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3课《宇宙的边疆》同步授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13课《宇宙的边疆》同步授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2 12: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13课《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美国卡尔萨根的文章《宇宙的边疆》,其核心是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学习作者综合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手法。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熟悉课文,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找出文中有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从古代运用天文方法确定耕作时间,到现代对宇宙形成演变的种种假设,对宇宙进行探索。学生已经学过解说词,本节课的内容《宇宙的边疆》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今后的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具有方法指导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它与电视等节目的解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解说词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平时看的《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加深对解说词的了解。本课计划3课时,其中2课时课文分析,1课时练习讲解。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和一般解说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品味说明文的语言,尤其要体会本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好处。体会重点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目标解析:
介绍作者生平和什么是解说词以及了解解说词特点,可以结合平时看的,《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加深对解说词的了解。
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领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好处。结合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谈谈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能把握说明顺序,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原因是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科普小品文,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宇宙的边疆》的第一课时教学中,准备使用ppt展示关于宇宙的图片,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了解广阔的宇宙,展开想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亿万星辰,交相辉映,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呢?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何等地位?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宇宙的浩瀚和地球的奥秘吧!
(板书)宇宙的边疆
(屏幕展现图片)
第一部分 自学
问题1.你知道作者吗?
明确: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问题2.什么是解说词?
明确: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社会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即附着性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即拓展性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即分合性
第二部分 新课学习
(互学、导学)
问题设置
大问题一: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设置意图:整体把握文章,分析文章脉络。
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师订正。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太阳系→行星
第一部分(第1—4段)探索宇宙的奥秘
5、丈量宇宙的单位—光年
6、宇宙的宽阔情况
宇 第二部分(第5—11段) 7—8、什么是星系
宙 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9、星系的数量与特点
的 10、本星系
边 11、银河系
疆 12、恒星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2—14段) 13、恒星与星系的关系
宇宙中恒心及其特点 14、恒星与行星的关系
15、太阳系中的 彗星
第四部分(第15—18段) 16、太阳系中的行星
我们的星系及地球(行星) 17、我们的家园—地球
18、人类与地球
小问题1、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明确:(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厂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大问题二:文章中作者不仅介绍相关的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上下文,谈谈如何理解下列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行文特点。
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师订正。
小问题1: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如何理解“这样”?
“这样”指的是宇宙永远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它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宇宙的浩渺无边,宇宙的宽广,不是谁能改变的。正式它具有这样的特点,具有这样的特殊魅力,才吸引着我们不断地了解它,引导我们不断的探索宇宙的奥秘。此句放在文章的开头,为下文的说明作了必要的铺设。
小问题2:如何理解“我们在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这里是强调了怀疑和想象在探索宇宙中的巨大作用。因为宇宙非常神秘,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所以作者认为探索宇宙所具备的的条件是怀疑和想象。因为“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小问题3:如何理解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愿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本能”是天生的的本领,这里应是指人对自然的直观感觉。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其中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探索宇宙比作“还乡”,把宇宙的秘密比作“天神”。这几句话是说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责任、愿望、意义以及信心。人类需要探索宇宙的愿望很迫切,尽管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是这种探索还是很有意义的。
大问题三:下列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说明文方法的掌握。
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师订正。
1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比喻说明。生动形象。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多用文学散文手法。)
例题: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平易通俗。)
变式练习: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0之后接33个0)。(列数字、举例子。平易严谨。)
2、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M31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描写说明、打比方、作诠释、作比较。生动形象,风趣引人。)
3、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生动形象。)
4、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打比方、作诠释。生动形象,平易通俗。)
5、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描写说明,生动形象。)
6、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炉,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打比方、平易)
大问题五: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师订正。
①列数字,列数字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②作比较,通过作比较,使我们对事物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③打比方,化抽象为形象,让人如同真的感受到了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心情。
④举例子,是为了说明抽象的事物,举人们常知的事物,使人容易理解和让人信服。
本课小结
平实说明极具科学的准确性。本文几乎在每个天体空间的说明中都运用了数字说明。否则人们就对天体特征模糊不清。生动说明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大量的比喻把人们难以想象的宇宙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说明文的可读性。本文行文有很大的跳跃性,但通篇又极具层次感,这是电视解说词的最大特点。它必须随时随电视画面而改变说明的内容。
第三部分 检学
七、目标检测
1、作者简介: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 ”和“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的科普作品《 》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 》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2、下列加点的词语音、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才济济(jǐ j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好大喜功(hǎo):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
B.颤栗(chàn):即战栗,颤抖。       广袤(mào):广阔,宽广。
C.荒芜(wú):(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无垠(yín):辽阔无边。
D.召唤(zhāo):叫人来(多用于抽象方面)。徘徊(pá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3、下列几句分别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1)梦想你们也在设计其他的异想天开的技术,例如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一种能将在空间广泛分布的氢原子聚集和集中起来用作核燃料的新发明)。
(2)我们现在所用的化学推进火箭不能提供完成远程飞行所需的推力。
(3)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5.9万亿英里。
(4)岩石从高层建筑物上落下时,1秒钟后速度达到32英尺每秒,2秒钟后为64英尺每秒,3秒钟后为96英尺每秒,依此类推每秒钟增加32英尺。
A.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B.举例子 作比较 下定义 列数字
C.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D.下定义 分类别 作比较 列数字
八、配餐作业
A组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旋涡(wō) 灵魂(línɡ) 搁置(ɡē)  宏观(hónɡ)
B.战栗(lì) 海滨(bīn) 茫茫(mánɡ) 纤细(qiān)
C.星系(xì) 遗忘(yí) 广袤(mào) 宗教(zōnɡ)
D.高耸(sǒnɡ) 甲烷(wán) 隔绝(ɡé) 凉爽 (shuǎnɡ)
(答案 B 解析 “纤”应读“x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不足道 淹淹一息 迫不及待 好大喜功
B.前途无量 碧波荡漾 欢渡春节 神秘莫测
C.气势磅礴 生机勃勃 茫无际涯 直截了当
D.穿流不息 人才济济 无影无踪 出乎意料
(答案 C 解析 A项淹淹—奄奄。B项渡—度。D项穿—川。)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________的。
(2)从一个星系际的________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
(3)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________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A.微乎其微 优越 典范
B.微乎其微 优势 典型
C.微不足道 优越 典型
D.微不足道 优势 典范
(答案 C 解析 “微乎其微”侧重说小,“微不足道”侧重说不重要,与前面的“无关紧要”呼应。“优势”是名词,指有利的形势,而 “优越”是形容词,指优异、优良。“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典型”强调具有代表性的。)
B组题
速度本文完成1——4题 1、下列对“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且处于已知宇宙的中心。 B.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文明。 C. 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与恒星总数大概一样多。 D. “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包括M31星系,是河外星系,与M31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 2、.对地球“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B ) A.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而且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 B.宇宙大部分是空的,地球不是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不是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C.地球不是在行星、恒星和星系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的地方。 D.地球不是在永恒黑暗的真空而且星体非常稀少的地方。 3、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恒星是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恒星脆弱,但体积大,它可以容下一万个太阳。 B.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孤独的,但多数恒星通常是成对互相环绕的。 C.有些恒星是超新星,光亮爆发时增加到原来1000万倍以上,而“黑洞”的光在几公里外就看不见了。 D.有些行星是扁圆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狂热旋转,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文明。 B.在宇宙中不可能只有一个普通恒星带着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因此,可能到处充满生命。 C.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小小的行星及周围的恒星外再也没有别的星星了。 D. 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行星系,在行星的外围有大气环包围,在这些行星上已经有高级
C组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北极光是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最瑰丽最神奇的景观。
②现在我们知道,极光的形成是距地面100~300公里的高层大气粒子和太阳风碰撞的结果。太阳风是太阳释放出的一股粒子流(电子和质子),它以150万公里以上的时速运行,最终被地球磁场捕获。进入地球磁场之后,这些粒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并向磁极运动。粒子与大气层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碰撞,带电粒子的能量转移到大气分子上,使之发光,形成了绚丽的极光。极光的颜色取决于被碰撞原子的类型,如果光线是蓝色、紫色或红色的,被碰撞的应该是氮原子,如果粒子与氧原子碰撞,极光则主要呈绿色。
③极光的形状和颜色千变万化,在天空中呈现出帐幕状、弧状、带状、射线状和云状等多种形状,光彩夺目,令观赏者大为着迷。极光常常在地球磁极附近的一个椭圆形区域内移动,可以延伸到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以及西伯利亚等地区。这一椭圆形区域的大小取决于太阳风的强弱和速度 。在每11年一循环的太阳活动盛期,这一区域面积最大。
④极光也在白天出现,但由于阳光太强,肉眼无法观察到。只要大气和磁场条件与地球相似,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能够产生极光现象。由探测器发回的图像显示土星的极地地区同样出现了红色的极光。和地球一样,土星上的极光也是太阳风进入土星大气层的产物。
⑤2002年2月份,在芬兰距北极圈250公里的卡克斯劳塔宁上空出现了极为壮观的极光。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夜空很晴朗,人们抬起头,看到了一团形状奇特的绿光。当人们边走边寻找最佳观测点的时候,时间仿佛停顿了下来。所有的人都在抬头看天,把这当做一次难得的、不容错过的良机。
⑥在这一地区,从9月初到第二年的4月份,一年中约有200个夜晚能够看到极光,但要具备几个基本观赏条件:天空无云,并且没有任何影响视线的光线,因为城市的灯光会使人看不到亮度较弱的极光。最强烈的极光亮度能跟月亮相媲美。
⑦但极光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它会使罗盘失效,使通信卫星运行失常。1989年,太阳引发的一场地磁风暴就使得加拿大魁北克的600多万居民遭受断电之苦。
1.本文主要使用了 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
2.第⑤段中说:“当人们边走边寻找最佳观测点的时候,时间仿佛停顿了下来。”“时间仿佛停顿了下来”应该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说,人们完全被美丽的极光吸引了,脑中没有了时间概念。
3.请简要说明“极光”的形成。
太阳释放出的一股粒子流,以150万公里以上的时速运行,被地球磁场捕获后,运动速度加快,并向磁极运动。粒子与大气层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发生碰撞,其能量转移到大气分子上,使之发出绚丽的光,这就是极光现象。
极光是由距地面100~300公里的高层大气粒子和太阳风碰撞形成的。
4.文章的第⑥段中,“这一地区”指的是哪里?在这里观察极光要有哪些条件?
指的是:芬兰距北极圈250公里的卡克斯劳塔宁。条件:①天空无云,②没有任何影响视线的光线。
二、语言运用
《宇宙的边疆》吸引人的地方不仅是其中广博的知识,而且还有其充满诗意情趣的文风。关注你的家乡的特产、建筑、风貌,写一段400字左右的解说词。
(答案:略)
九、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