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2 19:2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8课
1.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心环节和影响;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作用;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人。
3.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如何理解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 。
70年代的农村(房屋破烂简陋,设施缺乏)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无农不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农为本
1.背景:“左”倾错误影响下,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长期没有大的改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春紧夏松秋光蛋,
碾子一住就要饭。
——凤阳花鼓
凤阳地多不打粮,
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2.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1978年12月18日晚,在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小岗生产队在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这一天,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之日。
3、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8年后)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前)
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打破“人民公社”的大锅饭
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
范围
方式
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由农民长期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生产组织形成,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影响?
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带来了农村生产力大解放,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乡村新曲:漫画“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解放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生产合作社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到城市
2、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政企职责不分,
吃大锅饭
企业没有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4.内容:
单一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结合
政企分开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提高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三十年来,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厂)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
张 瑞 敏
海尔集团总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基本特征:
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 首先从农村推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2 先试点后推广
3 逐渐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4 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意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历史的回音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课堂小结
农村改革
目的
政策
作用
城市改革
中心环节
主要内容
作用
推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依据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共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确立了(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互为补充
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课堂检测
3.“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今岁又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课后思考: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