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歌》教案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鼓歌》
执教教师:王红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木鼓,能准确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在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处能为歌曲加一定的节奏伴奏。
3、情感目标: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木鼓,准确演唱歌曲。
难点:旋律音准,多种节奏型准确。
教材分析:
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人民祖辈相传的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木鼓歌》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歌曲《木鼓歌》表现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场面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歌曲运用了很多重复的手法,衬词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
教具准备:手风琴 木鼓舞视频
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木鼓舞》的录象
师:人民在做什么?
生:人民聚在一起边敲鼓边跳舞。
师:这是云南佤族人民在跳《木鼓舞》
师:佤族人民能歌善舞。
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人民祖辈相传的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木鼓一般有三个用途:一是用来祭祀,祈祷木鼓保佑山寨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二是用来报警,山寨放手火灾或外来侵略事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三是用于歌舞娱乐。在云南的西盟、沧源等佤族聚居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寨中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房中放一对木鼓,左边是母木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的日子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展示木鼓图片),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我们今天要学的“木鼓歌”就是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面。教师播放歌曲(出示课题)录音。
2、学唱歌曲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
a节奏性朗读歌词
b学习歌曲第 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c学习第9-12小节的旋律。
d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
e反复练习第9-18小节。
f学习第19-21小节,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
g第23-28小节总是出现四度的音程跳跃6-2,2-5,下滑音记号的唱法。
h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i教师:播放第二段歌曲。
j学生听录音,加深印象。
k分组练习展示。
3、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师:请大家尝试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学生设计伴奏的方式。
4、小组汇报展示。
5、拓展知识资料
观看一段木鼓舞让学生更加进一步感受佤族人的粗犷、豪放之情。激发学生用更加兴奋激动的心情表现歌曲。
六、板书
木鼓歌
佤族民歌风格
情绪:欢快活泼
下滑音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以鼓为主线,从听鼓,看鼓,唱鼓,说鼓,最后到打鼓,感受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为中华民族的鼓文化而骄傲、自豪。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致力于给学生创设非常轻松、愉快、有趣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边用拍手、拍桌椅或者舞蹈的方式边唱边敲击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通过看、听,让学生了解到热情奔放的佤族音乐、舞蹈,在学唱歌曲时就能很快地掌握歌曲,整个课堂立即呈现出饱满的热情,课堂效果非常好!
在解决歌曲的休止符这一难点时,通过学生用打击乐器加入休止符处,运用讨论法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关注旋律的民族特性,使学生获得感知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还应让学生视觉听觉结合,同时获得信息,很快进入教材的意境中去,再为歌曲加以创作,然后表现歌曲,学生特别投入,借用电教媒体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今后,我在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习惯养成,更加关注细节、关注常规、关注学生全体参与性,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最有效的学习音乐的形式,让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鉴赏力不断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