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大胆渗透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化学生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化音乐体验,激发歌唱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本曲。
3、自主创新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编与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习惯与能力。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母爱情感,让学生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教学难点: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摇篮曲的资料(如摇篮曲的
来历、风格特点、音乐等),并准备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钢琴等。
八年级音乐
[德] 勃 拉 姆 斯曲
授课人:王艳
摇篮曲
课前练习
师生互问好
1=C 2/4
|1 2 3 4│ 5 ─ │ i 5. |
(师)同 学 们 好(生) 你 好
| i 5. |5 4 3 2│ 1─ ‖
你 好 老 师 你 好!
二 发声练习
1、 1=C 2/4 1 3 5 3 │1 3 5 3 ┃1 — ‖
mi ma a
练习要求:尽力保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声音位置统一。
2、1=C 3/4
1 1│1 — 6 4│ 5─ 3 1│4 3 2│ 1— ‖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愿上 帝 保 佑 你, 一 直 睡 到 天 明。
你 静 静 地 安 睡 吧, 愿 你 梦 见 天 堂。
要求:
a:用lu练唱,唱八度大跳音程时喉头要稳定,用气息支持声音,气息控制平稳,声音连贯、柔和,保持高位置共鸣。
b:在以上基础上,加入勃拉姆斯《摇篮曲》相应歌词来练习。
什么叫摇篮曲?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由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曲调平静、徐缓优美,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古今中外,摇篮曲有很多种,如: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莫扎特摇篮曲、舒伯特摇篮曲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勃拉姆斯《摇篮曲》。
想一想
1、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对孩子真挚的
爱,让人感到人间最纯真的爱是“母爱”。)
2、本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舒 缓 温柔)
勃拉姆斯简介
1848至1860年,勃拉姆斯写下了一批充满热情的音乐作品。此后,德国的黑暗局势,使他在压抑中迁居维也纳,并任当地合唱指导和乐队指挥。1871年, 俾斯麦统一德国。 但德国依然陷于黑暗之中。 这个期间,勃拉姆斯写下充满矛盾的作品。晚年,勃拉姆斯逐渐走向退隐。专注于室内乐与歌曲创作。
勃拉姆斯的主要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著名钢琴作品《匈牙利舞曲》,以及近二百首歌曲和民歌改编曲。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一1897)诞生在
汉堡一个职业乐师家中。勃拉姆斯童年生活清苦。
十三岁就为生计奔波于娱乐场所。这期间,他写
成150余首“沙龙”小品,1853年勃拉姆斯旅行演出。
创作背景
歌曲《摇篮曲》由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作于1868年,在勃拉姆斯任汉堡女声合唱团指挥时与维也纳著名歌唱家汉堡女声合唱团成员法贝乐夫人成了好友。当法贝乐夫人的次子诞生时,作曲家特为她作了此曲以示庆贺。因法贝乐夫人很喜欢鲍曼创作的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于是作曲家便把该圆舞曲的伴奏部分放在右手,并对旋律加以节奏上的变化,就产生了这首甜蜜的摇篮曲的旋律。
课堂思考
1、歌曲有几个乐句?应该在那换气?
2、唱八度大跳处时,如何能唱的好?
3、根据这首歌的情绪,想想应用怎样的速
度、力度、情感来演唱?
歌唱要求
(1)注意歌曲情感与弱起拍的歌唱呼吸,把 声音唱得连贯、柔和。
(2)八度大跳处运用气息支持唱出纯净、柔 和的声音效果。
(3)歌词中“贝”“魂”“帝”“你”等字咬字后牙关应尽快打开,声音要自然。
(4)注意长音与装饰音的吐字咬字与归韵,并唱得轻松自如。
(5)随着旋律起伏,要做出自然的强弱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真挚的爱。
课堂反思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对摇篮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较完整地演唱勃拉姆斯《摇篮曲》。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懂得回报爱才能使我们更幸福,因此希望同学们学好技能,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来报答母亲的爱。让我们用真挚的情感、柔美的声音再演唱一遍勃拉姆斯的《摇蓝曲》。
课后作业
1、练唱勃拉姆斯《摇篮曲》,下周以
独唱形式回课,教师和学生代表评分.
2、查找莫扎特、舒伯特、中国东北民歌
等摇篮曲,下节课带来我们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