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这篇文章,其核心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这一思想在当时乃至当今的意义。理解它的关键是要熟悉文章,了解文章记载什么事情、阐述什么主张。学生已经学过《论语》,了解了孔子的治国原则和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这篇《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后面要学的文言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一定的基础地位,并对我们今后学习孟子的文章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掌握基本文言知识,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以问题引导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积累“数”、“发”、“胜”等文言实词,“以”“之”“于”等文言虚词和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2)、理解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论证逻辑、艺术手法。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乃至当今的意义。?(二)目标解析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文章出现的生字词,学生自己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完成。
(2)、掌握文中排比、比喻、连环、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3)、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思想。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孟子的思想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思维深度不够,缺乏关于议论文的写作实践,很难把握文章的论证逻辑和这种似散实紧的结构。文言文教学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他们可能对此失去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其中关键是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第一课时播放诗歌泛读,目的是录音泛读为了纠正学生朗诵诗歌节奏,有助于优化课堂。
教学过程设计:
第1、2课时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论语》,了解了孔子的治国原理和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以“孔孟‘称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这一主张,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其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
第一部分 自学
问题1、检查预习,正音检字
数罟(cù gǔ) 洿池(wū) 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xīáng) 孝悌(tì) 饿莩(pīǎo)
第二部分 新课学习
互学、导学
大问题一:这篇文章实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设置意图:了解作家与背景为了解作品的奠定基础。
师生互动:学生粗略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1、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夺地,蚕食鲸吞,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徭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不足,劳力缺乏。人口成了个统治者争夺的焦点。鉴此,前334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孟子乘机提出“仁政”主张。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子孔再传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 之称。他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他积极用事,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孟子》共七篇,各篇又分上、下两篇,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大问题二:本文出现了哪些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加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记忆。
师生互动:已开火车的形式来让学生疏通文意。
问题1、怎样分析第1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意思?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A.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B.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B.欲加之罪,保患无辞 (施加)
C.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
问题2、如何分析解读2.3段呢?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名词活用做动词。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或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
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理直气壮(正确)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
问题3、怎样分析解读4.5段?
首先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D.数不胜数(计算)
问题4、接下来,又如何分析解读第6段 ?
(1)“树之以桑”中“树”是何用法?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以)
B.爷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 F.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破读,通假字读音)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解?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问题5、最后怎样分析解读第7段?
(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做什么解释?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意思?
A.非我也,兵也(武器) B.五万兵难卒合(兵士) C.穷兵黩武(兵力)
(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六、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词归纳
2、活用词语归纳
第三部分 检学
七、目标检测
1、背诵全文
2、整理文言词语,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3、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词④词类活用现象⑤特殊句式⑥固定格式:直不……耳、或……或、是何异于……)
八、配餐作业
A组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作解释并翻译句子。
直不百步耳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涂有饿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作解释并翻译句子。
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
请以展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斯天下之民至焉
B组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写出意思 和用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然而不王者
于 寡人之于国也 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梁惠王曰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可以无饥矣 之 王道之始也
以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
狗彘食人食 则移其民于河东
食 则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组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解释并翻译句子。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以帛易
谨庠序之教
然而不王者
判定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非我也,岁也。
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未之有也
可以无饥矣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释下列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弃甲曳兵:
九、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