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天山之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天山之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4-12 23: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山之春》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琵琶独奏曲 《天山之春》, 学生初步认识维吾尔族等生活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艺术生活特点,初步了解新疆地区地域辽阔、风光优美、民族风情等特点。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
2. 通过欣赏乐曲, 初步认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鲜明风格,能初步通过歌曲 (乐曲) 辨识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
3. 初步认识民族拨击弦乐器琵琶, 了解其音色、性能、演奏方法,从而初步对这一乐器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了解新疆地区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艺术生活特点,通过欣赏乐曲,初步识别其音乐特征,认识并喜爱新疆, 喜爱这个能歌善舞, 生活乐观向上, 性格积极、 热情、豪爽的民族。
2. 受社会认知的局限, 学生对新疆及维吾尔族人民的地域生活, 民族风情, 音乐风格知之较少, 在建立“音乐印象”上会有较大空白和认识上的差距”。教师应在教学准备上做到充分全面。多用点时间向学生展示、讲解、介绍新疆民歌,不可空泛地安排讨论活动。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原为乌斯满江和喻礼纯合作的热瓦甫独奏曲。1961年由王范地改编成琵琶独奏曲,随后广为流传.乐曲由AB两部分组成. A段为三拍子, 用长轮奏奏出的第一主题舒展而宽广,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民间音调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歌唱性,紧接着的第二主题采用了新疆弹拨乐器常用的那种轻快活泼的节奏型,并用一弦和四弦交替弹奏, 十分生动,随后第一主题在属调上再现。整个 A 段通过两个鲜明对比的主题,描绘了春到天山时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B段是一个欢腾的快板段落,音乐从第一段的小调性转为明亮的大调性,节拍也变为土拍子,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从中国地图,引出新疆地图,让学生略谈对新疆知道多少.
2.教师播放关于新疆风光的视频。
3.教师进一步播放“串烧音乐”, 让学生从“面”上感知新疆少数民族
音乐,在全面聆听的基础上, 引出欣赏乐曲<天山之春>.
二、 乐曲欣赏
1.初次聆听乐曲 《天山之春》, 让学生认识乐器。
2.介绍琵琶, 让学生兴趣陡然上升.
3.分段赏析:
(1)再次完整听乐曲《天山之春》提问:这首乐曲可为几个部分?
(2) 分段欣赏.
聆听 《天山之春》 第一部分音频。
提问: 这部分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什么场景? 情绪是什么?
聆听 <天山之春》 第二部分音频。
提问: 这部分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的音乐与第一部分的音乐给你的感受相同吗? 你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下这段音乐所表现的画面吗?
三、 拓展性实践
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有着品种繁多的乐器,如:艾捷克、热瓦甫、手鼓等,可以说是吹、拉、弹、打,应有尽有。这些乐器伴随着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观看视频欣赏维吾尔族传统乐器演奏的《天山之春》片段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感受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了琵琶的音色与演奏方法。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 在以后的学习中, 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领略其他民族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