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浙江省温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浙江省温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09-01-24 12:59: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走 进 美 术
一、教学分析: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四、课前准备: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师: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1、 播放课件,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
2、 教师从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角度去欣赏;
2作品所透露出的主体思想,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思;
3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3、 作品比较,欣赏中国画《粒粒皆辛苦》
4、 学生讨论发言,进行比较:
1这两幅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一样吗?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题材、工具材料、技法等)
2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点有何不同?给你什么感觉?你喜欢哪种分格,为什么?
学生积极参与比较,畅所欲言,教师引导。
5、 播放课件,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6、 1中国画《鸳鸯戏水》 喻继高
工笔花鸟画、逼真、生动、写实
2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
色彩丰富、场面雄伟、纯正的民族艺术感
师(补充):作者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先后就读于苏州美专、国立杭州艺专等校。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46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油画《开国大典》,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他曾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的情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减,特别是大胆地把国家领导人集中在画面的左侧,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画面的右侧集中表现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此外,画家为了适应这一特定题材的需要,借鉴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调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呼应;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使人感到既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
7、 欣赏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
1《鲁迅像》版画 赵延年
木刻是出学版画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黑白木刻更是以刀法、刻法,加上单纯黑白语言来体现现代版画的魅力。
2《江南的春雨》水彩画 陈和鼎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张画和我们学过的哪种画很像?
生:中国水墨画
师:对了,说一说这幅水彩画和水墨画相似之处,水彩画有什么特点?
生:清新、淡雅。它的特点是呈现出一种透明、轻快、湿润的独特韵味。
8、 出示一组不同绘画种类的作品,学生进行分析。
1混合所有绘画,分辨出不同画种,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2鼓励学生举出其它的绘画种类。
9、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绘画作品,了解了它们的特点。但是美术的形式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去寻找,下节课把它们带到课堂中。
(第二课时)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出示一组雕塑作品。
2、 《五月的风》(圆雕) 黄震
学生谈谈对这组雕塑作品的感受,它的材质,它的含义。这种抽象雕塑你喜欢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唐代昭陵六骏之“飒露紫”》(浮雕)
区分圆雕和浮雕的不同形式。
学生讨论、回答。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哪些雕塑作品,谈一谈。
2、播放一则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
师:生活中,在上学路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你们看这则广告,了解到什么内容?
生:麦当劳的标志、产品。
师:请大家说一说平时你们留意到生活中的哪些标志?
生:自由发言,得出标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 .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
如,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
学生看一看,想一想,了解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通过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为目的的设计。)
4、展示学生的一件学习用品,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
师:工业产品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飞机、汽车,小到一枚回行针,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
出示一组工业设计的产品,如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学生观察、讨论,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
5、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
(1)环境设计:1建筑 《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厦》
2室内设计《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设计》
3城市规划设计
4公共艺术设计……
这些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协调:“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创造和谐统一、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是环境设计的中心课题。
(2)摄影:《逝去的胡杨》
谈谈摄影师的创造意图。(唤起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现代媒体设计
6、复习、总结美术包括哪些种类。
师:学习了这课《走进美术》,你们了解到了哪些美术种类?
学生回忆、小结。(绘画、雕塑、工艺设计、摄影等)
展示一组综合所有美术种类的图片,概括出美术的概念。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的艺术形式。
7、布置课后作业:
调查某项艺术设计的情况作简单的评价。参考如:书包、文具用品设计、电脑上搜索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5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徒手画校园
1、 教学分析:
美术学科应该从人的发展出发,教给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还应该有一种延续性、生发性的基本运用。徒手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不仅不受技法的约束,而且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来描述对象,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手段。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表达中,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徒手画的“基本技能”、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从介绍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到绘制的方法,从线条的表现到形体的概括,再从表现空间的透视知识到室外写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单元。
教材中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几张典型的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形式的不同之处,以及认识徒手画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得出徒手画的概念与功能等“基本知识”。教材还通过“用各种线条和花纹表达不同的内容”以及用基本形来概括描绘不同的形状,通过“线”和“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画徒手画的“基本技能”。最后,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就是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了。另外,本课教材以问题为纽带,尽量适应学生主动发问、探索、实践的学习方式。
2、 教学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了解徒手画中表现空间的方式,掌握初步的透视知识,能运用简单的透视表现空间深度。
4.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4、 课时安排:三课时
5、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画纸
(教师)产品安装说明示意图、范作
6、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教师示范作画,导入课题
师:美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随时拿起笔将它描绘下来,不管你是不是绘画大师都可以,不信看老师是怎么作画的
生:(仔细观察)
师:你们觉得老师这幅画怎样,有什么特点?
生:简单、明了……
小结:像这样徒手画出来的较为简便的绘画形式就叫徒手画。
2、展开课题,观察讨论,认识徒手画
(1) 徒手画的用处
师:这种简单、明了的徒手画对于相互交流,表达是非常有效的。大家动脑想一想,生活中什么场合什么职业需要类似的图解帮助人们去沟通和交流?
生:科学家、设计师、建筑师……
(2) 欣赏徒手画(播放多媒体课件)
a.《藏地牛皮书》,大家从这张地图中你能读取什么信息呢?与印刷的地图进行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b.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笔记,其中的插图,同学们讨论一下,语言文字与画图在表达或记录时各具哪些优缺点?
学生从中体会到徒手绘制的插图对文字记录有图解功能。
c.达芬奇的挖壕机设计手稿,这些徒手画的手稿能十分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示设计者的构思。
d记录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图。
(3)概括小结:
师生共同得出徒手画的特点:①易画易懂;
②工具较为简便;
③以简练的线为主要造型元素。
3.深入认识,感受线条。
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本的元素。
(1)感受线的艺术语言的丰富性。
①对各种不同线条的认识与感受,对用不同工具、不同方法画出的线的美感的体会。
②学习线的变化,如长短、粗细、疏密、曲直、刚柔等等。
③线在排列时造成的不同层次的面。
(2)用线表现不同的云:层云、积云、高层雨云。
4.随堂欣赏。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感受不同的线所带给人不同的联想:直线的平和舒缓,曲线的流畅舒展,折线的紧张匆忙……
5.课堂练习,合作学习。
用不同的线条和花纹组成一幅和谐“相处”的图案。作业要求:
(1)线条流畅、有疏有密、变化丰富、画面整洁。
(2)统一规格:15cm×15cm。
(3)尝试用不同的笔画线。
6.作业评价,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1、 组织教学,讲评作业情况
优:仔细、认真,构图大方、线条流畅
良:线条较潦草、构图较小
中:画面潦草
2、 复习旧识,欣赏图片
(1) 出示较为复杂的大幅图片,提问:
什么是徒手画的特点?如何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复杂的形状?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2) 搭积木游戏,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形:
如:房顶像三角形,房间像长方形,柱子像圆柱形……
(3) 揭示主题:
几何图形是构成不同物体图像的骨架,基本形的运用是徒手画描述对象时有效的方法之一。
2.延伸拓展,加深了解。
(1)用小汽车模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用基本形的方法画出小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教师演示)。
(2)建筑、风景也可用几何形来概括。(欣赏图片)
3.课堂练习。
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
(1)认真地模仿教材中的图样,如果学生已经相当自信,就尝试着将这些图样快速地画出来。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几样文具,用基本形加以概括(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
作业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
4.评价。
教师巡视,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要求。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教师)徒手画学校平面示意图
1. 组织教学,讲评作业
2. 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播放校园风貌录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欣赏自己的校园,旁白;“学校是哺育同学们健康成长的地方,是大家学习的场所,活动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用徒手画的形式,描绘美丽的校园。
(2)用徒手画表现空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鸟瞰法,一种是透视法。鸟瞰法像是高空俯视,面示意图,它是一种方位的注解;透视法则能较好地表现空间深度。
(3)分别出示用鸟瞰法和透视法的两张同一地点的建筑图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各自的优点和用处。
3. 深入了解、认识透视。
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1)“近大远小”对透视规律的图解,看教材中图片近处树大,远处树小,透视现象明显。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透视现象?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中《观察透视的模拟图》,解释“焦点”、“视平线”,并用红笔添加透视线,加以对照,由学生主主发现焦点。
(3)让学生在其它绘画作品中指出焦点的位置,对理论加以印证。理解图片中的图解,由学生自己得出视点、视平线等因素对透视图的影响。
(4)出示不同视线拍到的两张教学楼照片并进行比较,以印证先前的结论。
4. 欣赏教材中多幅风景徒手画,指出其工具材料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除了钢笔之外,也可用木炭条、彩色笔等,要求学生落笔大胆、果断、迅速。
5、课堂练习。
(1) 用徒手画的形式来画校园的平面示意图。
(2) 用鸟瞰法画学校的全貌。
(3) 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
建议:选景不要太复杂,注意取舍,主体要突出,不要过多地关注细节,以体现徒手画简要、明确的特点。
5.评价。对本单元学习的总结、回顾。
课后反思:
徒手画校园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徒手画的用处,我采用示范教法,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和一只蹲在井底的青蛙,学生马上猜出来这是成语坐井观天。随后我请几位同学上台来画(给他们题目,依据题目来画,)台下同学来猜。同学们个个踊跃举手都想参加,都想上台来画。最后我请了四位同学来画,虽然画功不怎么样,但是在坐的同学几乎都能猜出来。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就能容易明白徒手画的用处是有利于沟通和交流。总得来说,这个环节还是挺好的,学生积极性也能很快调动起来。不足之处是学生画的线条还不够多变,疏密关系还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希望下节课能做的更好。
在教学徒手画这一课我是以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革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模仿操作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动实践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 究、手脑结合、团结协作和勇于动手创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创设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技术、善于交流,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今后,我将设计方案,对研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让研究性学习尽其所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5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鸟语花香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的“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它分四课共同组成《鸟语花香》这一单元。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本单元第一课通过对《出水芙蓉》、宋代崔白的《寒雀图》、近代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及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等作品的欣赏,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中国画的审美以及荷花的象征意义,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并运用中国画技法画出各种笔墨效果。
第二课选取了郑板桥的《竹石图》及陆抑非的《竹子课徒稿》,通过对郑板桥的作品及竹子诗词的学习,了解诗书画相映成趣的中国画传统及竹子的象征意义。
第三课选取了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关山月的梅花作品,其作品具有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同时教材还选取了不同风格的梅花作品,通过对梅花绘画、梅花诗词的学习,了解花鸟画中梅花绘画的特点与风格。
在第四课鸟的画法中,通过对李苦禅等画家的花鸟画作品欣赏以及对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的学习,了解鹰的象征意义和体验画鸟的情趣,了解人们对花鸟画的绘画要求是“活色活香”,对禽鸟绘画的要求是“活泼可爱”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梅花的画法及花鸟的表现技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荷花、竹子、梅花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和鸟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五、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中国花鸟画作品,评述讨论。
(1)播放课件,了解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学生收集有关中国花鸟画的知识或课前收集各种资料,并加以评述。
(2)出示西方静物油画,并与中国花鸟画进行对比,讨论花鸟画的特点。
小结:油 画:浓厚、明暗和色彩关系丰富
花鸟画:清新淡雅、形式多样,多指画大自然的事物,如花卉、禽鸟、鱼虫、蔬果等。
2.引导欣赏中国花鸟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的人文精神。
(1)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学生分组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
请学生读一下周敦 颐的《爱莲说》,教师分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感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点。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历代文人对荷花的赞美最有代表性的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七句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形、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作风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这和一般封建士大夫消闲遣兴的赏玩是迥然不同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崇高理想与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在污浊的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的志同道合者的敬仰,对趋附权贵、追名逐利的小人的厌恶和鄙弃。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还把自己的这种美学理想大胆地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以鼓舞力量和美感享受!
(2)欣赏宋代崔白的花鸟画作品《寒雀图》。
《寒雀图》描绘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寐的景象。作者崔白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本幅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鸟雀的灵动在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树干在形骨轻秀的麻雀衬托下,显得格外苍寒野逸。此图树干的用笔落墨都很重,且烘、染、勾、皴,浑然不分,造型纯以墨法,笔踪难寻。虽施以画上的赭石都似褪落,但丝毫未损害它的神采,野逸之趣盈溢于绢素之外,有徐熙的用笔特点。
(3)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再欣赏海派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对比、欣赏、感受中国花鸟的诗情画意。
《桃花飞燕》描绘桃花盛开时,群燕嬉闹的景色。水边的桃花与碧叶形成鲜明对照,竞显着旺盛生命力的姿态;画面下部的群燕用简笔画出,布局错落有致,与水面上几条横线构成一种节律感。王震作画风格多样,此幅就与常见风格不同,更显妍丽爽劲,一派世俗生活的情趣。这种情趣无疑与古代文人花鸟画有别,而体现着上海艺术家接近世俗文化的倾向。
历代诗人对桃花的描写较多,其中清代诗人马曰璐的《杭州半山看桃》(半山在杭州城北)与《桃花飞燕》意境相近,诗中写到:“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 此诗前两句从动态角度入手,远处漫山的桃花如同熊熊火焰一般,在欢快地跳跃着,它的光彩压倒了鲜艳的彩霞,映红了半边天空。这神奇的景象仿佛使空中飞舞的燕子也受到了惊吓,慌慌张张地斜掠过酒家。诗人没有就此发挥下去,而是忽然笔锋一转,写起了水中花影。潺潺溪水静静流淌着,也许溪水流得太慢了,不起丝毫涟漪,倒映在水中的花影也静静地躺着。诗人突发奇想:这花影不愿随波而去,肯定是春水恋着桃花,不忍独自离去的缘故吧。短短的几句诗,一动一静,一张一弛,既写出了桃花的艳丽,又写出了花影的雅淡之色。构思极为奇特,令人叹服。
(4)欣赏并评述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3.感受体验中国画,学生在宣纸上尝试各种笔墨效果。
(1)让学生大胆画出各种笔墨效果,也可随机画出有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
(2)评述自己的作品。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中国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 1、组织教学,了解竹子的特点。
(2)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3) 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师:竹子挺拔清秀、枝叶婆娑,虚心有节、风韵独具,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数以万计。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文人士大夫的雅致情趣,文人将自身情感融入竹子,将竹子作为君子的象征。竹子诗词和竹子绘画艺术的繁荣不仅由于竹子独特的自然美特征,更重要的是竹子虚心、有节、不畏霜雪的特性与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相契合,进而使竹子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宋代苏轼在《绿竹筠》中咏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清代郑板桥一生咏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的美德。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教师示范作画,学生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2)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如竹干、竹叶的不同表现形式。
4、尝试画竹,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5、展示评价,学生互评作品。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出示关于梅花的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师: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至今已经发现和培育了三百多个品种。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梅花,并把梅花当做一种精神、一种情感的象征,赋予梅花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梅花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冲破冰雪为人们带来早春的气息,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
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 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如“严寒独自开”、“惟有暗香来”……
(2) 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写道:“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3) 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俏》把梅花画得如此热烈,显示画家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画家在创作此画时必定满怀激情。
(4) 欣赏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诗句。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示范画梅花。
教师示范梅花画法步骤,让学生了解梅花不同形态的表现方法以及枝干的表现方法。
4.尝试体验,学生尝试画梅花。
5.评价与展示。让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同学之间互评。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与西洋画描绘同类鸟的作品各一幅
教学过程
1.介绍收集的资料。
(1)《寒雀图》 宋 崔白
《寒雀图》描绘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寐的景象。作者崔白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本幅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鸟雀的灵动在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树干在形骨轻秀的麻雀衬托下,显得格外苍寒野逸。此图树干的用笔落墨都很重,且烘、染、勾、皴,浑然不分,造型纯以墨法,笔踪难寻。
(2)《桃花飞燕》 王震
《桃花飞燕》描绘桃花盛开时,群燕嬉闹的景色。水边的桃花与碧叶形成鲜明对照,竞显着旺盛生命力的姿态;画面下部的群燕用简笔画出,布局错落有致,与水面上几条横线构成一种节律感。
2.学生进行对比讨论:画家的视角有何不同?表现方法有何不同?说说自己平时常见的麻雀,谈谈认识。
3.引导欣赏。
欣赏画家李苦禅的《老鹰》,了解鹰的象征意义。
鹰的特点是嘴利,有精神,爪有力,是力量的象征。它可用于象征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勇感军队的威武雄壮。鹰飞翔在高空,视野开阔,又象征着目标远大。
4.分析麻雀的画法。
(1)请学生说说麻雀的主要特点。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有黑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2)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分析麻雀形态特点。
提示讲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一个蛋形组成。麻雀的形体结构可分为: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5.尝试体验感受。
(1)请学生思考怎样画鸟,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来画画看,并让其他学生点评。
(2)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
6.师生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相互点评,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课后反思:
这个单元的课时最多,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中国花鸟画的欣赏和练习。全面展开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和了解,来提高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
从第一堂欣赏课到后练习课,学生的兴趣都十分高涨。特别是了解到古代文人墨客在作画时常以“四君子”自喻自己借物抒情的内涵,学习到花鸟画的内在情感和品德。再到练习,如画竹子、梅花就更有感情和意境了。
这堂课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中国画笔墨作画的技法特点,更多的了解了中国画的文化传统,认识了如郑板桥、崔白、王冕、齐白石等画家,还背诵了许多题画诗,《墨竹》王冕、《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绿竹筠》苏轼等的诗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美术欣赏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5 页 (共 5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板报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本课从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口,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材第14 页介绍《钱江晚报》,通过观察它的作用、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可以了解平面设计,认识设计中体现的形式和规律。第15-16页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字体、书写方法、各种不同的变形美术字体。第16-17页介绍了刊头设计的范例、六种标题编排的方法。第17-18页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第19页介绍了编排设计在板报中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四种编排的样式给学生作业时参考。
(2)本单元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美术字以及刊头设计和标题编排,为第二、三课时的练习铺垫;第二课时,完成版面编排,以及铅笔底稿;第三课时,完成色彩稿。
注重直观性教学,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字体变化及版面设计。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抓住关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一种版面编排的形式,确立主题,收集相关素材,设计一幅板报。
难点:设计出来的板报有创意、有美感、有思想。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课前准备:
(学生) 颜料、铅笔、尺
(教师) 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师生讨论:大家所熟悉的报纸的内容、排版、栏目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点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张大家所熟悉的报纸,那么有谁知道报纸具备哪些内容,怎样才算一份好报纸?它应有哪些条件?
生:内容、排版、文字、图形、色彩等,美观和谐……
(2)要完成一幅美观的板报,就应对文字、图形等要素进行设计、编排,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体、刊头和标题的设计、编排等知识即——板报设计。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 出示课件,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师:接下来,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优秀的板报作品。我们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色彩、位置安排等内容去分析。
生:仔细观察、讨论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 设计提问:
师:从以上欣赏的板报作品中,美术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怎样进行板报美术字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进行述说,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讲评。
(3)字体的设计。
①字体的选用和设计是版面构成的基础,常用的中文字体主要有宋体、楷体、黑体、隶书体四种。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
②教师示范书写美术字的步骤。
校 园
③随着电脑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设计的字体(出示各种字体的图片、应用实例)
美 美 美 美 美 美
(4)刊头设计与标题编排。
①刊头与标题在板报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位置、字体、大小、形状、方向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
②刊头和标题的内容要和板报的主题思想一致,可以采用纯文字或文字与装饰纹样相结合构成的形式。
③出示多种图片,开拓学生视野。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刊头,要求具有个性、活泼、色彩明快、简洁。
(2)提供创作的建议:注重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独立思考,结合板报刊头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欣赏评述,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大胆、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造型与色彩的表现是否和谐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资料(如各种报纸、黑板报刊头图库),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1) 出示课件,讨论思考
师:展现在大家面前是一些优秀板报设计作业,同学们观察和讨论它们为什么好?表现在哪里?它的位置安排如何?色彩处理怎么样?还有哪些你认为成功的地方?
生:
讨论、思考、发言
教师小结:主题突出、色彩和谐、编排得当、疏密变化
(2)借鉴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布置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板报设计,使你的作品有与众不同的创意?作品的编排怎样才能疏密得当,受到大家的喜爱?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要求能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采用剪、贴、画的办法进行制作。
(1)版面编排的方法。
①以图为主的版面编排:图片是板报中常用的编排元素。在编排时要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图片,同时要有形状、大小、位置、疏密的变化。
②图文并茂的版面编排:图文穿插是最常用的编排方式。可以在大片的文字中插入作为题图的单张图片,也可以用配合文章内容的多张图片来穿插。
注意:编排多张图片时,要注意主次、大小、疏密关系。
(2)板报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根据主题,收集有关文字、图片。
②根据内容,设计一种版面样式。
③选择字体、字号等,进行整体编排。
3.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料完成版面的编排及刊头标题的设计,完成铅笔稿。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板报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可找一找图片资料,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思考自己的板报设计铅笔稿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在下次作业时可以改进。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学生优秀作业以及上节课学生完成的铅笔稿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 启发思维。
(1)讲评学生完成的铅笔稿,师生共同探讨可以改进的方面。
(2)借鉴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思考:怎样进行板报的色彩设计,使作品色彩的表现和谐统一?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板报内容,进行色彩的设计。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又不失个性。
(2)教师讲解色彩配置的方法。
①运用对比色协调或类似色、同类色配置法。
②色彩和图形一样由所放置内容的性质决定,必须研究其个性特点,才能使作品形式新颖,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要求色调明快、和谐。
③内容决定色彩的依据,即:你所设计的板报以哪一部分人群为主要阅读对象。如以儿童为主的,色彩应以鲜艳的对比色调为主,以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并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给成人阅读的,则以大方、明快的色彩为主。
④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调和色配置法是一种色相性质相近的色彩配置法,分同种色和同类色两种配置方法,如绿和粉绿的配置。对比色配置法是指性质不同的色彩配置法,如红与绿、青蓝与黄橙色等的配置。运用对比色配置,效果强烈、醒目、鲜艳。注意:本节课的作业阅读对象以学生为主。
(3)利用课件,尝试进行色彩搭配练习,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3.布置作业 展示自我。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利用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完成色彩的搭配。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色彩搭配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色彩搭配明亮和谐,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选一个主题,找一找图片资料,进行板报设计,希望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改进提高。
6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教学反思:
本节《板报设计》共分三个课时完成,是一堂较全面的综合美术课。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学习板报的编排设计和色彩设计,还需要绘画、书写、收集资料,完成一张高质量的板报设计手抄报,对学生也是一次锻炼和考核。
首先学习刊头设计,也就是板报的主题。通过学习字体设计如宋体字、黑体字、楷体字后,学生对字体的常规写法有了新的认识,并能加以艺术添加;再是学习板报编排、版面设计。这一块是难点,要解决整张版面的“分割”和“构成”,做到文字和图片主次、大小、疏密合理安排,达到编排整洁美观。最后学习如何配置色彩,使整张版面和谐美观,增强观赏性。
当学生有兴趣时,当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他们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都会表现出生命活力。在对待这次作业中每一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图案、文字,并精心绘制完成,如七(1)班的陈洛洛、陈祥昆等同学、七(5)班林子、李凌子、陈杨乐等同学,七(6)班金晶等同学都做的很好。最后并进行“我心目中最喜欢的一张板报作业”评比,大家对优秀作业进行评价,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评述能力、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的机会,积极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从作品中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良好效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6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齐白石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的作品,使学生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教材第32-33页有齐白石的两幅作品以及生平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画家的人格及艺术的魅力。第34页介绍齐白石的代表作《虾》、《蛙声十里出山泉》,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加强体验,加深理解大师艺术的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第35页安排了齐白石的其他作品,包括篆刻作品,以及与徐悲鸿相交的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与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作品的欣赏或与第一单元《走进美术》进行比较、拓展,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齐白石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案一中,强调了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采用造型表现的方法,让学生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直观比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方案二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新课内容的链接。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在于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材料上,遵循欣赏课的学习程序,结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齐白石作品内涵的理解,以达到欣赏课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学生) 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 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
(2)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印象。
师生讨论: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齐白石的作品巧妙在哪里?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师生讨论上述问题。
(2)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忠于现实,绘画重抒情达意。
(3)讲解齐白石的生平:出生穷苦,自学成才。
(4)出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以及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
(5)师生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加强对齐白石作品的理解,深刻理解大师人格与艺术的魅力。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请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画绘画知识,想一想、说一说如何进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2)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造型语言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5.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2 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迎接新的一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迎接新年为契机,通过展示中国南北方过年时的图片,将学生带入过新年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此学习情境中引出学生自己来布置教室,迎接新年的到来。首先让学生自由地阐述国内外及世界各地的迎新年场景,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并向学生征集过新年的教室布置方案。然后选出具体方案,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交给各个小组做准备(教材设计了两种方案,教师可根据本地特点自由选择),小组完成各种作品后布置教室,布置时有相应的审美原则进行指导。最后进行庆祝活动,再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关注美术学习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把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升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时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事先规划一个美术活动的能力,学习简单的分工协作。
2.通过制作迎接新年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3.了解中西方过新年的各种传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4.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运用多种材料与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新年装饰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事前的规划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在创作中提高对生活物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习惯。
5.使学生在布置迎新年的活动中,掌握场景的色彩搭配及其他审美原则,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发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任务型教学中各个小组的任务可以明确,应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难点:学习事前规划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全面性,加强个别辅导,学生布置教室的审美原则要传达给学生。)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五、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收集过新年的资料,准备几个本地流行的过新年的游戏或了解相关的习俗
(教师)能展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过新年的录像、图片文字资料、音乐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图片。
(1)欣赏舞龙舞狮、孩子放鞭炮等图片,播放新春音乐。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听到这熟悉的音乐,你们想起了什么?
生:过年了!
师:对了,又快到辞旧迎新的时刻了,新的一年2006年即将到来了!让我们怀着激动又期盼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吧!
(2)揭示课题——迎接新的一年
2、了解过年的由来及过年的习俗。
(1) 过年的由来
师:我们传统的佳节中,过年是最大的节日,你们知道它的故事吗?
生:讲解有关了解的“年兽”的传说。
(2)过年的习俗,配以《喜洋洋》的音乐背景
师:过年是孩子们最最期盼和开心的事,请你们回忆过年前后我们都有哪些习俗?
生:打扫房子、买新衣服、吃年夜饭、吃汤圆、分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拜年……
(3)欣赏不同民族、各地区迎新年的情景,感受过年的气氛。
3、方案征集,小组讨论
师:为了迎接新的一年,我们这节课就来策划一次活动,让同学们都参与到迎新的活动中。
(1) 全班分组讨论活动方案。
教师提示活动的基本要素:活动的资金与预算、活动的目的、活动中要用的道具、活动需要的材料等。
每组选出俩个组长,一个执笔,一个统筹,参考书本29页,进行策划。
(2)请组长介绍本组的活动策划方案,评判出优秀的方案,确定本班的迎新年场景设计的具体方案。
4.任务布置。
选取最优方案后,班长给各组组长分派不同的准备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责任,学习合作技能,并给予课内外的指导。
5.课内小结。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迎新年的热闹场面,了解各民族、各国过新年的风俗。还策划了一次迎新年的美术活动,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接下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准备还下节课的工具及材料,(并说明材料的选择可以多样性,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新年用的装饰物材料、可参考的图片、剪刀、糨糊、美工刀等
(教师)能体现新年的各种装饰物(挂件、彩带等)、过新年的录像、《喜洋洋》音乐带等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与巩固。
回忆上节课的新年印象,展示过新年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感受了新年的节日气氛,让我们自己来布置一个迎新年会场。上节课中,同学们已经设计好活动的方案,那么我们收集的材料中,最能体现喜庆场景的装饰物有哪些?
2.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了世界各地过新年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来布置一个迎接新年的会场。那么,大家收集的最能体现喜庆场景的装饰物有哪些?
3.欣赏与评述。
(1) 学生介绍本组收集的装饰物图片,并说明它最具代表性的原因。如窗花、拉花、小饰物、猜灯谜……
(2) 教师适当补充,将课前准备的物品作展示,并进行相关的制作介绍。
窗花:红、黄、橙色腊光纸、剪刀
拉花:各色皱纸、条形、环环相拉等自己设计
小饰物:提示参考图片资料
头 饰:动物、人物等头饰
4.设计与应用。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装饰物的设计要美观、新颖,具有创新性,要充分运用材料的特征体现出喜庆的场景。
(2)学生分工合作,组长统筹分配任务。
(3)将做好的作品加以展示,并交由学生自己评定等级。
5、教师课内小结。
师:这节课时间很紧张,但每小组同学都十分认真合作,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组都进行得很顺利。有的小组稍慢的课后需抓紧时间,像剪窗花小组的同学,剪的即漂亮又快,值得大家学习。
下节课,我们还要制作一些活动的道具,大家要尽快做好准备。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办好一次出色的迎新活动。
7.课后拓展。
准备用以上制作的装饰物做游戏。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做好的迎新年的装饰物
(教师)摄象机、照相机
教学过程
1.运用情境,激发兴趣。
(1) 让学生再次欣赏上节课自己制作的优秀作品,并适当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窗花的制作:细心、精美、喜气、美观
小饰物的制作:可爱、有创意、多样
头饰的制作:丰富、漂亮……
(2) 请学生说一说如何布置过新年的场景。
每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负责制作的装饰物进行构思。
2.装扮教室、探索实践。
(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迎新年场景布置,根据各组学生制作的装饰物进行规划设计,要求遵循色彩的基本原理,切忌杂乱无章,布景时要拆卸方便,并提醒各组注意安全。
窗花:统一粘贴在教室两边的窗户上;
拉花:以教室上方中心向四个角对拉;
小饰物:悬挂在教室顶上;
灯谜卡:悬挂在教室顶上;
头饰:每人一个……
(2)在布置时由班长与美术课代表统一安排,以任务形式再次分配给组长,并提出评比的原则:美观、和谐,能营造出新年的氛围,并以最终的局部场景效果作为第三阶段评分的依据。
(3)各组选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装饰挂件及其设计思路,说明本组的作业特点,评选最佳装饰效果场景。
3.升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制作的各种装饰物(如面具、彩带等)进行游戏表演,现场可以由会拍摄像的同学记录下来,课后制作成光盘送给每个学生。
4.课堂小结。
(1)教师致辞:过新年还有很多种庆祝方式,希望大家在课外积极探索,努力求知,把以后的庆祝会办得更好。同时希望同学们把祝福带给父母、长辈,祝大家新年快乐!
(2)放彩色礼花,渲染气氛(屏幕上不停展示人们过新年的场景,并伴以过新年的音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