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杜甫诗三首《 登高》授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杜甫诗三首《 登高》授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2 12:2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杜甫诗三首 登高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
3、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
2、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
?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李白的《蜀道难》,通过这首诗,我们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乐观洒脱。在唐代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最伟大的诗人,除李白外,还有一位,那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近杜甫,来看一看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千古悲秋之作———《登高》,并感受他诗歌的特点。
二、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四、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齐读课文。
五、赏析课文
1、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
??????? 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之感,写内心之愁作铺垫。)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
?????? 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多媒体显示:作者通过写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感。)
3、颈联、尾联写悲,作者到底悲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归纳(多媒体展示)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独自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艰难。 ?????悲之九:新停酒杯。
六、体会该诗声律和对仗的妙用:?
1、声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做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天高”一词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连续上扬之后,“猿啸”仄下沉,诗句两头均形成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颈联处在全诗景与情的转折点上,“百”“多”处平仄的稍微调整让诗句更添了一份多病缠身的人生疾苦与无奈。然而,以上平仄同标准格式不同的地方,?都没有超越律诗的规定,也就是说,是律诗的规律允许的。这就表明,杜甫一方面严格按照律诗的要求去写诗,另一方面又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作一些适当的调整,而这些适当的调整又刚好和诗作表现的思想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对仗工整不滞板
? ? ? 首联,“风”对“渚”,“天”对“沙”,“猿啸哀”对“鸟飞回” ,其中,“猿”“鸟”,走兽对飞禽;“啸”“飞”,声音对动作;“哀”,声音凄惨状,“回”,去而复返状,“哀”而又“回”,婉转凄惨,此外,此联精妙之处在于句中自对,“风”对“天”,高处景致;“急”对“高”,修饰“风”“天”意象。“渚”与“沙”并列,“清”与“白”相对,如此一来,沙滩、高地一脉相承,清爽白净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自然成景,而且,“风急天高”为仰视所感所观,“渚清沙白”为俯视所观所感,因此相对。
? ? ? 颔联“无”对“不”,“边”对“尽”,表界限。“落木”对“长江”,水木相对;“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登高所见,声势浩大。“萧萧”对“滚滚”,拟声状貌,且以静对动。“落木下”对“长江来”,联合构成登高视野的二维空间。“下”对“来”,有处逆境低沉之感。
? ? ? 颈联“万”对“百”兼“里”对“年”,时间对空间。“秋”照应“病”,隐喻人生衰亡的季节与身心的困顿构成悲怨情绪的交集。“长”之频繁长久,对“独”之孤单无助,由线构成的面对孤立的一点,更显亲朋不在、只身飘零的生命之哀伤。因“作客”他乡而重阳“登台”,照应得顺理成章。此联空间上离家“万里”,情不知所系;时间上生不过“百年”,恨不知所起。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以诗人为中心,百感交集,思绪万端。
? ? ? 尾联“艰难”对“潦倒”,渗透国运衰弱、身世困顿之苦,“苦恨”是对世事艰难的愁苦、无奈,“新停”则也是无法饮酒解愁的烦闷、无奈。“霜鬓”、“酒杯”都是愁苦至极的身中之物,时至今日,都染满了无尽的衰颓、惆怅。
七、体会该诗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情景交融,构思精巧
? ? ? 杜甫的抒情诗往往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登高》亦不例外,全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写景是为了抒情,情又因景生,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构思巧好,浑然无迹,写景或抒情,角度虽不同,但都以“悲秋”为中心来组织全篇的内容,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但与其他抒情诗略有所不同的是,杜甫在全诗的谋篇布局,节奏安排上巧妙出奇。
八、结语:?
全诗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字句的巧妙对仗来表现声象上的气势,充分调动文字在意象和声调方面的特点,通过精心的构句,使文字形成的节奏声韵体现出字面意义所不能完全表达的感受,显然是这首七律在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通过分析杜甫《登高》这一诗,我们能领略到杜甫诗律的格律之精,节奏之美,笔法之严,更能从中深刻体会到在杜甫笔下,七律这一诗体在严格的格律局限中所能焕发出来的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九、课后作业。
(1)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三峡的秋景,但没有一个“秋”字,说说哪些词说明了是深秋季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中“落木”是什么意思?这句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