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名言欣赏: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
对,是《蜀相》。
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22 出师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了解相关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为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3.深切感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走近作者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
背景资料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文体常识
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
朗读指导
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
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
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一部分:
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唯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
整体感知
朗读第1段,说说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今天下三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忘身于外”
精读细研
危急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建议: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精读细研
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精读细研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作准备,主要措施有:
①跟吴国通好;
②加强内政建设;
③平定南方的叛乱。
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精读细研
朗读第2段:
建议: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原因: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精读细研
朗读3、4、5段,概括第3条建议。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贤远佞——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精读细研
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
其中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严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如何评价作者的三条建议?三条建议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精读细研
第6段主要内容:
叙述
身份,生活,追求
品格高远
猥自枉屈、三顾草庐
宽宏大度,不耻下问
由是感激
创业艰难
效忠心愿
精读细研
第7段主要内容:
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补笔
精读细研
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禅提出建议;
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精读细研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意在勉励后主。
精读细研
再读全文,总结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积极献言,提出三条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③平等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精读细研
认真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文章指出了君臣各自的哪些责任?
诸葛亮——深追先帝遗诏,讨贼兴复汉室
攸之、祎、允等——进献兴德之言
陛 下 ——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作者《后出师表》中的名言,本段有一个四字语与此成语意思相同,这个四字语是:
庶竭驽钝
精读细研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精读细研
写法探究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第三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数百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为“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写法探究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写法探究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链接现实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链接现实
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课堂小结
分析形势——提建议
出师表
感恩图报
自叙经历——表衷心
点明主旨——明责任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报先帝
忠陛下
严于律己
严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提出希望
结构展示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拓展延伸
有关典故: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等。
有关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有关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
有关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