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 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3 10: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二专题一单元测试
1、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
A.君主专制加强 B.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C.准备抵御外辱 D.文化专制加强
2、清初的赋役以明朝万历为蓝本。于是,“田赋职役,本有经制,大率东南诸省,赋重而役轻,西北赋轻而役重”。据此可以推断明朝万历年间( )
A.省际人口流动非常频繁 B.农民起义的发展形势正盛
C.地区经济差异影响赋役标准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东晋南朝时期,被称为“南金”的国外货币不断流入岭南地区,与本地货币混杂使用;宋代以后,越南铸造的铜钱在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流通,被称为“夷钱”;清道光年间广东流通有越南“景兴钱”等境外货币。这些现象表明( )
A.岭南形成特殊“通货区” B.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
C.中央失去对岭南的控制 D.政府鼓励民间商业发展
4、夏商周时代青铜器制作精美,代表着中国5000年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如图两件著名青铜器物(  )
A.是拥有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分别是商、周两朝青铜器代表
C.是当时手工业者的审美反映 D.青铜器己是当时日常生活用具
5、西汉初年,马匹稀缺,王公大臣出行需要乘坐牛车;到武帝初期,普通百姓手里也拥有不少马匹。以上说明( )
A.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西汉时期畜牧业占主导地位
C.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D.武帝时汉匈实现了长久和平
6、康熙八年,清政府将部分明末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种之人”,并“令其耕种,永为世业”,此措施称为“更名地”。次年,又鉴于“更名地”输(税)粮之外,又纳租银,重征为累,规定“与民田一例输粮,免其纳租”。清初的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土地兼并的根源 B.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改变了中央财税的结构
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中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古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匠户”制度 D.“海禁政策”
8、鸦片战争前后,那些把大批吃西餐用的刀叉运来中国销售的人,发现中国人不喜欢用这些物品,仍用筷子吃饭。那些把大批钢琴运来销售的人,发现中国人也不喜欢这种东西,仍喜欢自己的锣鼓。这可说明,当时( )
A.晚晴政府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B.西方不了解中国国内市场需求
C.中国手工业技术落后于英国 D.中国市场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
9、据《欧洲瓷器史》描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由此可以得出最合理的一项推断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最为精湛B.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
C.制瓷业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瓷器设计时接受了欧洲客户的要求
10、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11、(明代)在松江城郊,有些农民以织布为业.在这里有专以织布为生的机户,有从事棉花加工的弹花和轧花作坊,有从事棉布加工的踹坊(踏布、压布的作坊),还有新兴的棉布再制品的行业如制袜业等。这表明松江地区( )
A.是明朝棉纺织业中心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男耕女织模式的解体 D.生产分工的专业化
12、2015年6月6日,在澳门举行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中国瓷器“美人枕”拍出了3.5亿港元天价。“美人枕”质地细腻,釉色白润如玉,工艺精巧。“美人枕”应是( )
A.唐代越窑的瓷器 B.宋代定窑的瓷器
C.宋代独一无二的白瓷枕头 D.河南定窑的产品
13、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写道:“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绵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反映出:(  )
①古代商人的生活具有不稳定性
②唐代的商旅往来频繁
③古代商人为了转贩求利而无所不至
④唐朝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据《阅世篇》载:“(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挟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充分反映了(  )
①明末上海商业的发达
②当时入市的富商巨贾拥有雄厚资金
③商人的地位贵如王侯
④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中介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关于唐代均田制的施行问题,有学者说,隋唐不仅颁布过均田令,如《唐律疏议》就有详细的记述,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均田制只是“纸上空文”。由此可以看出( )
A.现代人不可能准确的研究史实 B.史料不同会影响研究结论
C.古代史料都不可信 D.史实研究必须以考古作为前提
16、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当时行商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乾隆采取一口通商后,中国海外贸易非但没有衰弱,反而成倍增长。康熙四口通商期间(1685-1757年),72年间来华欧美商船共312艘。乾隆一口通商后至鸦片战争前夕(1758-1838年),80年间来华商船共5107艘,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商船。英国取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成为中欧贸易的主角。 清廷海关关税也从1686年的122万两,增至1845年的551万两。
十三行鼎盛时期形成了潘振承(同文行)、卢观恒(广利行)、伍秉鉴(怡和行)、叶上林(义成行) 等四大巨富家族。其中又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最为显赫。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1843年,伍秉鉴临死前将大笔资 金转移海外,投资美国实业,条件是每年利息要支付给他的后裔。美国人约翰?福布斯代表伍氏家族投资 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柏林敦和密苏里河铁路,并成立了美国股票投资公司,投资阿尔巴尼和波士顿矿业公司。福布斯因此成为美国“铁路大王”,晋身波士顿名门望族之列。?
--摘编自《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三行鼎盛局面的成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三行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5BCAAA 6-10BBBDA 11-15DBACB
16(1)成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导致大量海外贸易集中在广州一处;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由于英国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大。?
(2)影响:不利于国内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加速美国的实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发展,促进美国新兴阶层的崛起;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