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两宋时期,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开封及临安城内都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这一场所被称为( )
A.市舶司 B.榷场 C.瓦子 D.勾栏
2.著名画家张择端为后人留下了一幅描绘北宋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属于( )
A.人物画 B.山水画 C.花鸟画 D.风俗画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庆祝的节日就是今天的( )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春节
4.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B.城市发展,商业繁荣
C.中外交流日益增多 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5.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宋词的代表人物苏轼与辛弃疾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生活于南宋 B.词风都属于豪放风格
C.善于运用口语,词风清新自然 D.都胸怀收复失地之志
6.《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宋朝时重文轻武,进士地位较高
B.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7.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念奴娇·赤壁怀古》
8.学习宋代的社会生活,小强总结“瓦子”的内容如下,其中哪一项不正确?( )
A.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C.瓦子是宋代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反映
D.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达官贵人的需要
9.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者是( )
A.王实甫 B.关汉卿 C.李清照 D.辛弃疾
10.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一些传统节日还有着特别的习俗,如端午节,人们要赛龙舟、吃粽子等,一直流传至今。下列诗句描写端午节的是( )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D.煤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1.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宋朝在文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是( )
A.诗歌 B.词 C.小说 D.戏剧
二、判断题
12.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
13.宋代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 )
三、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餐馆、剧院、酒肆、林立,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算命、杂耍、设棋局、演杂技、演木偶戏的各类人等充斥其间。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描述的场所在宋元时期的名称,和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娱乐场所服务的主要阶层。
材料二 元代对中国艺术最主要的贡献是戏曲,元代戏曲家将诗词与歌舞戏剧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歌剧的新剧种。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剧种”的文学表现形式和特点。
材料三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一套读书理论,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4)根据材料三,指出擅长这种文学体裁,且风格委婉、细腻、清秀的宋元时期文学家。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以上材料属于何种文学体裁?它有什么特点?
(2)这是哪位文学家哪部作品中的名句?他的词有什么特点?
(3)南宋哪位词人和他的词风类似?
16.隋朝至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成果显著。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1)如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
材料二: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请回答:
(2)颜公指谁?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家还有谁?
材料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3)材料三描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
材料四:如图反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结束于何时?
(5)结合隋唐到元代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你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有何感想?
答案
1.C 2.D 3.D 4.B 5.B
6.C 7.A 8.D 9.B 10.C 11.B
12.错误 13.正确
14.(1)瓦子;勾栏
(2)市民阶层
(3)元杂剧将诗词与歌舞戏剧相结合
(4)李清照
15.(1)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3)辛弃疾。
16.(1)张择端;东京(汴梁或开封都行);瓦子
(2)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3)元宵节
(4)南宋
(5)有利于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国友好交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