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光 第1节 光的反射平面镜(一)光的反射
1.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B)。
A.∠1 B.∠2 C.∠3 D.∠4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反射的是(C)。
A.镜中花 B.水中月 C.树底下的光斑 D.水中倒影
3.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平面镜,那么这束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分?别为?(B)。
A.30°、30° B.60°、60° C.30°、60° D.60°、30°
4.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角为35°,则反射角度数为?35?。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5°,则反射角度数为?55?。如果使入射光线逐渐向法线靠拢,那么反射光线将?向法线靠拢?。
5.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甲乙
(第5题)
(1)在图甲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如图乙所示,光线L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6.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的特点,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
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平面镜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7.下列“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是(D)。
A.在阳光照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 B.皮影戏中的“手影”
C.立竿见“影” D.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
8.关于光的反射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反射规律的内容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B.当光垂直射入平面镜时,反射角为90°
C.反射光和入射光的传播速度大小相等D.反射规律只是在空气中成立,真空中不成立
9.一束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则(A)。
A.入射角为45°B.入射角为90°C.反射角为90°D.入射光线垂直于物体表面
10.入射光线不动,当平面镜转过一个小角度θ时(D)。
A.反射光线转过θ,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θ
B.反射光线转过2θ,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θ
C.反射光线转过2θ,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2θ
D.反射光线转过2θ,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2θ
11.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50??。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15°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成直角,则原来的入射角为?30?,原来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
12.婷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她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其中B可绕接缝ON转动)、直尺及铅笔。
(第12题)
(1)做这个实验还需要的重要器材是量角器、光源。
(2)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垂直??放置。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反射角度数为0??。实验中,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到镜面,那么反射光会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说明:三线共面?? 。
(4)婷婷得出了“发生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同组的同学告诉她这个结论不正确,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13.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B)。
(第13题)
A.竖直向上移动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D.水平向左移动
14.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的情形,下列选项分别对应实验中的四个步骤,其中不能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步骤是(D)。
A. B. C. D.
15.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这是科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图所示为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A为激光笔,B、C是平面镜,P为台面,未放重物时,激光束反射在屏上的光斑为点D,当把重物M放在台面P上时,台面将发生微小形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D点的左侧移动
B.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C.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D.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D点的左侧移动
16.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甲乙
(第16题)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甲所示),要使入射光线与其反射光线的路径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一定垂直(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2)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所示),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二)平面镜成像、漫反射
1.一女同学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平面镜)的过程中,她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C)。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D)。
A. B. C. D.
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B.平面镜越大,物体在镜中的像就越大
C.用小平面镜能看到脸的各部分,证明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D.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的虚像
4.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面能将照射在墙壁上的80%的太阳光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就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减少光污染。这利用了光的(C)。
A.直线传播 B.光的镜面反射 C.漫反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小雯看到的平面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雯的身高是1.60m,
则镜中的像的身高为?1.60m;当她远离平面镜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将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6题)
6.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图所示为马路的急转弯处或岔路口设置的一种镜子,它属于?凸面?(填“凸面”或“凹面”)镜。
7.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1)如图甲所示,请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像。
(2)如图乙所示,一束光通过A点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B点,请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甲乙
(第7题)
8.“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小华准备了一块茶色玻璃、一把刻度尺、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及笔。实验时,他将茶色玻璃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并将棋子A和B分别放在玻璃板两侧,以棋子A为实际物体,以棋子B为像。
(1)此实验中用刻度尺的目的是?测量物距和像距????。
(2)把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棋子B,直到看上去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如果将棋子A远离玻璃板,那么像与玻璃板的距离将?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8题)
9.如图所示为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甲 乙 丙 丁
(第9题)
A.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图丙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A的像
D.若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则蜡烛A的像会变大
10.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垂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通过镜面可以看到该物体的像的个数是(B)。
(第10题)
A.2个 B.3个 C.4个 D.无数个
11.一个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上有不少水洼。一人朝着月光向前走,他看到的是(A?)。
A.亮的是水,暗的是地 B.暗的是水,亮的是地 C.水和地一样亮 D.无法判断
12.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m处,从镜子里只能看见自己的上半身,他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则(D)。
A.应后退到距镜2m远处 B.应前进到距镜0.5m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4m远处 D.无论前进后退都不能实现
13.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关于该像的描述,正确的是(C)。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14.晚上,小丽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电筒按如图所示照射,人从侧面观察到?白纸?更亮一些。这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第14题)
15.小明在家中用两块平面镜和纸筒制成了一个简易潜望镜。如图所示,他把该潜望镜放到窗户下观察窗外的物体,则观察到的物体的像是(A)。
(第15题)
A.与物体等大、正立的虚像 B.与物体等大、倒立的虚像
C.比物体还小、正立的实像 D.比物体还小、倒立的实像
16.如图所示,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第17题)
17.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C)。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18.家用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一般都是?倾斜(填“竖直”或“倾斜”)安装的,这是为了使车内景物所成虚象(填“实像”或“虚像”)位置在轿车前面的正上方(“正前方”或“正上方”)。
19.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正确步骤是3421??(填序号)。
①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②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③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纸面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④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①的实验目的是?? 避免实验偶然性 。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4)若用光屏代替没有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的像,则说明所成的是?虚?(填“虚”或“实”)像。
(5)图乙是物、像的位置实验记录,请你利用测量工具对图乙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的规律:??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内,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件”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0题)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一次成像 二次成像
(2)为什么甲看起来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第2节光的折射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B)。
①照镜子②三棱镜分解白光③水中宝塔的“倒影”④笔在水面处“折断”
(第1题)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当发现反射光线远离法线时,则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变化为(B)。
A.都减小 B.都增大C.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D.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
3.某同学进入泳池前以为池水很浅,踩下去后却有一种“踏空”的感觉,即水的实际深度要比看上去的深一些,其原因是(C)。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D.光路可逆
4.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B处有一条鱼。若从A处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恰好照射到鱼身上,则激光应对着哪一点射出(A)。
A.B点 B.B点上方C.B点下方 D.B点左方
(第4题)(第5题)(第6题)
5.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左?(填“左”或“右”)侧,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60?。
6.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折射光线及法线已画出。请根据这条折射光线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
B.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光发生折射时,若入射角变小,折射角一定也变小D.光发生反射时,不可能同时发生折射
8.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则光可能(B)。
A.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
9.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下列光路图中,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B)。
(第10题) A. B. C. D.
10.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则此时(C)。
A.反射光线顺时针方向旋转 B.反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C.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 D.折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11.一束光从某透明物质射到空气中,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50°,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90°,则反射角为?40?,折射角为?50?。
12.雨过天晴,小明陪同妈妈在湖边散步,只见水中的鱼儿在“云”里欢畅地游动,天上的一道彩虹也倒映在水面上,非常美丽。实际上他们看到的鱼儿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填“虚”或“实”)像,天空中的彩虹是因为光的?折射形成的,水中的彩虹是光的形成的?虚(填“虚”或“实”)像。接着小明在湖边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中的鱼的附近有一只小鸟。如图所示,A点是小明眼睛所在的位置,B′点是看到的小鸟的虚像位置,C′点是看到的鱼的虚像位置。请在图中画出:
(1)小鸟的实际位置B。
(2)从鱼射入小明眼中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第13题)
13.在研究光的折射时,小明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明想: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即在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让一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从水中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斜射入冰、空气中(光路图如图甲所示)。然后老师又告诉他光在一些透明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如下表所示)。
甲乙
(第14题)
物质
水
玻璃
冰
空气
酒精
光速/(m/s)
2.25×108
2.0×108
2.30×108
3.0×108
2.2×108
(1)观察光路图可以发现光从水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填“大于”或“小于”)入射角。
(2)仔细观察图甲中的光路图,对照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光从光速大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小的介质时?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根据你得出的结论,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玻璃斜射入酒精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14.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A)。
A.Pa、Pb、Pc、Pd B.Pd、Pc、Pb、Pa C.Pc、Pd、Pa、Pb D.Pb、Pa、Pd、Pc
(第14题)(第15题)
15.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D)。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 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C.OC必定是反射光线 D.BO必定是入射光线
16.将一矩形玻璃砖从中间斜切后,向左右沿水平直线拉开一小段距离,如图所示。一束光从左侧玻璃砖垂直射入,画出这束光从右侧玻璃砖射出的折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第16题)
17.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他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甲所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甲乙
(第17题)
(1)小明的推测是??入射角很大时,折射光线消失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光斑消失?,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不会,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18.细心的小明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打开窗户,直接看远处的高架电线,电线呈有规则的下弯弧形;而隔着窗玻璃看,电线虽然整体上也呈弧形,但电线上的不同部位有明显的不规则弯曲,而且轻微摆动头部让视线移动时,电线上的不规则弯曲情景也在移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
A.玻璃上不同部位对视线的阻挡情况不同 B.玻璃各部分的透光度不均匀
C.玻璃各部分的厚度不均匀 D.玻璃上不同部位对光的反射不一样
(第19题)
19.介绍一个有趣的实验:在长方形玻璃水槽底部放一块(比槽底略小、镜面朝上的)平面镜,然后向水槽中注入适量的水,再向水槽底部的平面镜上均匀地撒一层砂糖。不搅动,让水槽平静地放置几小时,待砂糖慢慢地全部溶解,这时用玩具激光器L在水槽侧壁靠近底部的D处(如图所示),向糖液中发射一束激光,可以观察到激光束在糖液中的传播路径好似乒乓球在桌面上弹跳着向前的运动轨迹。
这个实验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与启示呢?
(1)平静的水槽中的糖液,它的各部分的密度具有的特征是?C?(填字母)。
A.各处都是均匀的 B.由下往上,密度渐渐变大
C.由下往上,密度渐渐变小 D.从左到右,D、A、B、C是糖液密度变化的转折点
(2)光在糖液中的弧形传播路径,给我们的启示是?B?(填字母)。
A.由于糖的作用,使槽底的平面镜对光有了吸引作用
B.光在密度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总是向着密度大的方向偏折
C.糖液是液体,槽底和平面镜是固体,光在传播时总是向着固体的方向偏折
D.光在密度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总是向着密度小的方向偏折
(3)下列现象中,与上述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类似的是?B?(填字母)。
A.在河岸上观察水中的鱼,所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
B.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人就能观察到日出
C.光透过三棱镜,向三棱镜底边偏折
D.阳光透过浓密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出现圆形光斑
第3节凸透镜成像(一)透镜
1.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C)。
A. B. C. D.
2.下列关于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错误的是(A)。
A. B. C. D.
(第3题)
3.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烟雾,倒扣在桌上,用电筒射出一束平行光,如图所示,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会聚,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B)。
A.平板玻璃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面镜
4.透镜一般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某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园内严禁游客随地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重要的原因是透明圆饮料瓶装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对太阳光具有会聚?作用,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5.小明在他家的写字台玻璃台板上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过去,他发现台板下纸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光在透过水滴时发生了?折射,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看到的文字是虚?(填“实”或“虚”)像。
6.请在甲、乙两图中分别画出光线AO的折射光线和BC的入射光线。
甲乙
(第6题)
7.一束平行光经过某个光学元件作用后,出射光线仍为平行光束。这个光学元件是(B)。
A.凸透镜 B.平面镜 C.凹透镜 D.凸面镜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凸透镜是很厚的透镜,而凹透镜是很薄的透镜B.王伯伯戴的老花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C.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凹面镜做成的D.人在照镜子时,人离镜子近时所成的像特别大
(第9题)(第10题)
9.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S点,去掉光学元件后,光会聚于S1点。该光学元件一定是(D)。
A.平面镜 B.凹面镜C.凸透镜 D.凹透镜
10.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凸透?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焦点?位置。
11.如图所示,请作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第11题)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C.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
D.人离平面镜越远,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就越小
13.如图所示为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它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A)。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第13题)(第14题)
14.如图所示为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光触发器的示意图。它通过光学元件改变太阳光的传播方向,利用太阳光烧断细绳,让重锤下落。图中元件a为?平面镜?,元件b为凸面镜?。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像和虚像
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则可以得到(B)。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莉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发现“F”发光物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D)。
A.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上调节B.只调节蜡烛,应将“F”发光物向上调节
C.只调节透镜,应将透镜向下调节D.只调节透镜,应将透镜向上调节
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第3题)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物距是65cm C.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D.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第4题)
4.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该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C)。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5.如图所示,“F”发光物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下列操作中,可能使“F”发光物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的是(?D?)。
(第5题)
A.透镜不动,“F”发光物、光屏靠近透镜B.透镜不动,“F”发光物、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F”发光物向右移动D.“F”发光物、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6.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明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
总结出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正确的是(B)。
A.虚像能用光屏承接 B.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C.实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D.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7.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u=8cm时,在透镜中看到正立的像;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10cm时,在光屏上看到倒立的像。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下列值时,对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A)。
A.u=2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B.u=15cm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C.u=9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D.u=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第8题)
8.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凸透镜的焦点为F,当蜡烛如图所示放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可成一个倒立??(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实像。
9.同学们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第9题)
(1)提供实验的器材如下:凸透镜、光屏、“F”发光物,还缺少光具座。
(2)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将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3)实验前,将“F”发光物、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架上,再调节“F”发光物、凸透镜和光屏在?同一高度?上。
(4)实验时,当“F”发光物、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像(光屏上的像未画出)。
10.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F”发光物放在凸透镜前某一处,在另一侧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B)。
A.8cm B.17cm C.20cm D.23cm
11.在拍摄集体照时,摄影师试镜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全部摄入,则摄影师应(B)。
A.将相机向前移动,镜头向里缩B.将相机向后移动,镜头向里缩
C.将相机向前移动,镜头向外伸D.将相机向后移动,镜头向外伸
12.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F”发光物距凸透镜10cm时,
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D)
(第12题)
A.像一定是倒立、放大的B.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6cm
C.当“F”发光物向凸透镜靠近时,像一定会变小
D.如果将“F”发光物与光屏的位置互换,那么在光屏上将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13.小周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他必须(B)。
(第13题)
A.让“F”发光物靠近透镜,同时让光屏也靠近透镜
B.让“F”发光物靠近透镜,同时让光屏远离透镜
C.让“F”发光物远离透镜,同时让光屏也远离透镜
D.让“F”发光物远离透镜,同时让光屏靠近透镜
14.小明用“F”发光物、凸透镜(焦距为15cm)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
甲乙
(第14题)
(1)当他按照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固定好“F”发光物和光屏,然后左右移动凸透镜,
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均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不在同一高度。
(2)通过分析他重新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只是像成在光屏下方,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下??(填“上”“下”“左”或“右”)调整。
(3)为了再次成像,他将“F”发光物向左移动10cm,同时将光屏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移动速度?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发光物的移动速度。
(4)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像,然后用一挡光板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关于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填字母)。
A.光屏上只有“F”发光物上半部分的像B.光屏上只有“F”发光物下半部分的像
C.光屏上的像没有变化D.光屏上仍是“F”发光物的全像,但亮度减弱
(第15题)
15.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当物体在图中A点位置移至B点位置时,物距u?变大?(填“变大”或“变小”),
像的大小?变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A?)。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第16题)(第17题)
17.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cm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18.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当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若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第18题)
A.蜡烛向左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B.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蜡烛向右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D.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光屏应移到70cm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9.在利用光具座进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第19题)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1?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像距?(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找到的像不是最清晰的????。
20.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甲乙
(第20题)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甲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
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缩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填“>”“<”或“=”)L,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用L0、L表示)。
21.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AO=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C)。
A.f=10cm B.f=5cm C.f=8cm D.f=12cm
(第21题)
第4节眼的成像原理视力的矫正
1.人能看见物体是因为(C)。
A.人眼能发光 B.物体能发光
C.光照在物体上,经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 D.人眼看见的是物体的像
2.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课桌上的书,一会儿看前面的黑板,一会儿又注视着老师的举止。这些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B)。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B.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节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3.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关于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C)。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B.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C.近视眼可以配戴凸透镜来矫正视力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4.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成像原理相同的是(A)。
A.照相机B.投影仪C.放大镜D.显微镜
5.眼睛能看清物体,是因为眼睛能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部分近视的同学为了看到黑板上的字,配戴了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填“凸”或“凹”)透镜。
6.下列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1?(填序号,下同),正确的矫正做法的是3??。
①②③④
(第6题)
7.如图所示,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则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A)。
A. B. C. D.
8.张爷爷配戴300度的老花镜来矫正视力,针对这一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①老花镜的镜片是凹透镜②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③透过老花镜看张爷爷的眼睛,看到他的眼睛变大了④透过老花镜看张爷爷的眼睛,看到他的眼睛变小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9题)
9.如图所示为小明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到的远处帆船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的眼镜的镜片类型是(D)。
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
10.如图所示的透镜是凸??透镜,用这种透镜制作的眼镜可以用于矫正远视(填“近视”或“远视”)。远视眼是指晶状体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变?弱?(填“强”或“弱”),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填“前”或“后”)。
11.小亮用小气球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来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如图所示,图甲表示正常眼睛的晶状体,在实验中测得其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图乙、图丙的形状,并分别测量其焦距。
甲乙丙
(第11题)
(1)实验中,测得焦距大于10cm的是丙??,模拟近视眼的是乙??。
(2)小明发现:分别用甲、乙、丙水透镜进行实验时,保持蜡烛到水透镜的距离不变,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丙?水透镜。
(3)很多近视患者配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若某镜片的中心厚度为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05mm。
12、学习了透镜的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下列结论,
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
A.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D.爷爷原来是个远视眼
13.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眼睛观察的物体。拿近视眼镜的一块镜片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中,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的是(C)。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第14题)
14、小敏对眼球成像的原理进行了模拟实验。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A处时,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把此时的凸透镜和光屏模拟成正常人的眼球模型,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在A处把蜡烛换成一个凸透镜后,发现要将蜡烛移动到B处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相当于模拟?远?(填“近”或“远”)视眼眼球。
15.如图所示分别为老花镜和近视眼镜镜片正对一张写有字的白纸,当甲眼镜的镜片向左移动时,镜片中的字向左移;当乙眼镜的镜片也向左移动时,乙镜片中的字却向右移,则甲、乙分别是( A )。
A.近视眼镜,老花镜 B.老花镜,近视眼镜
C.可能搞错了,全是近视眼镜 D.可能搞错了,全是老花镜
第2章光 第1节 光的反射平面镜(一)光的反射
1.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
A.∠1 B.∠2 C.∠3 D.∠4
(第1题)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镜中花 B.水中月 C.树底下的光斑 D.水中倒影
3.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平面镜,那么这束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分?别为?( )。
(第3题)
A.30°、30° B.60°、60° C.30°、60° D.60°、30°
4.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角为35°,则反射角度数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5°,则反射角度数为? ?。如果使入射光线逐渐向法线靠拢,那么反射光线将? ?。
5.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甲乙
(第5题)
(1)在图甲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如图乙所示,光线L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6.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的特点,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6题)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
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平面镜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7.下列“影”的形成,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是( )。
A.在阳光照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 B.皮影戏中的“手影”
C.立竿见“影” D.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
8.关于光的反射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射规律的内容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B.当光垂直射入平面镜时,反射角为90°
C.反射光和入射光的传播速度大小相等D.反射规律只是在空气中成立,真空中不成立
9.一束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则( )。
A.入射角为45°B.入射角为90°C.反射角为90°D.入射光线垂直于物体表面
10.入射光线不动,当平面镜转过一个小角度θ时( )。
A.反射光线转过θ,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θ
B.反射光线转过2θ,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θ
C.反射光线转过2θ,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2θ
D.反射光线转过2θ,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2θ
11.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15°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成直角,则原来的入射角为? ?,原来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12.婷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她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其中B可绕接缝ON转动)、直尺及铅笔。
(第12题)
(1)做这个实验还需要的重要器材是 。
(2)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放置。当光线沿NO方向入射平面镜时,反射角度数为 ??。实验中,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到镜面,那么反射光会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说明:?? 。
(4)婷婷得出了“发生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同组的同学告诉她这个结论不正确,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应该是?? 。
13.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B)。
(第13题)
A.竖直向上移动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D.水平向左移动
14.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的情形,下列选项分别对应实验中的四个步骤,其中不能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步骤是( )。
A. B. C. D.
15.把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这是科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图所示为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A为激光笔,B、C是平面镜,P为台面,未放重物时,激光束反射在屏上的光斑为点D,当把重物M放在台面P上时,台面将发生微小形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15题)
A.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D点的左侧移动
B.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C.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D.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D点的左侧移动
16.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甲乙
(第16题)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甲所示),要使入射光线与其反射光线的路径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2)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所示),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 。
(二)平面镜成像、漫反射
1.一女同学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平面镜)的过程中,她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
A. B. C. D.
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B.平面镜越大,物体在镜中的像就越大
C.用小平面镜能看到脸的各部分,证明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D.平面镜只能成正立的虚像
4.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面能将照射在墙壁上的80%的太阳光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就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减少光污染。这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 B.光的镜面反射 C.漫反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小雯看到的平面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小雯的身高是1.60m,
则镜中的像的身高为? m;当她远离平面镜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太阳灶是利用 ??镜对光线具有??作用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图所示为马路的急转弯处或岔路口设置的一种镜子,它属于? ?(填“凸面”或“凹面”)镜。
7.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1)如图甲所示,请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像。
(2)如图乙所示,一束光通过A点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B点,请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甲乙
(第7题)
8.“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小华准备了一块茶色玻璃、一把刻度尺、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及笔。实验时,他将茶色玻璃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并将棋子A和B分别放在玻璃板两侧,以棋子A为实际物体,以棋子B为像。
(1)此实验中用刻度尺的目的是? ????。
(2)把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棋子B,直到看上去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
(3)如果将棋子A远离玻璃板,那么像与玻璃板的距离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8题)
9.如图所示为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第9题)
A.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图丙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A的像
D.若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则蜡烛A的像会变大
10.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垂直放置。镜前有一个发光物体S,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通过镜面可以看到该物体的像的个数是( )。
(第10题)
A.2个 B.3个 C.4个 D.无数个
11.一个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上有不少水洼。一人朝着月光向前走,他看到的是(?)。
A.亮的是水,暗的是地 B.暗的是水,亮的是地 C.水和地一样亮 D.无法判断
12.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m处,从镜子里只能看见自己的上半身,他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
A.应后退到距镜2m远处 B.应前进到距镜0.5m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4m远处 D.无论前进后退都不能实现
13.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关于该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14.晚上,小丽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电筒按如图所示照射,人从侧面观察到? ?更亮一些。这是因为发生了? ?。
(第14题)
15.小明在家中用两块平面镜和纸筒制成了一个简易潜望镜。如图所示,他把该潜望镜放到窗户下观察窗外的物体,则观察到的物体的像是( )。
(第15题)
A.与物体等大、正立的虚像 B.与物体等大、倒立的虚像
C.比物体还小、正立的实像 D.比物体还小、倒立的实像
16.如图所示,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第17题)
17.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18.家用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相当于? ?镜,一般都是? ??(填“竖直”或“倾斜”)安装的,这是为了使车内景物所成? ?(填“实像”或“虚像”)位置在轿车前面的? ?(“正前方”或“正上方”)。
19.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正确步骤是 ??(填序号)。
①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②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③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纸面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④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①的实验目的是?? 。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4)若用光屏代替没有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的像,则说明所成的是? ?(填“虚”或“实”)像。
(5)图乙是物、像的位置实验记录,请你利用测量工具对图乙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的规律:?? 。
20.在不太明亮的博物馆内,有一个由透明玻璃制成的长方体展柜,柜内放着一个碗形文物甲,文物的正上方有灯光朝下照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可以看到“4件”文物,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0题)
(1)图中的乙、丙、丁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甲看起来最亮,乙和丁较暗,丙最暗?
第2节光的折射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①照镜子②三棱镜分解白光③水中宝塔的“倒影”④笔在水面处“折断”
(第1题)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当发现反射光线远离法线时,则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变化为( )。
A.都减小 B.都增大C.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D.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
3.某同学进入泳池前以为池水很浅,踩下去后却有一种“踏空”的感觉,即水的实际深度要比看上去的深一些,其原因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D.光路可逆
4.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B处有一条鱼。若从A处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恰好照射到鱼身上,则激光应对着哪一点射出( )。
A.B点 B.B点上方C.B点下方 D.B点左方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5.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 ?(填“左”或“右”)侧,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 ?。
6.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折射光线及法线已画出。请根据这条折射光线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
B.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光发生折射时,若入射角变小,折射角一定也变小D.光发生反射时,不可能同时发生折射
8.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则光可能( )。
A.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
9.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下列光路图中,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
(第9题) A. B. C. D.
10.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则此时( )。
A.反射光线顺时针方向旋转 B.反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C.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 D.折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11.一束光从某透明物质射到空气中,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50°,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90°,则反射角为? ?,折射角为? ?。
12.雨过天晴,小明陪同妈妈在湖边散步,只见水中的鱼儿在“云”里欢畅地游动,天上的一道彩虹也倒映在水面上,非常美丽。实际上他们看到的鱼儿是光的 ?形成的? (填“虚”或“实”)像,天空中的彩虹是因为光的? 形成的,水中的彩虹是光的 ?形成的?(填“虚”或“实”)像。接着小明在湖边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水中的鱼的附近有一只小鸟。如图所示,A点是小明眼睛所在的位置,B′点是看到的小鸟的虚像位置,C′点是看到的鱼的虚像位置。请在图中画出:
(1)小鸟的实际位置B。
(2)从鱼射入小明眼中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第12题)
13.在研究光的折射时,小明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明想: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即在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什么情况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让一支激光笔射出的光束从水中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斜射入冰、空气中(光路图如图甲所示)。然后老师又告诉他光在一些透明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如下表所示)。
甲乙
(第13题)
物质
水
玻璃
冰
空气
酒精
光速/(m/s)
2.25×108
2.0×108
2.30×108
3.0×108
2.2×108
(1)观察光路图可以发现光从水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填“大于”或“小于”)入射角。
(2)仔细观察图甲中的光路图,对照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 ?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根据你得出的结论,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玻璃斜射入酒精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14.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
A.Pa、Pb、Pc、Pd B.Pd、Pc、Pb、Pa C.Pc、Pd、Pa、Pb D.Pb、Pa、Pd、Pc
(第14题)(第15题)
15.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 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C.OC必定是反射光线 D.BO必定是入射光线
16.将一矩形玻璃砖从中间斜切后,向左右沿水平直线拉开一小段距离,如图所示。一束光从左侧玻璃砖垂直射入,画出这束光从右侧玻璃砖射出的折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第16题)
17.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他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甲所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甲乙
(第17题)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18.细心的小明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打开窗户,直接看远处的高架电线,电线呈有规则的下弯弧形;而隔着窗玻璃看,电线虽然整体上也呈弧形,但电线上的不同部位有明显的不规则弯曲,而且轻微摆动头部让视线移动时,电线上的不规则弯曲情景也在移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玻璃上不同部位对视线的阻挡情况不同 B.玻璃各部分的透光度不均匀
C.玻璃各部分的厚度不均匀 D.玻璃上不同部位对光的反射不一样
(第19题)
19.介绍一个有趣的实验:在长方形玻璃水槽底部放一块(比槽底略小、镜面朝上的)平面镜,然后向水槽中注入适量的水,再向水槽底部的平面镜上均匀地撒一层砂糖。不搅动,让水槽平静地放置几小时,待砂糖慢慢地全部溶解,这时用玩具激光器L在水槽侧壁靠近底部的D处(如图所示),向糖液中发射一束激光,可以观察到激光束在糖液中的传播路径好似乒乓球在桌面上弹跳着向前的运动轨迹。
这个实验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与启示呢?
(1)平静的水槽中的糖液,它的各部分的密度具有的特征是??(填字母)。
A.各处都是均匀的 B.由下往上,密度渐渐变大
C.由下往上,密度渐渐变小 D.从左到右,D、A、B、C是糖液密度变化的转折点
(2)光在糖液中的弧形传播路径,给我们的启示是??(填字母)。
A.由于糖的作用,使槽底的平面镜对光有了吸引作用
B.光在密度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总是向着密度大的方向偏折
C.糖液是液体,槽底和平面镜是固体,光在传播时总是向着固体的方向偏折
D.光在密度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总是向着密度小的方向偏折
(3)下列现象中,与上述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类似的是??(填字母)。
A.在河岸上观察水中的鱼,所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
B.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人就能观察到日出
C.光透过三棱镜,向三棱镜底边偏折
D.阳光透过浓密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出现圆形光斑
第3节凸透镜成像(一)透镜
1.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 )。
A. B. C. D.
2.下列关于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错误的是( )。
A. B. C. D.
(第3题)
3.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烟雾,倒扣在桌上,用电筒射出一束平行光,如图所示,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会聚,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 )。
A.平板玻璃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面镜
4.透镜一般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 ??。某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园内严禁游客随地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重要的原因是透明圆饮料瓶装水后相当于一个? 镜,它对太阳光具有 ?作用,可能引起森林火灾。
5.小明在他家的写字台玻璃台板上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过去,他发现台板下纸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光在透过水滴时发生了? 射,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镜,看到的文字是 ?(填“实”或“虚”)像。
6.请在甲、乙两图中分别画出光线AO的折射光线和BC的入射光线。
甲乙
(第6题)
7.一束平行光经过某个光学元件作用后,出射光线仍为平行光束。这个光学元件是( )。
A.凸透镜 B.平面镜 C.凹透镜 D.凸面镜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是很厚的透镜,而凹透镜是很薄的透镜B.王伯伯戴的老花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C.汽车的观后镜是用凹面镜做成的D.人在照镜子时,人离镜子近时所成的像特别大
(第9题)(第10题)
9.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O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S点,去掉光学元件后,光会聚于S1点。该光学元件一定是( )。
A.平面镜 B.凹面镜C.凸透镜 D.凹透镜
10.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 ?镜。要“得火”,应把“艾”放在镜的? ?位置。
11.如图所示,请作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第11题)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C.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
D.人离平面镜越远,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就越小
13.如图所示为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它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第13题)(第14题)
14.如图所示为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光触发器的示意图。它通过光学元件改变太阳光的传播方向,利用太阳光烧断细绳,让重锤下落。图中元件a为? ?,元件b为? ?。
(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像和虚像
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cm处,则可以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莉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发现“F”发光物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上调节B.只调节蜡烛,应将“F”发光物向上调节
C.只调节透镜,应将透镜向下调节D.只调节透镜,应将透镜向上调节
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3题)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物距是65cm C.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D.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第4题)
4.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该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5.如图所示,“F”发光物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下列操作中,可能使“F”发光物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的是(??)。
(第5题)
A.透镜不动,“F”发光物、光屏靠近透镜B.透镜不动,“F”发光物、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F”发光物向右移动D.“F”发光物、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6.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明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
总结出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
A.虚像能用光屏承接 B.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C.实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D.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7.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u=8cm时,在透镜中看到正立的像;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u=10cm时,在光屏上看到倒立的像。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下列值时,对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u=2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B.u=15cm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C.u=9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D.u=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第8题)
8.凸透镜对光有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凸透镜的焦点为F,当蜡烛如图所示放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可成一个 ??(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实像。
9.同学们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第9题)
(1)提供实验的器材如下:凸透镜、光屏、“F”发光物,还缺少 ??。
(2)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将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cm。
(3)实验前,将“F”发光物、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架上,再调节“F”发光物、凸透镜和光屏在? ?上。
(4)实验时,当“F”发光物、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填“放大”或“缩小”)的像(光屏上的像未画出)。
10.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F”发光物放在凸透镜前某一处,在另一侧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8cm B.17cm C.20cm D.23cm
11.在拍摄集体照时,摄影师试镜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全部摄入,则摄影师应( )。
A.将相机向前移动,镜头向里缩B.将相机向后移动,镜头向里缩
C.将相机向前移动,镜头向外伸D.将相机向后移动,镜头向外伸
12.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F”发光物距凸透镜10cm时,
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第12题)
A.像一定是倒立、放大的B.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6cm
C.当“F”发光物向凸透镜靠近时,像一定会变小
D.如果将“F”发光物与光屏的位置互换,那么在光屏上将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13.小周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他必须( )。
(第13题)
A.让“F”发光物靠近透镜,同时让光屏也靠近透镜
B.让“F”发光物靠近透镜,同时让光屏远离透镜
C.让“F”发光物远离透镜,同时让光屏也远离透镜
D.让“F”发光物远离透镜,同时让光屏靠近透镜
14.小明用“F”发光物、凸透镜(焦距为15cm)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
甲乙
(第14题)
(1)当他按照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固定好“F”发光物和光屏,然后左右移动凸透镜,
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均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2)通过分析他重新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只是像成在光屏下方,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填“上”“下”“左”或“右”)调整。
(3)为了再次成像,他将“F”发光物向左移动10cm,同时将光屏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移动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发光物的移动速度。
(4)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像,然后用一挡光板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关于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光屏上只有“F”发光物上半部分的像B.光屏上只有“F”发光物下半部分的像
C.光屏上的像没有变化D.光屏上仍是“F”发光物的全像,但亮度减弱
(第15题)
15.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当物体在图中A点位置移至B点位置时,物距u? ?(填“变大”或“变小”),
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第16题)(第17题)
17.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cmB.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D.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18.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当光屏移动到如图所示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若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18题)
A.蜡烛向左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B.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蜡烛向右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D.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光屏应移到70cm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9.在利用光具座进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第19题)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
20.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甲乙
(第20题)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如图甲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方。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
光屏上再次成清晰??(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填“>”“<”或“=”)L,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21.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AO=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f=10cm B.f=5cm C.f=8cm D.f=12cm
(第21题)
第4节眼的成像原理视力的矫正
1.人能看见物体是因为( )。
A.人眼能发光 B.物体能发光
C.光照在物体上,经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 D.人眼看见的是物体的像
2.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课桌上的书,一会儿看前面的黑板,一会儿又注视着老师的举止。这些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B.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节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3.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关于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 )。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B.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C.近视眼可以配戴凸透镜来矫正视力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4.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照相机B.投影仪C.放大镜D.显微镜
5.眼睛能看清物体,是因为眼睛能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形成??像。部分近视的同学为了看到黑板上的字,配戴了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 ?(填“凸”或“凹”)透镜。
6.下列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填序号,下同),正确的矫正做法的是? ?。
①②③④
(第6题)
7.如图所示,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则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 )。
A. B. C. D.
8.张爷爷配戴300度的老花镜来矫正视力,针对这一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老花镜的镜片是凹透镜②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③透过老花镜看张爷爷的眼睛,看到他的眼睛变大了④透过老花镜看张爷爷的眼睛,看到他的眼睛变小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如图所示为小明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到的远处帆船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的眼镜的镜片类型是( )。
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
(第10题)
10.如图所示的透镜是 ??透镜,用这种透镜制作的眼镜可以用于矫正? ?(填“近视”或“远视”)。远视眼是指晶状体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变? ?(填“强”或“弱”),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 ?(填“前”或“后”)。
11.小亮用小气球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来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如图所示,图甲表示正常眼睛的晶状体,在实验中测得其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图乙、图丙的形状,并分别测量其焦距。
甲乙丙
(第11题)
(1)实验中,测得焦距大于10cm的是 ??,模拟近视眼的是??。
(2)小明发现:分别用甲、乙、丙水透镜进行实验时,保持蜡烛到水透镜的距离不变,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大的是? ?水透镜。
(3)很多近视患者配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若某镜片的中心厚度为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05mm。
12、学习了透镜的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下列结论,
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D.爷爷原来是个远视眼
13.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眼睛观察的物体。拿近视眼镜的一块镜片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中,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14、小敏对眼球成像的原理进行了模拟实验。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A处时,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把此时的凸透镜和光屏模拟成正常人的眼球模型,光屏相当于眼球的? ?。在A处把蜡烛换成一个凸透镜后,发现要将蜡烛移动到B处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相当于模拟? (填“近”或“远”)视眼眼球。
15.如图所示分别为老花镜和近视眼镜镜片正对一张写有字的白纸,当甲眼镜的镜片向左移动时,镜片中的字向左移;当乙眼镜的镜片也向左移动时,乙镜片中的字却向右移,则甲、乙分别是( )。A.近视眼镜,老花镜 B.老花镜,近视眼镜
C.可能搞错了,全是近视眼镜 D.可能搞错了,全是老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