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6.老山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惊惶( )苛( )捐杂税 骨碌( )
酣( )然入梦 蜷( )缀( )
矗立( ) 澎湃( )
落( )得很远了
huáng
kē
gū lu
hān
quán
péngpài
zhuì
chù
là
一、读一读
惊惶:
攀谈: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惊慌,恐惧。
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指繁重的捐税。
甜美、畅快地入睡。
二、记一记: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地点转移:山沟—→山脚—→山腰—→山顶—→下山。
1.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一、研读文本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二、揣摩描写
阅读第22段,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
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寂静
三、赏析语言
1.怎样理解 “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2 .“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3. 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课文中写道:“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 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朗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