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练习题(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练习题(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13 06: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选择题
1.俗话讲“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是有科学道理的,其主原因是(  )
A.易伤害舌头 B.影响唾液的分泌
C.不利声带的保护 D.食物易误入气管
2.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呼吸尤为重要,原因是(  )
①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 
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 
③嗅细胞接受气味的刺激 
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如图为呼吸时膈肌位置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甲到乙时,吸气
B.从甲到乙时,呼气
C.吸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D.呼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4.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a与b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B.气体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气
C.与血管乙相比,血管甲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
D.血管乙中的血液进入心脏时最先进入右心房
5.为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先向甲、乙两支试管内分别注入澄清的石灰水,再向甲试管的石灰水中通入空气,向乙试管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气,结果是(  )
A.两支试管都变浑浊
B.甲试管变浑浊,乙试管不变浑浊
C.两支试管都不变浑浊
D.甲试管浑浊程度较小,乙明显变浑浊
6.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


7.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个部位气压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bC.a8.下列关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氧气含量多
C.呼吸时,肺泡内的氧气能进入血液的原因是气体的扩散原理——肺泡中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浓度
D.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二、非选择题
9.某研究小组为探究负氧离子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在甲、乙两个相同的房间内,通过释放烟雾制造空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环境。
②在甲房间内释放一定量的负氧离子,乙房间不做处理。
③每隔1小时对甲、乙房间内空气污染物中的PM2.5浓度进行检测,获得的数据经处理后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
(2)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由图中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4)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污染物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    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   ,进而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慢性中毒等,另外还能导致畸变。?
研究人员发现森林能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且这种自然负氧离子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
10.图甲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丙表示肺内气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代码1所示的结构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意义是能保证呼吸时      。?
(2)从图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    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            。?
(3)图乙中,代码a、b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肺内气体按照代码d方向运动时,图甲中的3所示结构处于    状态;此时,肺内压会如丙图中的
    段曲线变化;图丙中表示肺内压等于外界大气压的时间点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是,其主原因是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会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2.D 用鼻呼吸的好处是:①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 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 ③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3.A 膈肌从甲到乙时,胸廓变大,肋间肌、膈肌均收缩,是吸气过程,B错误;吸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C错误;呼气结束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D错误。
4.B 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错误;气体c、d分别指的是二氧化碳和氧气,B正确;血管甲是肺动脉,血管乙是肺静脉,与血管乙相比,血管甲中的血液是含有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C错误;血管乙表示肺静脉,血管乙中的血液进入心脏时最先进入左心房,D错误。
5.D 甲、乙两支试管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是澄清石灰水的特性。实验中乙试管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甲试管无明显变化(或浑浊程度较小),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正确。
6.D 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血液中的氧气不可能全部扩散到组织细胞中,因此血液中氧气不能为0,也不能无限增多。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曲线体现气体扩散后,含量先增加,然后达到平衡,故选D。
7.A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8.B 如图所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氧气,B错误。


二、非选择题
9.答案 (1)负氧离子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 (2)对照 负氧离子 (3)负氧离子可以提高空气质量 (4)呼吸 血液 应植树造林、保护树木
解析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负氧离子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2)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对照,该实验的变量是负氧离子。(3)由图中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负氧离子可以提高空气质量。(4)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植树造林、保护树木。
10.答案 (1)气流通畅 (2)一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3)二氧化碳、氧气(不可颠倒) 舒张 CE(CDE) A、C、E
解析 (1)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气流通畅。(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3)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代码d表示呼气时,气体运动方向,因此图甲中3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此时肺内气体的压力应大于外界大气压,如图丙中的CE(CDE)段,图丙中A、C、E点都表示肺内气体与外界大气压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