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最苦与最乐
(测试时间:15 分钟)
一、选择题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推卸(xiè) 大抵(dǐ) 任重道远(chóng)
B.契.约(qiè) 逃躲.(duǒ) 如释重负(shì)
C.坟墓(fén) 揽责任(lǎn) 悲天悯人(mǐn)
D.圣佛(fú) 达观(guān) 别出心裁(cái)
2. 下面各组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启迪 趣味 轻松愉快 自投苦海
B.恩惠 陪礼 海扩天空 忧国忧民
C.既然 解除 心安理得 圣贤豪杰
D.循环 监督 仁人志士 死而后已
3.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B.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立志仁慈的斗士)
C.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D.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表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从走上讲台之日起,她就决心为教育下一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他用辛辣的语言,戳穿了那一副副悲天悯人的虚伪面孔。
C.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D.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工作,我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5.下列对语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以及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这句话运用排比修辞,从不同方面讲述了责任与快乐的关系。)
B.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句话运用反问修辞,提出问题,也引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C.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这句话运用夸张和比喻两种修辞,形象地描述了没尽到责任时的痛苦,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D.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这句话运用反问修辞,提出问题,也引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五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C.课文第五段“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二、填空题
7.判定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
8.填空。
(1)《最苦与最乐》选自《 》,作者 , 领袖之一, 家、学者。
(2)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古诗文名句中的任意两句。
①
②
三、简答题
9.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答:
10.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答:
11.读完全文后,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
答:
四、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 12—17 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 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 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 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以什么方式提出观点的?
答:
13.选文第②段中说的“该做的事没有做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4.选文第④段多处引用古语、俗语和古人的名言,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15.作者在选文第④段中得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的结论,请以此作为观点,另选一个 100 字左右的论据简要论证它。
答:
16.请从文章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一致的一句话。
答:
17.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1)“卸却”责任指 。
(2)“解除”责任指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A.重 zhòng。B.契 qì。D.佛 fó。2.答案:B 陪→赔,扩→阔。
3.答案:B “仁人志士”在句中的意思是“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4.答案:C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不能用来形容衣服精致得体。
5.答案:C A 项不是排比的修辞手法,B、D 两项所用修辞手法都是设问。
6.答案:B 联系文章内容看,第五段中孟子和曾子的话充当的都是论据。
7.答案:(1)反问 (2)引用 (3)排比
解析:理解语句内容,结合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恰当判定。
8.答案:(1)<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梁启超 戊戌变法运动 思想
(2)(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解析: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根据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积累,按题中的提示恰当填写即可。
9.答案:作者把“未尽的责任”当作“人生最大的苦痛”,它像千斤重担压在 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表现了作者对他人、对国家的责任感。
解析:读这两句话,应从中提取由“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是苦痛”这一观点,从作者富有责任感这一点入手来理解句子含意。
10.答案: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 “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全文思想内容的感知能力。解答时必须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来分析。
11.答案:(示例)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人痛苦。
解析:此题考查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答案是开放性的,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思考:你的责任是什么?你将怎样尽自己的责任?选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从设题来看,既考查了议论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考查了拓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 文本内容,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12.答案: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设问方式。
解析:(1)本选文存在两个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我们可以采用累加法或者综合法概括。累加法概括,就是把各个分论点叠加起来,只留下一个公共部分。综合法概括,就是把各个分论点累加到一起后,看它们整体上说的是什么,再把这个整体和公共部分联系起来表达。(2)论点提出方式有:①开门见山;②缘事人笔;③诠释题旨;④背景铺垫;⑤因事设问;等等。
13.答案: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解析:第③段开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来证明第②段的观点。
14.答案:(示例)引用古语“如释重负”(或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或孔子的话“无入而不自得”),充当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解析:先明确其论据类型,再联系论点具体分析其作用。
15.答案:(示例 1)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你想享受“人上人”的快乐,就得“吃”比别人更多的“苦”;
当你历经磨难,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时,快乐之花自然会在你心中盛开。
(示例 2)“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真正的快乐常是从你吃到的苦头中转化而来的,雷锋助人为乐的事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当雷锋冒着大雨将一位妇女和一个小女孩护送到家,温暖在她们心中荡漾开来时,忍受风雨之苦的雷锋心中何尝不收获着快乐与幸福呢?
解析:补写名言警句等道理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其准确性。
16.答案: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弄清“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意思,即快乐不快乐, 全在于自己把握。对照最后一段可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 的责任,就得小快乐”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17.答案:(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解析:对词语特定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语境进行分析,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卸却”责任,根据语境可知,是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 责任,根据语境可知,是尽了责任,再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