而:表转折,却
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七十岁的人穿着丝织衣服,吃肉,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人,不曾有过这样的事。种植
树立、建立
培养
树木(1)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2)脱我战时袍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时韩吏部权京兆
(7)时鸣春涧中
(8)不拘于时,学于余季节
时候,时辰
时代
时机、机会
时节,季节
当时
常常、经常、不时
时俗、时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比 介词
对 介词
在 介词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用 介词
凭借 介词
按照 介词
用 介词
认为 动词河内凶亦然
然而不王者
填然鼓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太后曰:“然。”然音节助词,无义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百姓代词,这样
代词,这样
助词,地、…的样子
形,然而、但是
对,是这样的思考6:接着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思考7: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课后小测:
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 七十者衣帛食肉。
B. 填然鼓之。
C. 王无罪岁。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答案】D
例句“然而不王者”的“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A项“七十者衣帛食肉”的“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B项“填然鼓之”的“鼓”,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项“王无罪岁”的“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D项“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的“生”和“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所以选D项。2.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 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 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2.【答案】D
D项,“国”,指诸侯国的封地;“家”,指卿大夫的封地。3.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有战乱)
B. 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 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 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答案】D
A项“凶”,发生灾荒;B项“加”,更;C项“鼓”,动词,敲鼓、打鼓。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不可,直不百步耳。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4.【答案】B
A项,“无”通“毋”,意思为“不要”;C项,“颁”通“斑”,意思为“斑白”;D项,“孰”通“熟”,意思为“仔细”。3.翻译下列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答案】(1)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得分点:“是”,这;“兵”,刀子;“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2)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得分点:“直”,只是、不过;“是”,这;“走”,逃跑。)
(3)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4)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5.翻译下列句子: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答案】(1)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得分点:“是”,这;“兵”,刀子;“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2)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得分点:“直”,只是、不过;“是”,这;“走”,逃跑。)
(3)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4)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