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格尔尼卡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08-09-25 12: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格尔尼卡
授课者:五通桥区蔡金镇初级中学 涂婷娟
类别: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格尔尼卡》[人民美术出版社 七年级上 第1—3页]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探究实践《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并了解作品中象征性手法的应用。
情感目标:体会毕加索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通过对德国法西斯轰炸格尔尼卡影片的观看,使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直观的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让学生知道今年是格尔尼卡创作的70周年纪念,通过观看在这七十周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战争,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大家不希望发生战争,但是战争却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毕加索的创作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立体派绘画手法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作品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对作品内涵理解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具:多媒体及部分学生的关于战争的作品
教学内容分析: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他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学生分析:
作为初中阶段的新生,他们都是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格尔尼卡》所呈现出来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对比。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画面表达的思想情感(爱和平)的理解。
由于该作品中是不按照传统绘画中那样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学生一时会很难理解画面。因此,围绕《格尔尼卡》而已展开探究性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中让学生了解到毕加索高尚的人格。
初一的新生对欣赏课的兴趣不如工艺课等可操作性的课,在这课中我把创作和欣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看了视频文件以后再作画,可以言之有物,有感而发的完成创作。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游戏式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用故事导入教师设置问题:A大家对这幅复制品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毕加索给他们的是哪幅画吗?(PPT) B谁能告诉我这幅画叫什么名字,这个名字是什么呢? 学生认真听故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预习回答A:《格尔尼卡》B:格尔尼卡是地名 从开场白就要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溶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
《格尔尼卡》创作背景介绍 教师:大家都知道格尔尼卡是地名,那它是什么国家的呢?毕加索为什么要用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来命名这幅画呢?(教师点出西班牙地图的PPT)教师:这幅画与这个小镇的有什么关系,我们得从一场战争说起。大家都预习了现在请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这段战争。(教师播放PPT的战争视频) 毕加索对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仅用了六个星期就完成了这幅巨作,并且在各地展出,以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毕加索要说这幅《格尔尼卡》是德国人的杰作了吧! 学生:西班牙1、学生: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北部的斯巴克地区。2、学生踊跃参加,介绍背景。(适当可以让其他的同学作补充)背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这次空袭是第一次对平民的恐怖轰炸,它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并立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3、是的,毕加索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对德国法西斯空袭格尔尼卡行动的控诉。 让学生有个地理位置的感念。明确格尔尼卡确实是一个小镇通过学生对视频的旁白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让学生从毕加索的创作的角度来理解作品的内在涵义。
初步认识《格尔尼卡》的构图以及色彩 对,这就是控诉德国法西斯罪行的作品,(打出PPT,请学生看看作品的创作时间、画种、作者、作者的国籍、)观察画面,A你第一眼看到画的时候你会注意到画面的什么形象?B、画面为什么不用彩色的,说说你的理解。 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认识到《格》的构图和古典主义的构图区别,以及黑白灰运用在这里的效果。 初步介绍作品,让学生对此画有个概念。
了解象征手法 1、出示《格》作品,让学生找找里面有哪些形象。(分左、右、中来找)在学生找出的基础上把具体的形象点出来。教师讲解象征的含义: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现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比如:老师打出鸽子,请同学们说说看到鸽子你会想到什么?3、观察《格》说说我们才找的形象象征着什么?老师点出连线的PPT,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连线(然后让学生观察画面站在画家的角度谈谈自己还有其他的理解没有)4、通过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赏析,你认为毕加索对这幅作品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参与和平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 象征意义必须要有形象来引出意义,所以我这里先叫学生找形象,然后,告诉学生象征的含义,并打比方。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接下来老师示范几个形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根据自己学习的感悟来找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认识毕加索认识立体主义 1、毕加索 (1881—1973)西班牙裔法国籍画家,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1906-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1、《葡萄与小提琴》通过这幅画讲解立体派前期的手法。归纳出特点:分割、重叠、堆砌。(用杯子的结构组合实验来具体说明)2、运用毕加索的话:“我是依我所想来画,而不是依我而见来画。”3、点题:《格尔尼卡》的创作中毕加索就运用了立体主义的手法来描绘事物。4、展示两幅不同风格的战争绘画作品教师:《格尔尼卡》这件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和这幅同样是表现战争题材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同?(教师分别对抽象和写实进行讲解。找学生先讲,教师总结)5、教师归纳,要想画出立体派风格的绘画作品,就必须先了解这两个不同。6、通过毕加索的立体派时期的其他作品了解立体派的涵义。A、展示《公牛变形图》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毕加索是如何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抽象出一种特殊的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B、这件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另一代表作品《哭泣的女人》,遮住了右半边,我们可以看出他画的是一个正在哭的女人的侧面,而他又把我们根本看不见的另半边脸同样画在了画面上,这就是立体主义最求的多重透视的画法。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比如你看老师的侧面,(教师侧面对着学生)能不能看见老师右边的脸和耳朵?不能看见,而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表现正常情况下视力看不到的结构,把老师右面的脸右面的耳朵都画到画面里,通过画面表现人的所有部分。C、通过毕加索草稿中抱孩子女人和《格》作品中抱孩子女人的对比,了解作者抽象的过程7、总结立体派的技法规律(再次观看画面寻找立体派的踪迹) 初步了解毕加索,并且知道他创造了立体主义的风格1、了解立体主义前期的手法2、带着这句话来认识立体派学生找不同的地方通过牛的抽象过程,理解如何将一个具体的形象抽象到简单的形象。通过《哭泣的女人》了解立体派后期的重要手法:多重透视法及其运用。通过作品,巩固抽象的技巧。学生积极寻找在《格》作品中运用到的抽象手法的形象。 了解画家是比不可少的,用在这里我主要是为了引出立体主义的讲授过程。(作为过渡)立体主义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在突破难点上,我把前期和后期作品做了比较归纳出了特点,并且利用毕加索的作品讲了《格尔尼卡》运用的后期立体主义最多的技法----多重透视法。在让学生了解了具象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游戏巩固,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巩固立体派技巧的小游戏 展示毕加索的自画像,让学生根据才学到的立体派的技巧为自己或者同伴画一幅自画像。 认真实践,通过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吸收转化能力,让学生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拼图巩固,情感共鸣 1、:老师把《格》分割成了六幅画面并且打乱了顺序,请同学们根据你的记忆,把字母按照画面的位置填写进去。(老师点PPT)2、《格尔尼卡》诞生后,长期流落他国,直到1981年,佛朗哥死后,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不过它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全世界人民。 学生,准备草稿纸,然后根据老师提示完成游戏。理解毕加索的《格》所代表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归纳评价绘画作品的标准 评价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 改正自己对画的评价观念。 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一幅绘画作品
升华主题 1、《格尔尼卡》能引发你的感动吗?2、教师:大家希望这样的法西斯行为继续吗?3、教师:〈格尔尼卡〉诞生后,这样的暴行停止了吗?教师展示:1937年以来的世界各地的战争图片以及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数。教师旁白:世界并不太平,战争和恐怖主义依然存在,这都需要我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引出学生的思考,我们看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它的那些情感的描述可以使我们内心感动学生:不希望学生:没有学生观看,心里产生震撼。 通过战争的不停息,让学生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成为爱和平的使者。
深化主题:爱和平 教师总结:1937年-2007年正好是〈格〉诞生的七十周年,让我们大家一起,再一次凝视这幅70年来一直鼓舞着世界人民的伟大的反战名作吧!体会毕加索的高尚情感吧!我们一起祈祷:让战争和恐怖永远消失,让和平与幸福永远降临! 学生体会激发出爱和平的情感。 进一步深化主题
教学反思: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对初一的学生来讲,欣赏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本课设计的是从故事进入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来抓住学生的思维,在通过背景介绍作者,从而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的分析作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游戏来突破难点。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通过本课的学习很自然的对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和平的思想品德教育。
2007-11-3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