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名言欣赏: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有人说:“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诚然,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小到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不能没有想象力的参与。
事实上,就连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
导入新课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走近作者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文章。
本文节选自《叶圣陶集》第十卷“揣摩集”当中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文章写于1937年1月,是作者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走近作者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告诉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5—13自然段):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整体感知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细节探究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细节探究
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细节探究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细节探究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细节探究
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题,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细节探究
以文中所举的一诗为例,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的。
首先,理解诗句字面意思。其次,探究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传达出怎样的印象。然后抓修饰词,领会其意境。最后想象意境之美,收获阅读之愉悦体验。
细节探究
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阐述了文艺作品的鉴赏方法,那么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对此又有怎样的认识?
作者观点: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才能够得到人生的受用。
我的认识:阅读中,我们必须以文字为桥梁,驱遣想象,理解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细节探究
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各自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细节探究
主旨探究
作者以诗句和散文诗为例,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艺术特色
1.列举典型例子。
文中列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中的片段,这些内容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以此为例阐述说理,容易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即读者要驱遣着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会作者的意境,收获阅读的愉悦。
艺术特色
2.语言通俗易懂。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指出是文字把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贴切易懂。文中还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推测读者的心理,不仅引起读者注意,还引导着读者应该怎样来驱遣自己的想象,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艺术特色
3. 清晰的写作思路。
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总说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接着用一句形象的比喻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然后分别就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重点阐述了读者要通过驱遣着想象去走进作者的心灵。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引出论题——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
驱遣我们的想象力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要鉴赏文艺,就必须驱遣我
们的想象,方能得到人生的受用
分别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列举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的赏析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小结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拓展延伸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拓展延伸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