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
课题
摩擦力的秘密
教材简解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四课。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三部分,知道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且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
目标预设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现象及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做摩擦力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享受实验成功的喜悦。?
2、意识到摩擦力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难点
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测并设计出合理易行的验证方案,开展科学验证。以多元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案设计及变量控制的方法,使实验操作科学有效地进行,领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主义观点。
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依照教学目标并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通过操作演示和引领学生观察发现。引导他们亲身经历“体验现象——进行预测——实验研究——合作交流——生活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测力器、光滑的木板、粗糙的地毯、带盖的瓶、塑料袋、白布手套、绝缘手套等、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
学生探究
设计理念
一、
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请同学帮小妹妹拧开很紧的水杯。
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很紧的瓶盖拧开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有关摩擦力的科学知识。
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拧
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堂一开始的活动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使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二、
探究过程
(一)体验活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1、体验实验:
组织学生亲身体验那些材料容易帮你拧开瓶盖,那些材料不容易帮你拧开瓶盖?
体验活动的温馨提示。
学生体验。
汇报体验结果。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体验摩擦力
学生说感受
学生回答
通过手接触和瓶盖用力拧瓶盖来体验,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只有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才能产生摩擦力。两个物体如果没有接触面,就不会有摩擦力。“接触面”、“阻碍运动的力”是摩擦力概念中两个较为重要的地方,通过学生手和瓶盖的运动,充分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二)?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用光滑和粗糙的材料拧瓶盖产生的摩擦力不同根据我们的体验,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交流: 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生共同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老师演示讲解实验。
分发材料,并简要介绍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数据汇总、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体会压力大,摩擦力大;压力小,摩擦力小
学生体会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讨论、交流自己 的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惟有交流,才能让学生表达更清楚,推理更严密。
实验都以不同的方面验证了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动手,在记录单上打上了操作指南,同时也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以分小组进行。
三、
总结
1、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依次出示图片:
脱手镯、理发用的电推、滑旱冰、抽屉上的滚轮、给汽车上防滑链、运动员手上的镁粉、挖掘机轮子和推土机的履带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让摩擦力扬长避短,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谈收获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4、摩擦力的秘密
产生:接触、运动。
阻碍运动的力
接触面 粗糙 大
光滑 小
大 大
物体的重量 小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