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12.1《鸟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12.1《鸟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12 12:2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鸟类》教学设计
Ⅰ设计思想
培养生物学科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鸟类是空中的生物,认识鸟类要以能飞行为主要线索。结合折纸飞机经历、积极思考,学生不难归纳出:要飞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减小阻力、减轻体重、足够动力。接下来再探讨家鸽适应飞行的特征时,不论是从外部形态、骨骼肌肉方面,还是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方面,引导学生回归到这三个问题。最后学生发现,鸟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都利于解决以上问题,都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从而充分认同生物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对于难点部分,引导学生追本溯源,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Ⅱ教学前端分析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12章《空中的生物》第1节《鸟类》第1课时。本章学习空中的生物,要以能飞行为主要线索,探讨它们适应飞行的特点。教材首先选择了不同环境下的鸟类图片,将学生带进了鸟的王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接着教材以家鸽为例,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设定探究内容时,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看、量、摸、掂”的方法进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材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归纳探究资料,从而理清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加强鸟类主要特征这一重要概念的形成。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水中的、地面上的生物,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不同环境中生物的方法和思路,因此,课前下发任务单,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每个小组从“任务二”中选择一个探究方向(外部形态、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收集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的相关资料(收集途径:上网、阅读书籍、与人交流。资料形式:图片、文字、表格、数据、短视频等)。课上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交流。
七年级学生学习兴趣高、好奇心强,课前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可满足学生好奇心,领略生物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敢于发言,因此课上展示交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也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体会当“小老师”的自豪感,从而鼓励学生更乐学、好学。但七年级学生思维过于发散,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所以,涉及到学生想不到的层面或学生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和组织管理工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参考折纸飞机的经历,领悟鸟类要实现“飞”需要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内收集、分析、汇报家鸽的资料,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3.通过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归纳鸟类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分析资料,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家鸽,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2.认识到生物作为各种技术设计和发明创造的原型带给人类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阐明家鸽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难点:
通过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
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下发任务单并统计各小组选择的探究方向(五选一:外部形态、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
2.组织学生收集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的相关资料。
3.准备家鸽的正羽、绒羽若干、家鸽的骨骼标本等,供学生课上研究。
学生准备:
每组从任务单“任务二”中选择一个探究方向,查阅资料,初步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老师的要求:深入研究本组选择的探究方向,全面透彻地了解相关内容,以便课上交流并能解决其他同学的疑问。
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空中的生物—鸟类,大多数鸟类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本领?,鸟类为什么会飞呢?
预设:有翅膀。
师:有了翅膀就足够了吗?实际上,人类曾经在两臂装上翅膀,想要飞上天,但结果不是插翅难飞,就是翼破人亡。(出示图片)


二、讲授新课
任务一:体验飞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那么,飞行到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若学生没有思路,提示学生结合折纸飞机的经历思考该问题。
学生不难归纳出:要飞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减小阻力、减轻体重、足够动力。
(设计意图:从折纸飞机的经历中寻找启示,体验飞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活动的进行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情境有效迁移,积极思考后,学生不难归纳出,要飞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减小阻力、减轻体重、足够动力。明确了“三个主要问题”后,学生接下来的探究将变得更有方向性。)
任务二:小组展示交流,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师:接下来,以我们熟悉的家鸽为例,看一下鸟类是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的。这里有5个探究方向,分别是外部形态、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课前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一个,查阅了资料,现在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每个探究方向由对应的小组汇报,其他人认真听,可补充、提问。
不同小组依次上台对5个探究方向进行展示交流,分享本组成员的共同探究成果。每组展示后,其他同学质疑或补充,展示的小组回答同学的问题,若遇到困难,老师加以引导,帮助解决。若学生没有讲到预设的知识点,由老师向学生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汇报的同时,老师将学生说到的家鸽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应地板书在“三个主要问题”旁边。
(1)外部形态
师:外部形态方面,家鸽是如何适应空中飞行的?哪个组来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补充、提问,老师点评、补充。
(老师预设的问题:体型?体表有何特点?羽毛的种类、分布、作用?翼有何特点?翼宽大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2)骨骼肌肉
师:家鸽的各种骨骼有什么特点?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补充、提问,老师点评、补充。
(老师预设的问题:家鸽的骨骼具备以上特点有什么好处?骨骼有多轻?(资料说明)家鸽的骨骼中最发达的骨是?(与人比较)胸骨发达有什么好处?胸肌发达又有什么好处?)

(3)消化系统
师:除了翼宽大、胸肌发达,要保证飞行有足够的动力,还要靠?获取能量?
预设:食物。
师:这是家鸽的消化系统(出示图片),你对什么结构感兴趣?
预设:嗉囊、腺胃、肌胃、泄殖腔。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
学生汇报以上结构的特点和功能,其他人补充、提问,老师点评、补充。
(老师预设的问题:口中有牙齿吗?有什么好处?吃的鸡胗、鸭胗是哪个结构?)
师:消化系统方面,家鸽有哪些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
学生汇报、补充、提问,老师点评、补充资料。

(4)呼吸系统
师:食物中的能量可以直接释放出来吗?要经过哪种很重要的生理活动?(预设: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需要消耗哪种气体?(预设:氧气)氧气是如何得到供给的?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补充、提问,老师点评、补充视频资源。
师:你能想象出鸟类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吗?请大家通过视频看一下。
学生观看视频。
师总结:这种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称为?有什么好处?
拓展:气囊除了辅助呼吸,还有什么作用?
(5)心脏
师:营养物质主要在?进入血液,氧气在?进入血液,身体其它部位的细胞需要营养物质和氧气吗?要通过输送,而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家鸽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补充、提问,老师点评。
(老师预设的问题:心脏四腔,有什么好处?)
若学生没提到鸟类“心肌发达、心跳快”的特点,老师补充表格资料。

(设计意图1:通过老师不断设疑,引导学生联系营养物质、氧气、心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明白:吸收氧气是为了分解有机物从而获得能量;心脏四腔、心跳快使全身细胞都能及时获得有机物、氧气,从而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大量能量;鸟类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等方面的特点保证了鸟类有充足的能量用于飞行。这个层次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很难达到的深度,因此需要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设计意图2:课前让学生根据任务单自主学习需要识记的内容,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表达交流、质疑,师生、生生的互动,以期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提供机会。课前全体同学被老师告知:深入研究本组选择的探究方向,以便为同学答疑解惑。这样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学习中产生的一些疑问,放到课堂上大家共同分析、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具备必需的学习能力,做到即使在缺乏老师的场合也能习得新知。)
任务三:归纳鸟类的主要特征,拓展延伸
师:探究完家鸽适应飞行的特征,我们不难归纳出鸟类的主要特征。
学生根据板书,归纳鸟类的主要特征:鸟类的身体具有适应飞行的结构,身体呈流线型并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有的中空,使身体异常轻盈;发达的胸肌可以驱动双翼上下扇动;用肺呼吸,以气囊辅助呼吸。
师:可见,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人类以鸟为启示,发明了?。可是同为鸟,这里有两种鸟很不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帮他们答疑解惑吗?

(设计意图:由家鸽这个个体到一般,自主构建鸟类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概念。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查资料过程中,还发现鸟类有哪些适应飞行的特征?
师:其实鸟类身上还有很多秘密,如:鸟为什么具备很强的归巢能力?鸟类高速俯冲时,眼睛如何适应强风?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继续探究。

Ⅳ教学再认识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满足社会、个人发展的需求,学习切实成为一件终身的事情。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指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让其在换一种情境时,也能有效的迁移学习到的技能,从而解决新的问题。目前学校开展的深度学习,更多的是关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高阶思维层次,即分析、评价、创造。课堂上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师生、生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讨论,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创新的能力。通过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使之学会学习。作为学生时学会学习,并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将来走向社会时,也能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完成新挑战,胜任自己的工作,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