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
计划课时:3课时(新课讲解2课时+练习讲解1课时)
内容及解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人与海》指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其核心是分析老人的形象学习老人的精神,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分析老人内心独白,学生已经学过小说,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前面内容的加深,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教学重点是老人的形象分析,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老人内心独白的剖析。
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写作风格。
2.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就是要了解“硬汉精神”
2.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就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剖析,分析人物。
3.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读懂老人的内心独白,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无法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来分析人物性格,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揣摩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学习内心独白的描述。其中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读小说能有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条件分析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 自学
一、导入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略读课文,因此第一节课以引导学生自读为主。多媒体展示作者(海明威)、大马林鱼、灰鲭鲨、鲭鲨的齿吻、星鲨、白斑星鲨、犁头鲨的图片。
问题1.你知道本文作者吗?
【明确】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问题2:海明威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明确】中篇《老人与海》,长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又名《战地钟声》)、《太阳照样升起》,短篇《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等。
其中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这是他后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的空前记录——48小时内卖出了530万册。
1954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是:《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文风简明、清新、干净,被称为“电报式风格”。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自己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问题3:课文的基本情节是什么?
【明确】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这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
第二部分 互学导学
问题一:你能梳理本文的基本情节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把握基本的故事情节。
问题1.小说节选部分老人与鲨鱼共有几个回合的较量?对象(攻击者)都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五个回合,分别是与鲭鲨鱼斗、与星鲨鱼斗、与犁头鲨鱼斗、与星鲨鱼斗、与群鲨鱼斗。
问题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中,攻击者的数量是多少?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师生一起完成下表:
?
攻击者
数 量
作战工具
结?? 局
第一次
鲭鲨
1条
鱼叉
杀死鲭鲨,丢了鱼叉和四十磅鱼肉
第二次
星鲨
2条
帮着刀子的桨
杀死两条鲨鱼,丢了四分之一的鱼肉
第三次
犁头鲨
1条
帮着刀子的桨
杀死犁头鲨,刀子折断
第四次
星鲨
2条
短棍
两条星鲨受伤,大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第五次
鲨鱼
成群结队
短棍、舵把、桨把
老人被打败,大鱼只剩残骸
问题3.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地进行搏斗的?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问题4:根据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情节,可把全文化为几个部分?请简要分析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第一部分(1--7),(开头-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写老人与第一次与一头鲨鱼的搏斗。(第一次搏斗详写)(反衬烘托)
第二部分(8--29),(“它咬去了大约四十磅”-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老人杀死一条鲨鱼之后的心理活动(内心独白)。
第三部分(30--47),(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也许结果会很好的),写老人与两条星鲨的搏斗。(第二次搏斗详写)
第四部分(48--54),(“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鲨鱼才又向他扑来”),与犁头鲨的战斗。(第三次搏斗略写)
第五部分(55--63),(“老头儿看见两个褐色的鳍”-“即使现在也能行”),老人又与另两条星鲨搏斗。(第四次搏斗详写)
第六部分(64--82),(“他不愿再朝那条死鱼看一眼”-“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写筋疲力尽的老人的心理活动。
第七部分(83—88),(“可是到了半夜时候”-“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与群鲨的搏斗。(第五次搏斗详写)
第八部分(89—97),(“船还是好好的”-结尾),与鲨鱼搏斗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里。
问题二:桑地亚哥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请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
【明确】“硬汉”形象: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忍饥挨饿;但是他经验丰富,乐观,自信,坚韧、竭尽全力,不屈不挠,顽强(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勇敢、坚强、果断、善良、幽默、乐观,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在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问题三:文中的大海、老人、大马林鱼、鲨鱼分别象征着什么,象征寓意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大海、老人的象征意义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大海:生存的环境
老人:人类(人类中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精神)
? 大马林鱼:可能得到的收获(人生的理想,对超越极限的追求)
鲨鱼:面临的挑战(成功路上的阻碍,各种各样的困难)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因此他是一个失败的胜利者,一个失败的英雄,是一个“硬汉子”形象。
分 检学
目标检测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沮丧(jǔ) 撬开(qiào) 豁出去(huō) 臭迹(xiù) 鲭鲨(qīng)? 舵柄(duò) 拽掉(zhuài)
桅杆(wéi) 攮进(nǎng) 上颚 (è)? 白浪滔天(tāo)?黏液(nián)?面包屑(xiè)?
榫头(sǔn) 报酬chóu? 蹂躏(lìn)?攥住(zuàn) 刹车(shā) 脊鳍(qí) 残骸 (hái)
胳肢窝(gā)?绰号(chuò) 模样(mú)?吞噬 (shì) 皮开肉绽 (zhàn)
配餐作业
A组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B.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C.好吧,他又自言自语地说。望一望绑刀的绳子,看看断了没有。
D.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感同身受。
2. D【解析】不符合语境,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真正的贵族并不是名车豪宅的代名词,良好的修养、优雅的举止,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是家长送给孩子真正的最好礼物。
B.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C.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一场激战后的勇士。
D.《老人与海》是一个讲述发生在海洋上的故事,你不免会问,书中的老人、海洋、马林鱼又是代表什么呢?
3. C【解析】A.主客倒置,应为“名车豪宅并不是真正的贵族的代名词”。B.“令人堪忧”重复,删去“令人”。D.语序不当,应为“《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海洋上的故事”。
4.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老头儿系上帆脚绳,把舵柄夹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饥饿的时候,它们会去咬一把桨或者船的舵。
①然后拿起上面绑着刀子的桨
②这一次他攥得很紧,让手忍住了疼痛不缩回来,一面注意着鲨鱼的来到
③他看得见它们的阔大的、扁平的铲尖儿似的头,以及那带白尖儿的宽宽的胸鳍
④他轻轻地把桨举起来,尽量轻轻,因为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
⑤然后,他又把手张开,再轻轻地把桨攥住,让手轻松一些
⑥这是两条气味难闻的讨厌的鲨鱼,是吃腐烂东西的,又是凶残嗜杀的
A.④①⑤②③⑥ B.④①⑤③⑥②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④⑤③⑥②
4. C【解析】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
B组题
5.下列对课文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头上有高高的积云,还有很多的卷云,所以老头儿知道还要刮一整夜的小风”,这是景物描写,景物的变化预示着老人返航的进展,为下文作铺垫。
B.“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一句暗示,说明老人在捕到一条大鱼之后遇到鲨鱼是不可避免的。
C.“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鲨,生来就游得跟海里速度最快的鱼一般快”,这句是对鲨鱼的赞美,表现了老人对鲨鱼的喜爱之情。
D.“我不能够阻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它”,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老人面对困难毫不屈服,充满必胜的信念。
5. C【解析】这句话写出了鲨鱼的凶猛、快捷,说明形势非常紧迫。这个交代为下文的激烈搏斗张本。
6.下面是一百年来诺贝尔得奖者国籍分布图,根据图表信息,将百年来诺贝尔得奖者国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得出现百分数,不超过70个字。
6.诺贝尔经济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比较集中,绝大部分是欧美人。和平奖与文学奖比较均衡,得主散布于三十多个国家。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等“身”,① __ __,具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著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丰硕成果令人敬仰。但是,②___ _,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因此,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③__ __。
7.①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度量②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壳③绝不能以著作等不等身为标准(应该以著作等不等心为标准)
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当我们感到疲劳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通过增加氧气来替换体内的二氧化碳。因为这些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这时身体就能做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就能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①当体内二氧化碳过多时,不一定需要通过增加氧气来替换体内的二氧化碳。
②
③
8.②二氧化碳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不一定身体就会做出保护性反应。
③打呵欠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不一定能消除疲劳。
C组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大神的审判
海明威
迪克·海伍德扣上厚呢短衣领子的纽扣,领子竖起到了耳朵边上。小木屋里,壁炉上方的鹿角挂着来福枪。迪克取下枪,戴上他厚重的毛草连指手套。“皮埃尔,今天我要去看看朝着卢恩河的那条布阱线路。”他说道,“天杀的,这天可真够冷。”他扫了一眼温度计,“零下四十二度。好了,再见,皮埃尔。”皮埃尔只是咕哝一声作为回应。迪克穿上雪靴,在地面上,以一种旅行家在荒地上穿着雪靴迈步的姿势,大摇大摆地出发了。
皮埃尔站在木屋的门口,看着迪克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他露出一个恶毒的笑容:“当他只能用一只脚在雪地上走,像只兔子一样蹦蹦跳跳,这个小贼一定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寒冷。他偷了我的钱,肯定是他。”皮埃尔重重地甩上门,把几根柴扔到壁炉里,又爬回了自己的床上。
迪克一边大步走着,一边自言自语,像是在对“寂静地方”的旅行者说话一样。“我很好奇,只不过是丢了些钱,皮埃尔为什么要如此光火?我敢说,他肯定是放错了什么地方。可现在,他只会像只乖戾的猪一样发脾气。有时,我还能感觉到他在背后用恶毒的眼光盯着我。如果他以为是我偷了他的钱,为什么不说出来,跟我对质!怎么会这样!他以前很快乐,总是乐呵呵的。在密塞那坝,当我们一致同意要成为伙伴,来翁加瓦这里布陷阱捕猎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会是个让人愉快的同伴。可是现在,他已经一个星期没跟我说过话了,除了偶尔咕哝一声,或者用克里语①咒骂。”
天气很冷,却是一种干燥、让人精神爽利的、属于北地的寒冷。显然,迪克很享受这种干冷的空气。很快,他就沿着布阱线路走了五英里的路。可是,一路上他总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跟着他。他几次停下来,四处张望,却什么也没发现。他喃喃自语道:“我想那应该是库兹乌兹②作怪吧。”在北地这里,只要有人们无法解释某些事情,他们就会认为是那个“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在作怪。然而,当他进入到一片云杉树林时,突然整个人被猛地抽起,拉向空中。当他的脑袋从与冰冷的地面碰撞中恢复清醒后,他发现自己被系在一棵云杉树上的绳子吊在半空中。这棵云杉树被折弯了,以充当这个陷阱所需要的弹力,一个像是捕猎兔子的陷阱。迪克的手指根本无法碰到地面。随着他不断的挣扎,腿上的绳子越来越紧。这时,他见到了一直跟随他的东西。一群瘦削的、饥饿的白毛大灰狼从这片树林里慢慢出现了。它们慢跑着过来,围着迪克,蹲坐下来。
而在小屋里,正躺在床上的皮埃尔被头顶上传来的啃咬声吵醒了。他懒懒地抬头望向屋梁,一只红色的小松鼠正急急地啃着他丢失的钱包的皮革。他想到了自己给迪克设计的陷阱,整个人从床上弹起来,抓起他的来福枪,来不及披上大衣或戴上手套,就冲了出去,沿着陷阱线狂奔起来。当他跑到那片云杉林时,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快要喘不过气来。两只乌鸦飞走了,离开它们之前一直啄着的食物。眼前这个不成样的东西,曾经是名叫迪克·海伍德的人。两只乌鸦拍着翅膀,懒洋洋地飞到旁边的云杉树上。在这片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
当皮埃尔往前走一步时,他听到捕熊用的钢夹子合起来的叮当声。这个陷阱一向是迪克负责照看的。现在,这个钢夹子在他脚上合上了。他往前倒了下去。当他倒在雪地上时,他说道:“这是大神的审判。我会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麻烦。”于是他把手伸向了那支来福枪。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注】①北美印第安人克里族的语言。②克里族的一个神灵,即“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迪克和皮埃尔两条线索共同推动情节发展,两人由亲密到生分,又走向相同的结局,整个情节富有戏剧性。
B.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只来复枪”有多种可能,使得小说悬念迭生。
C.天气寒冷,白雪覆盖大地,这既是客观环境描写,也为下文二人先后落入自己人设计的陷阱、身死雪地作了铺垫。
D.“大神的审判”暗示了人物的宿命,难得的友情因为一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悲剧的结局,陷害对方的同时也害了自己。
9. B【解析】皮埃尔“把手伸向了那只来复枪”在结局上没有多种可能,只能是皮埃尔充满忏悔地举枪自杀。
10.皮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0.①曾经乐观开朗,和迪克志同道合,共同捕猎。②对朋友缺少信任,无端猜疑。丢了钱而武断地猜疑同伴,且不容同伴辩解,只有咒骂与指责。③阴险恶毒。恶毒的诅咒同伴,阴谋设陷阱加害同伴。④尚有良知。知道自己错怪朋友后,感到悔恨与自责,急忙去挽救同伴。
11.海明威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那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请你联系文本阐释。
11.①情节上,作者写作的情节只集中于整个故事的结局,而事件的起因、经过,则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间接交代,这样的安排使得情节集中,毫无枝蔓。②人物塑造上,作者正面直接描写的只是皮埃尔对迪克的咒骂、报复,而皮埃尔在发现钱包以及看到迪克之死后,内心的悔恨与自责则是隐藏在对其动作、语言等描写里,需要读者去揣测。③标题的设置耐人寻味。标题为“审判”,而文章内容却无关“审判”,“审判”更指向小说的主旨,即对人性中的“恶”的批判。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