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 汉代瓦当 教学设计
本课是基于人教版美术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在徐州地方美术资源中开发出的一节课,是以汉代文化为背景,通过欣赏、分析瓦当这一艺术形式,了解、感受汉代的艺术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了解汉代瓦当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学习将艺术品放在其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理解的鉴赏方法,并尝试用胶皮版画的形式设计制作瓦当当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交流、讨论的方式,结合汉代时代特征去理解汉代瓦当所呈现的艺术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在特点的语境中去欣赏、理解艺术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汉代瓦当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制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瓦当当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频、创设情境
作为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人,你知道汉代三绝吗?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要将学生快速带入汉代艺术的情境之中,“徐州,汉文化的发源地”,则点明地域情境。但是,这样的情境范围还是太大,学生无法聚焦知识储备,让学生说说本地汉代三绝,学生可以脱口而出,问题简单,学生轻松,而且立刻让学生的知识储备聚焦到汉代艺术作品,让之前学习到的关于汉代艺术特征的知识浮现到记忆表层,为后面欣赏、分析瓦当艺术特征做好了准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个宝贝(拿出汉代瓦当),这是什么?他出现在哪里?它是做什么用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一个小的问题链,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猜测、分析,然后做出推断。这个问题链,使得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自主学习探究的状态,通过观察、分析、推断出结论。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提供的瓦当模型,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分,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了瓦当的结构特点,而稍加提醒,“汉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则让学生轻易推断出它的功能。对学生来说,这个小问题链的解决,比较轻松的认识了瓦当这一事物,稍稍需要思考做出了其功能的推断,且解决的过程直观有趣。对于教学来说,引出了课题,又完成了对瓦当这一事物的表层介绍,且过程直观,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二、新授
(一)瓦当的结构与作用、发展史
1,通过请学生亲自动手拆分汉代屋顶建筑模型,结合PPT展示,老师介绍瓦当的结构,并请学生分析瓦当的作用。
介绍瓦当的发展史。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汉代会成为瓦当发展的鼎盛时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汉代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二)瓦当的艺术特征
1,圆形形制。
2,当面图样的题材分类。
汉代瓦当当面的纹样在题材上包罗天上人间、珍禽异兽、文字图画等,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图案瓦当、文字瓦当、图画瓦当。(结合PPT展示瓦当拓片图,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其特点。)
3,艺术特征
艺术品反映其时代精神
(PPT播放图像瓦当)图画瓦当的纹样以动物题材为主,其中,有四种动物图样的瓦当是最尊贵的,只有皇宫建筑才能用,你知道是哪四种吗?为什么他们如此尊贵?
(ppt展示四神瓦当图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是四种神兽,被称为四神瓦当。
请学生说说对四神的了解,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先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再补充介绍,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本环节还是引导学生分析了解汉代的文化背景。】
你能说说四神在神韵上有什么特点吗?(学生:神气,高傲、俾睨天下)
师: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会反映其时代精神,汉瓦当也不例外,你能说说汉代的时代精神是怎样的吗?汉代发生了哪些大事儿?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概括出汉代的时代特征:大气、粗犷、豪放、自信。
是不是与四神的神韵非常一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汉代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汉代的时代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品一般都会反映其时代精神的特点。】
(2)四神兽的造型特征(以白虎瓦当为例)
·简练、概括,“S”形造型
教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演示分析白虎造型:身体呈一个大大的“S”形,表现其优雅而又神气的动态,再添加肢体等必要的细节刻画。虽然没有很多精细的细节刻画,但其传递出来的大气、自信、威严、傲娇、雄霸天下的气质却已经淋漓尽致了,这种简练概括的造型手法不恰恰是汉帝国粗犷大气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吗。
·圆形构图
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瓦当图样(包括文字瓦当),复习适合纹样的构图方法和特点。
【设计意图:第五、六、七个问题也是一个问题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瓦当的艺术特征。瓦当纹样的造型有什么特征?朱雀的形体在靠近瓦当边轮的部分出现了什么变化?如果说图样瓦当在变形时还比较容易去适合圆形的外轮,那我们横平竖直的汉字是如何设计的呢?第一个小问题是针对四神瓦当图样的造型特点,是紧随在汉代时代精神的讨论之后,学生对汉代时代精神做出了“大气、豪迈、粗犷”的总结,再来重点欣赏四神瓦当,对四神图样的造型特点进行分析,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神韵,概括出汉代艺术作品造型简约、概括、传神的艺术特征。第二、三个小问题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注意到瓦当纹样属于适合纹样设计,为适合圆形的形制在纹样造型上要有所变形和设计,这是在为后面的作业环节做铺垫。】
三、创作实践
1,创作要求
瓦当是石刻艺术,它可以像汉画像石一样做成拓片以方便欣赏,这节课,我们尝试以胶皮做版,设计印制一个瓦当当面图样(拿出准备的示范作业)。汉代瓦当承载着古人对生活与生命的期许与意愿,如果现在要作为现代的你设计一个瓦当的图样,要求体现现代的时代特征,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当面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Ppt出示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个瓦当当面,要求构图饱满适合圆形形制,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个性。如何制作呢?
2,胶皮版画的制作方法
视频展示制作过程:工具、握刀方法、刻印步骤及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作业设置是想要让学生进一步对艺术品反应时代特征加深认识,所以会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讨论、总结,并寻找合适的素材及风格加以表现,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其实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但在本节课上,这个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不是重点,重点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去实践,并以此对学生强调如何鉴赏艺术品的方法。】
3,学生实践,教师辅导。
作品展评“你能介绍一下你自己的作品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很多学生会有很好的创作想法,但美术表现能力却有限,这样的问题,是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对美术技法表现进行补充,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学生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创作热情的保护和鼓励。】
课堂小结。
教学案例评析及引义
随着教师对“学讲”课堂的不断探究实践,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从最初的机械式照搬模仿,到后来的理论渗透,再到如今的积极实践,从一线教师对学讲计划的贯彻落实的结果不难发现老师们的自觉性上升了,践行力提高了。激发出了“学讲”课堂的百花齐放,促进了地区学科教学的再发展。
了解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执教者对“学讲”课堂的深刻理解,把尊重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放在主要位置上。本节课为徐州地区的乡土课程,学生课前对于徐州地区的汉文化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及认识,课上再给予学生什么?执教者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本节课教师一共提出了十一个问题,这十一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大的问题链,其中又有小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承接性和指向性,没有多余,没有鸡肋,煞费苦心。在问题的编排上,有难有易,难中有易,易中有难,有由易至难的递进,也有由难至易的倒推,有脱口而出的轻松,有需要稍作思考的小台阶,有需要讨论推断的高台,还有柳暗花明的转角,好比一首美妙的乐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一波三折且张弛有度,呈现出设计的艺术性。这样的问题链,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质疑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其核心是教学目标,它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向心力,能够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既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不局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既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又给了学生思考探究的自由和空间。本节课的设计充满了智慧与艺术,学生充分发挥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问,讲授,讨论,思考,回答,操作,教学与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都可以亲身感受,过程中更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自由表达观点,身心得以舒展。而老师此刻则在一旁品味欣赏学生的自由发挥、精彩释放,适时的给予启发和鼓励,而这种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