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幻灯片10张)+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幻灯片10张)+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3 20:04:15

文档简介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①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miǎn)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老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②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
见”了!
③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④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⑤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⑥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盛赞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⑦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⑧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选自《丰子恺集》,东方出版社
2008年8月版,有删改)
1.从第③~⑤段来看,夏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真诚率直,有话直说。②无微不至,关爱学生。③有革新精神,教书敢于打破旧习。
2.第⑥段加点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答案: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通过描写夏先生的“皱眉”“叹气”来表现他常为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忧愁。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第②段写作者与夏先生最后一别的情景。临别时夏先生愤然说“不晓得能不能再见!”,流露出对日本侵华的愤恨和局势动荡、世事难测的忧虑。
B.“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通过描写“我”写完悼文后忍不住热泪长流的情景,表现“我”对夏先生的怀念、感激与哀悼之情。
C.从第⑧段来看,作者是在夏先生的指导之下走上写作之路的,所以他很担心自己的这篇悼文不能让九泉之下的夏先生满意,侧面表现了夏先生的严厉。
D.夏先生的忧愁,来源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对别人的关爱,对民生疾苦的深切感受,也来源于他对自己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的遗憾自责。
课件10张PPT。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揣摩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3.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
传》等。鲁迅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36年,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回忆录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
价值。1.读准字音kéɡēnɡjiǎodiéɡējiàoxiàomǒmāmòshuàilǜ2.写清字形yōu( )然  kǔn( )书  洗dí( )
轻jié( ) xīn( )金 kāi( )桌子悠捆涤捷薪揩喘揣裳赏棠魂端瑰魄3.理解词义(1) :安稳。
(2) :轻快敏捷。
(3)深恶痛绝: .
(4)不以为然: .安顿轻捷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1.作者善于通过描写生活场景来刻画人物,请你说一说本文中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性格开朗幽默,敏捷果断,关心他人,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对待朋友真诚热情,工作废寝忘食,珍惜时间,关爱孩子。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更真实。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4)更有表现力,即以小见大。文中许先生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点击进入 训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