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案 ◇
金 色 乐 章
一、教学目标
(一)聆听《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如歌的行板》感受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绪并积极了解与此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能够积极地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进一步增进对世界其它民族的音乐的兴趣。
(三)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音乐的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四)结合《如歌的行板》,能够用忧伤、深情、柔婉的情绪演唱《夜曲》。
二、教学理念与思路
本单元以欣赏弦乐曲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理解音乐、想象音乐,允许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第一课时从欣赏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入手,理解作品内涵并引出与此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如民族乐器种类、换头合尾等音乐知识。第二课时把《如歌的行板》和《夜曲》放在同一课时进行,因为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同一音乐不同手法形式表现的感受体验,深入理解作品。第三课时通过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以及实践创造,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材分析
(一)、二泉映月
1、华彦钧(1893-1950)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又名阿炳,诞生于江苏无锡城中道教雷尊殿—和山房,父亲华清河擅长演奏各种民族乐器。阿炳八岁出家学道,在父亲的指点下刻苦学习职业道士必须掌握的几件乐器,没几年便具备了相当的演奏水平。二十一岁患眼疾逐渐恶化,三十岁离开道门,以卖唱和演奏乐器为生。三十五岁眼睛全瞎,从此流浪街头,被称为“瞎子阿炳”,华彦钧这一名字反被人们淡忘了。阿炳一生遭遇坎坷,但爱憎分明,他用自己的歌喉和手中的乐器对社会上的邪恶势力卑劣行为进行了抨击。阿炳演奏的音乐深为当地观众喜爱,这与他广泛学习分不开,他的艺术根底扎实,又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独成一派。他演奏的乐曲据说有700多首,目前流传于世的六首音乐是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杨荫浏、曹安和黎松寿等去江苏无锡找阿炳抢录记的。原打算来年再录,不料数月之后,阿炳病故。但他的音乐传到了全世界,感动了无数的听众。
他的代表作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等。
2、《二泉映月》被誉为《魔术号角狂想曲》,有它独特的魅力。阿炳生前为无锡的出家道士。无锡惠山之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并为其冷泉之境所迷。后他又双目失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故常拉此曲以泻心中悲愤不平之情。乐曲旋律如泣如诉,时而慷慨悲歌,于凄惋中见风骨,使听者无不心灵为之震撼而嗟叹不已。《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本无标题,它的曲名乃是几个人即兴而定,与乐曲本身内容无密切联系。因此在理解音乐时,不能囿于标题含义,而应从音乐的表现着手。
3、该曲中一开始出来的是全曲的引子 蕴涵了全曲一种悲凉寂静的意境。全曲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紧接主题后的是
该乐句平稳而又宁静,却紧紧扣住了人们的心弦,让人觉得悲凉忧伤。
这一句可能是听者印象较深的一句。虽然打破了前面的沉思,仍然是昂扬中带有忧郁,使人感到无限地感慨。
主题三音区高了,节奏更加紧凑,装饰音也加多了,情绪较为激动。上面三个乐句音乐情绪由平静到昂扬到激动,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人生态度。乐曲的音乐基本是围绕主题,采用了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展开,把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4、中国民族乐器按乐器演奏方法和发音特点可分为4类:
吹奏类:笛子、箫、笙、唢呐 弹拨类:古琴、筝、扬琴、琵琶
拉弦类:二胡、高胡、京胡、板胡 打击类:鼓、钹、大锣、钟、磬
(二)如歌的行板
1、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浪漫乐派代表之一,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由于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使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抒情性强而又时常带有一种忧伤的风格,很容易为广大听众所喜欢,被誉为旋律大师。他写过三部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三首弦乐四重奏:D大调 1871年,F大调 1874年,降E大调 1876年。
2、《天鹅湖》SWAN LAKE是取材于民间传说,主要讲的是公主奥捷托被恶魔变成白天鹅,只有在夜晚才能恢复美丽的容貌,王子齐格费尔德游猎天鹅湖,对她一见钟情。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自己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捷托在舞会上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被骗,最终还是识破恶魔阴谋并杀死他。白天鹅奥捷托恢复了公主原形,与王子终成眷属。
3、《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该曲素材直接来源于一首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音乐一开始的主题旋律给人一种沉思、忧郁的感觉,情绪显得却有些压抑。
音乐随后的主题
这一主题与前者相似,加入了三连音,使整个节奏加快,音乐更加地流动,但这种忧郁的情调仍然很浓郁,象是在祈求什么。列夫托尔斯泰评价说:“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4、室内乐严格地说指适合于在室内表演的音乐,与适合在教室内或剧院内表演的音乐相对而言。现一般指为人数不多的演奏者演奏的器乐曲,每个声部都只有一个演奏者。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的一种形式,就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形式和乐曲。
5、《夜曲》的旋律源自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课本中的夜曲表现的是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
(三)G大调弦乐小夜曲
1、小夜曲
A、一种献爱的情歌,例如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请你到窗前来》。小夜曲历来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
B、室内乐队或管弦乐队演奏用的组曲,风格近似遣兴曲或嬉游曲,18世纪中专为晚间娱乐而作。
2、《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作品。课文中的是该曲的第一乐章。该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第一主题:
这部分音由弦乐奏出,通过拨弦弹奏使整个旋律呈现活泼的气氛,给人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后面的一段旋律则显得柔婉轻盈,旋律线拉长了,给人一种庄严典雅的舞蹈感觉。
副部主题的两段旋律都比较活、欢快,与主部主题旋律形式成鲜明对比。乐曲展开部采用主部主题的内容并结合了副部的部分内容加以变化发展。再现部基本上是完全再现,音乐最后在G大调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播放二胡音乐《赛马》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风格情绪以及二胡效果。2、对比引出二泉映月以及华彦钧料和主要作品。华彦钧的一些特征屏幕显示他的图像。提问:他是谁?2、详细介绍华彦钧的资料及它的主要作品 1、说出这个人物并交流自己所了解关于阿炳的知识。2、观看屏幕中显示的华彦钧的资料及主要作品,如《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琵琶曲《龙船》 二胡曲《赛马》生动活泼的音乐效果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背景为更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音图结合(可插入一些图片)2、《二泉映月》的相关背景(曲名来源,创作背景)3、曲名与乐曲本身内容的关系,请学生举例说明,老师做补充。4、图片展示几种我国的民族乐器(由二胡音色引出)(学生辨认) 1、聆听交流自己的感受,听音乐,联想意境。2、曲名与内容一定相关吗?举例说明3、学生合作讨论以最快的速度辨认屏幕上展示的几件民族乐器。 1、学生的音乐知识,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说出音乐意境,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以及提高积极性。2、了解我国的一些民族乐器,增加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深入作品 1、播放音乐(片段)请学生唱出印象最深的旋律,老师弹奏该旋律,同时分析这几个主题乐句并说明情绪。2、换头合尾形式的简介。 1、聆听并哼唱印象最深的旋律。2、小组讨论分析主题3个乐句的情绪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能记住其中几句典型的音乐旋律,并了解与此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延伸与创作 2、选择一种民族乐器或西洋乐器(假设自己是主人)为此曲改编(大胆创新,选择乐器)老师可以帮其弹奏。 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为该曲配上诗词并展示2、选择乐器,改编此曲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效果,并在电子琴中弹奏,学生也可以进行录音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创作为音乐填词并大胆创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音色改编此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战士他们的个性。
小结下课 播放阿炳其他的二胡曲(如《听松》) 学生走出教室 使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提问:有关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知识,播放其中一个音乐片段。2、教师讲述《天鹅湖》的故事,引出作者柴科夫斯基和他的部分音乐作品。 1、学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并聆听音乐想象意境。2、学生听故事,然后交流所知道的柴可夫斯基的知识。 有曲作者的一个代表作及该曲故事引出既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又能刺激他们的兴趣并能了解一些音乐名作
如歌的行板 1、屏幕播放弦乐四重奏的演奏现场。同时播放音乐《如歌的行板》,要求学生重点聆听其中的主题。2、课件展示作品各段段意,老师再次弹奏音乐主题旋律,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还要分析作品的一些细节3、作品背景介绍 1、学生一边听音乐以便观看大屏幕展示的情景,感受体验其中的音乐情绪。并在听完音乐后尝试着唱出音乐主题旋律。2、听老师弹奏,加深对主题旋律的记忆。3、学生自己对该作品的感受并分析主题旋律。 1、让学生通过视觉效果对弦乐四重奏有一个初步了解。2、能对作品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体验音乐的风格情绪和主题旋律,通过分析更深地理解作品内涵。
室内乐和弦乐二重奏 1、由如歌的行板引出室内音乐和弦四重奏(可结合前面的图片)2、室内乐的定义及形式3、简介弦乐四重奏 1、理解室内乐的定义及形式,并观看演奏时的图片。2、用歌唱代替器乐演奏的四重奏(可直接运用如歌的行板中的旋律),如:5 6 | 1 — |5 6 | 5 — |2 4 | 3 — |2 7 | 1 — | 了解与此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并通过学习形式的转化让学生更直接地实际地接受音乐知识。
夜曲 1、由《如歌的行板》与《夜曲》的联系引出《夜曲》,老师进行示范唱(或听录音)2、提问此曲所表达的是怎样的一个主题。3、学唱《夜曲》4、小组讨论,设计力度情绪演唱此曲并展示结果。5、要求说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效果。 1、学唱并背唱此曲2、用忧伤柔婉深情的声音演唱。3、学习讨论,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谈感受。 1、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2、能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演唱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又能提高积极性。
尾声 布置作业 并准备下节课用的材料:一个塑料杯,小桶和橡皮筋。 为下节课作准备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践与创作(一) 形式并作简介。1、简介鱼咬尾、换头合尾、同头变尾三种音乐形式(老师指导,学生活动)A、语言接龙:我是中学生,学生……B、节奏接龙:C、旋律接龙:2、老师可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 1、学生小组讨论,各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2、对照老师的创作成果,修改自己的作品。 1、让学生能够记住莫扎特在歌剧上的成就。2、哼唱、记忆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记忆及音乐素质(音准节奏等)3、了解相关音乐文化知识。
《G大调弦乐小夜曲》 1、图片展示欧洲歌剧院,由歌剧院引出莫扎特和他的作品。2、播放《G大调弦乐小夜曲》,请学生去记主题旋律3、对比《如歌的行板》与该曲的情绪风格。4、简要分析该曲5、引出小夜曲的题材 1、观看画面并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莫扎特的知识。2、哼唱出旋律主题。3、小组讨论说出两首曲子不同的风格情绪。4、通过分析加深理解5、了解小夜曲是怎样的一种体裁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积极性。以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无限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音乐素养。
实践与创作(二) 1、制作弹拨乐器,老师指导学生2、要求学生配伴奏3、用象声词演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加入伴奏。 1、学生自由创作2、师生共同合作歌曲配伴奏 师生共同合作,拉近师生距离。自制乐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尾声 播放《G大调小夜曲》 学生离开教室 再次记住主题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