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比的应用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比的应用 北京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4-12 09:4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卡片
【教学设计】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1)食品成分含量
(2)分配植树任务。
(3)合理分配利润。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 ,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分配”。
二、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果农们为了鼓励小朋友们,特意送来了一筐橘子。
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现在你们想一下,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三、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卡片进行实际的操作。 (2)同桌之间进行操作,并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四、多层训练,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分解性练习。
(1)把20根小棒按2:3的比例分成两堆,一堆 根,另一堆 根。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把20根小棒按1︰1的比例分成两堆,一堆 根,另一堆 根。
2、对应性练习。
56页的“试一试”。
采用讲练结合。
3、综合性练习。
(1)六(1)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人数和爱吃梨的人数的比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分别买多少千克。
(2)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2︰5︰3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3)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反馈,后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六、布置作业。
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一种混凝土。配制4吨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从实际问题入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多层次练习题,巩固认识
在课的巩固过程,安排了一个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和强化新知识,从而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