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
1.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此时的同仁堂( )
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 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
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 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
2.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工业基础雄厚 B.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C.“一五”计划的实行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3.下面是从旧货市场收集到的民间资料,为某橡胶厂党支部会议记录,其年份模糊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记录可能写于( )
日期:?年二月廿六日
时间:上午九时零分
地点:党支部
主持人:刘海亭,
记录:经硕钰
出席人:全体党支部成员
会议内容:1.讨论当年国家计划的有关指标和当月作业计划; 2.关于资本家排队分类问题;3.关于文化学习问题;4.有关职工生活问题。
A.1952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7年
4.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5.“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实行了“一五”计划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6.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邓小平全面整顿
7.表格为1952—1957年《各产业社会劳动人数统计表》《单位:万)。据此可知,当时( )
年份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第一产业 17,317 17,747 18,151 18,592 18,544 19,309
第二产业 1,531 1,715 1,882 1,913 2,468 2,142
第三产业 1,881, 1,902, 1,799 1,823 2,006 2,320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城市化有一定发展
C.第三产业一直持续发展 D.农业发展陷入停滞
8.一位农民曾说道:“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
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9.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
A.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农村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
10.1973年初,中国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报告建议在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包括已经批准的12.5亿美元进口设备),史称“四三方案”。该方案的实施( )
A.促进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 D.有利于国民经济复苏
1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走合作之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12.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
拖拉机(台) 19.1 13.9 5.4
收割机(台) 3.1 3.8 0.9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13.1982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的部委办、直属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而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则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能源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由此可知(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B.政府职能调整转变已经实现
C.机构改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D.依法治国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14.1978年12月,中粮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达成协议,在华设厂装罐并销售可口可乐。原本计划在上海设厂,但上海出现了“卖国主义、打击民族工业”等声音,不得不改在北京一烤鸭厂的厂房里。上述案例表明( )
A.引进外资是对民族工业的严重阻碍 B.旧的政治路线依然阻碍着社会进步
C.改革开放需要思想解放、观念开放 D.社会生活巨变椎动了经济文化发展
15.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邓小平的这番讲话主要反映的是( )
A.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16.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 )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社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7.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一封对中国企业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信:在福州召开工业会议期间,福建省55位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向省委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里的“松绑”是指(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8.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C.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9.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这一尝试( )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20.在浙江省温州市,1985年全市登记发证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3万,家庭作坊遍布全区。温州成为这一时期我国个体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城市。温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闽东南经济开发区的设置
21.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上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材料中的“新经济体制”指的是( )
A.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3.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这五个经济特区( )
A.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D.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2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5.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B.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C.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D.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26.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A.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B.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C.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27.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喻指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喻指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喻指( )
A.深圳 B.宁波 C.海南 D.浦东
28.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和地区开放顺序与之相对应的是( )
A.大连——上海——长江三角洲——温州 B.厦门——大连——环渤海地区——武汉
C.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武汉 D.浦东——大连——闽东南地区——温州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 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民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调查,在被调查的2 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二 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的影响。……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这些生产中的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材料三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四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负责人邓子恢,毛泽东主张1956年要在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照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作用。
(2)材料三中某些农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3)邓子恢、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请判断谁的观点正确,并说明理由。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8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财经网》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城市化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做出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简要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其中成就之一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故选C。
答案:C
3.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当年国家计划的有关指标”表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关于资本家排队分类问题”表明当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结合两者发生时间,可以判断这一年应该是1956年。
答案:B
4.解析:“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7月”,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故选C,排除A、B;1952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D。
答案:C
5.解析:A项的提出是在1960年;B项是1953年开始的;C项发生在1976年,均可排除。文革期间,经济破坏严重,周恩来、邓小平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D
6.A
7.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发展。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1957年各行业劳动人数,第一产业即农业人口增加有限,而第二、三产业即工业、服务业劳动人口数增加较多,可见这一时期城市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故选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这一现象应出现在“大跃进”运动后,故A项错误;表格中的数据反映第三产业有所波动,故C项错误;表格信息反映农业劳动人数总体上升,表明这一时期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8.解析:材料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改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二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二者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C项;土地改革建立的是私有制,对农业的改造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中“‘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和1978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成果可知,我国关注农业机械化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D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文革”时期进口一些设备,不能说依赖于外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故B项错误;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
答案:D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美关系开始改善是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故C项错误;“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引进外资和设备有利于国民经济复苏,故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分田到户打破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故B、C两项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束缚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而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故A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A
12.解析:表格信息表明1996年世界和亚洲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远远高于中国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将近20年,在这一制度下,分散的“包产到户”生产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从而导致中国拖拉机、收割机的使用数量偏低,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答案:B
13.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一方面反映了1982年国务院的部委办、直属机构部门及人员编制出现了精简,另一方面反映了在1988年国务院撤销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等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的部,以上表明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其转型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得以起步,故A项错误;B项所述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答案:C
14.解析:材料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粮公司本来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达成协议,在上海设厂装罐并销售可口可乐,但因在上海出现了“卖国主义、打击民族工业”等反对的呼声,不得不改在北京一烤鸭厂的厂房里。上述案例表明实行改革开放可能会面临曲折,需要一个思想解放、观念开放的过程,故选C。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上均有根本的转变,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答案:C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据材料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解决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故A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B项;1980年沿海经济特区开始建立,排除C项;“既要防‘左’又要反‘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16.B
17.A
18. A
19.解析:材料描述的是1978年,安徽小岗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这一尝试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20.解析:新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农村而非城市,故B项错误;新中国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温州市并不在闽东南经济开发区的范围之内,故D项错误。
答案:A
21.解析: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解析:材料内容表述的是中国在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相关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内改革的内容,所以A项不正确。广东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早于材料内容的时间,所以排除B项。D项是对内改革的内容,不是对外开放的内容,所以排除D项。
答案:C
23.解析:五个经济特区“特”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在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是指特别行政区。率先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是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24.解析:材料中的“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开放沿海城市的阶段;A、B、D三项均为无关项。
答案:C
25.解析: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因此有“标界”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26.解析: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故C项正确。
答案:C
27.解析: 浦东在长江三角洲东缘,开发浦东在20世纪90年代,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
答案:D
28.解析:根据所学,“经济特区”1980年建立。“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等14个城市,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对外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于1985年开辟,环渤海地区于1988年开辟。1992年国务院决定开放芜湖、九江、武汉、重庆等6个港口城市,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9.(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租佃、高利贷盘剥等现象。材料二反映了农业生产遇到了生产资料困难和自然灾害的较大影响。
作用:实行农业合作化,可以防止农村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的重新出现,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说明: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过快,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以及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适应。
(3)焦点:合作化的速度问题。
观点:邓子恢的观点正确。
理由:材料三表明合作化速度过快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给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
30.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3)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31.(1)特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结果(或外力作用下形成;或外源性、外发性);具有移植性(或嫁接性;或学习西方);发展缓慢。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生活方式改变和进步。
(2)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和城镇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就业。
局限:使农民和农村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社会矛盾。
建议: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城市化过程要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利益;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或城市化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