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2 20:2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定 风 波
苏 轼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 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掌握、运用诗词鉴赏的两种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诵读要求
理解小序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词。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词的由来。
读 出 节 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 出 情 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 出 情 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整体感知
在逆境中却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两种方法
披文以入情:从语言和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的主题。
背景
1.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命悬一线 九死一生

2.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诗句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
“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度的,极言雨急雨大。
“轻”体现的是诗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生轻松。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 “烟雨”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任”见出作者自若、自信的襟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湖北)。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广东),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
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片:
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下片: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归” 苏轼要归向何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处处是家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独特的审美风格。
《定风波》
1、思想内容:
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体现作者藐视政治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
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 生的思考。
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
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
4、风 格:
5、抒情主人公形象:
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开放性回答)
祝福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