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过秦论》同步授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过秦论》同步授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2 12: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过秦论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导入
观看电视剧《秦始皇》片头曲,分析李白的诗。
古  风 李白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今天我们来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他写了些什么内容?
二、听诵读录音
本文的文体:史论文, “过秦论”,即论秦之过。史论都是以史鉴今,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1、提问: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提问: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写“守势”。 明确: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震四海”写攻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
提问:本文是论秦之过,主要是论始皇之过,一、二段为何写秦始皇之前的事?
明确:秦原为小国,被山东各国称为“野蛮又落后”的小国,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踏平了各国,突出秦的实力。与下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让读者思考其原因,突出仁政的力量之大。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此一、二两段都是本文有力的论据。
提问:第二段主要是写秦的强盛,为何又如此详细写各诸侯的活动?
明确: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作用是反衬秦国之强。
学生齐读一、二段及第三段的第一层。
第3段第二层及第4段写“守势”。
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 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权力高度集中,“守”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的巅峰。反衬秦灭亡之速,发人深思。学生齐读第三段第二层。
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最弱小的陈涉起义,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了,为什么?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第五段为我们做了解答。反衬秦之强,但秦败了,可见其不堪一击,因为不施仁政,这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
学生齐读第四段,感受特点。
学生齐读第五段。
3、本文脉络,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先叙史实后作分析,论据充足,说服力强。
4、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从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启示:“施仁政,行仁政”。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国演义》正文开头为:“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而打破战国割据状态,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国却没能长治久安,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
5、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时称贾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文锋芒毕露,切中时弊,文笔雄放恣肆,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论辩有力,而且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上联说屈原不负楚国,贾谊不负梁王,都尽到臣子的职责;下联说屈的《离骚》和贾的策论,都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5、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
提问: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五百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作者借古讽今,《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
6、拓展: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7、学生齐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