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 知识的增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分析、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对于拓展分数的意义这个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问题。所以能否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另一层含义,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索过程。
2、通过讨论比较,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法:引导操作,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讨论,操作比较,理解运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二、动手操作,拓展分数的意义。
1.在情境中初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1)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
①思路: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就是把总数1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是1÷3=1/3
②提问:每个人得不到完整的1个蛋糕怎么表示结果?(用分数来表示结果)
把1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一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
所以1÷3=(个)(板书)
小结:分数不但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2.动手操作,扩展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就是把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用除法计算,列式3÷4=
(2)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探究3÷4的计算结果。
要求:4人为小组,用手中的3个圆片代表3块月饼,动手分一分。看看每人到底得到多少块月饼。
(3)汇报交流。
①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后,每人分得3个块,3个块就是块。
小结:一块月饼的=块。
②可以把3个圆摞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这个整体的。再把每人分得的月饼拼在一起,得到每人块。
小结:把三块月饼当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一份,也就是3块月饼的,其实就是1块月饼的,都是块。
③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剪开,剪成4个块,再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剪开,然后把块和块拼在一起,得出每人分到块。
三、讨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四、独立练习,再次感受分数的意义。出示课件。
小结: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数。
块可以理解成: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把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板书
被除数÷除数= (除数不为0) 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b≠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中注意加强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利用学生的感官认识,使学生认识由浅入深,分层进行,有序地探究,在动手操作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感受、尝试探究,归纳探究方法,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建立分数与除法关系这一环节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方法,由学生的回忆到结合自己的感受,用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注意结合知识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认识,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纳入到一个认知结构中,并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区别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1、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 (除数不能为0)
被除数
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