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民居》

文档属性

名称 《寻访古民居》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09-01-04 18: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古民居有所了解和认识。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主要成就以及重要价值,提高视觉感受能力。通过对古民居的欣赏和评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讨论、评述中国古民居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人文内涵。
难点:在欣赏中国古民居的同时,涉及中国建筑史,掌握有关历史知识、文化背景、地域特点等。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哪些古建筑?
欣赏:
在福建西部或南部的崇山峻岭里,隐藏着各式各样的供人居住的土楼,据估计,永定县有2万多座,南靖县有1.5万多座,平和县、漳浦县、诏安县、华安县等,也各自有千座有余,这些形态各异的建筑镶嵌在山坳里、溪流边、竹林下,为八闽大地增添景色;这些看是黝黑的屋顶、斑驳的墙体的土楼,却成为文明世界中的瑰宝,人类的宝贵遗产。
  福建的土楼或圆形或方形,还有椭圆形、弧形以及无围龙式、加围龙式、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30多种。
  土楼的出现,缘为千百年前,在蛮荒、动乱的年代,客家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南迁落脚福建境内,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客家人用当地生土、砂石、竹木,将他们的房子夯筑成一个浑然一体、森严壁垒、精巧奇特的庞大建筑,兼具安全防卫、通风采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温、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种种功能,作为他们生存居住的理想“乐园”。
  据说,美国情报部门曾对土楼发生误会,还造成恐慌。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从卫星图片上看到福建山区有酷似导弹发射井的圆形建筑,不仅口径大而且数量很多,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是福建客家人所居住的房屋。
  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居住在土楼里的当地人越来越少,他们纷纷搬出土楼,在附近建起了小楼,大家族群居方式渐渐变成了分散的小家庭,那些能容纳百余户、千余人的土楼变得空空荡荡,土楼更多的意义是为人们留下记忆,为历史留下“化石”,但无论怎样,土楼是福建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它们的建筑年限,你能分清中国古建筑和课本提出的中国古民居之间是什么关系?(古民居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是不同的,那么古民居的建筑更注重满足什么要求?(居住的功能。)如果站在它们面前,你会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接近它?理解它?描述它?如何走进它的世界,了解它的历史,理解它的内涵,体会它的美感。
提问:这些古民居建筑在布局上有什么特色?在空间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它的建筑模式与它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谐吗?它的内部装饰极为精湛,图案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和心态?请你仔细观察它的环境、外观、色彩,以及围墙、大门、回廊、楼梯、窗户、栋梁……你喜欢它们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欣赏:
以黑白灰为主,充分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古朴、安详、宁静之美。
除了这些名家名作和学生作业中所运用的表现古民居美的形式外,你觉得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古民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