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14 19:09: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让学生欣赏,并思考:歌词中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概括,指出这段歌词不能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详情,还需要大家一起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二、自学指导:
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2、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传统农业精耕细作表现在那些方面?
4、什么是小农经济?其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三、先学
四、后教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农业的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表现:①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 )——民间传说②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参见教材P4“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
2、原始农业:
(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补充资料】 了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依据教材了解耒和耜的功能)
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
①农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②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通过归纳总结得出)
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动整个古代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
【详解】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铁犁牛耕的发展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时 期 工具名称 特 点
战 国 铁 犁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
西 汉 耦 犁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
耧 车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隋 唐 曲 辕 犁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2)、耕作技术的进步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 垄作法 ;代田法 ; 耕耙耱技术(依据教材了解后面的两种耕作方法)
【学习延伸】




(3)、耕作制度
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4)、灌溉水的提高
阅读教材归纳出不同时期水利工程或水利灌溉工具填在表格里
时 期 工 程 或 工 具
战 国 都江堰
汉 朝 漕运、白渠、龙首渠
曹 魏 翻车
唐 朝 筒车
宋 朝 高转筒车
明 清 风力水车
【学习延伸】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其原理为:在水流 (?http:?/??/?baike.baidu.com?/?pic?/?6?/?11460152994226634.jpg" \t "_blank?)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
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
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
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
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
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
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补充说明】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补充说明】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含义
【详解】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 → 提高生产积极性
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 → 提高耕作技术
③承担沉重的徭役 → 小农经济脆弱
五、本课小结
1.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六、板书设计


















七、当堂训练:由学生相互讨论解决(6分钟)
合作探究1: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其出现有何意义?
结构和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意义: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合作探究2:我国商周时期农业比原始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合作探究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诗》唐?李绅
结合本诗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
①小农经济规模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难以抵御灾荒瘟疫和天灾人祸。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沉重的封建剥削、徭役及社会的动荡。
八、教学反思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识记: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小农经济、纺织业为代表、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丝路、 丝绸、制瓷。理解:代手工业发展特点:源远流长、多种经营模式、产品尤其是官营手工业品十分精美、手工业与自然经济的关系等。运用:中国古代手工业品、为什么在海外广受欢迎和赞誉?技术的进步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工匠的创造性智慧,感受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自豪,懂得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自学指导:
1、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哪些行业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发展历程 夏商周: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继续发展
两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发达原因 国家权力的支撑
重要成就 冶金业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 青铜铸造业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
西周 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 铁农具推广
两汉 高炉炼铁和炒纲技术
东汉 杜诗发明水力鼓风技术
南北朝 灌纲法
制瓷业 商朝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五大名窑)
明清 种类丰富;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丝织业 世界最早养蚕缫丝
商朝 有了织机 丝织品
西周 能生产提花织物
西汉 开设长安东西织室
宋朝 品种繁多 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超过前代 中心 苏杭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整体状况 小农经济;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开始发展
魏晋南北朝 遭摧残
隋唐 恢复发展
两宋以后 艰难发展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 超过官营手工业
花楼机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清朝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原因 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重要成就 西汉起 丝织业的影响 丝国 丝绸之路
唐朝起 制瓷业的影响,瓷器大国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探究1。官营手工业
问题1.什么是“官营”?采取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问题2.古代官营手工业为什么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问题3.16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为什么能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问题4.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是怎样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
问题5.结合化学知识,分析铁元素的特点,说明冶铁与炼钢技术怎样才能使工具更耐用,从而更实用?
讲述:制瓷业的发展说明,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制瓷工业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古代制瓷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
(二)艰难发展的民间手工业
探究2. 民间手工业
问题6.民间手工业为什么艰难并有发展
提示:自给自足、官营限制、社会战乱等。
问题7.课本P.10.“学思之窗”: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探究3.享誉世界原因、表现。
问题8.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影响
问题9.中国丝绸和瓷器对世界产生了那些影响?
问题10。列表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征和地位(全课总结)
经营形态 地位 管理方式 产 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素称发达, 享誉世界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 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发展艰难, 后来居上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比重大,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 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问题1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解题关键:把握特征,准确举例。
?思路引领: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享誉世界。
?答案提示:①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③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问题12.西方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工具的革新,而中国的手工业虽然成就突出,却未导致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未实现生产力的极大飞跃。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原因。
点拨方法:运用上一题的答案,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找原因。
参考答案:①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市场原因) ②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服务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原因) ③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技术原因) ④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技术原因)
讲述:规律总结 :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且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的商品化、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中民营手工业虽然发展条件受政府政策的制约,规模小,但其生产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带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因此从长远看,该生产经营形态最具有生命力。
4.(2012?江苏?31)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劳动者创新发明了众多生产工具。右图所示的冶铁技术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A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答: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自给自足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一、教学 (?http:?/??/?www.5ykj.com?/?Health?/?" \t "_blank?)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学指导:
1、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商业发展概况。
2、自商朝时期商业兴起到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期间体现了怎样的特征呢?
三、先学
四、后教
问题导入: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也可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封面和书17页关于山西票号——日升昌的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思考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商业发展概况
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其实,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那么,古代商业又是如何兴起并逐步发展的呢?追溯这一切,得先从商周时期讲起。
【课件展示】第一:商周时期商业产生
(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挖掘,在此基础上由老师概括):
商人在商品交换中,使用海贝、骨贝等货币,且商业为官府控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课件展示】(板书)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战国后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课件展示】第二: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如果说,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产生阶段;那么,秦汉时期,商业已取得初步发展。请思考:秦汉时期我国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课件展示】(板书)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代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展示“秦半两”和“汉五铢”钱的实物或图片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展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出长安城的两个市,既可以较好的展示汉朝市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商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件展示】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缓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北方商业发展时起时伏,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与商品流通交易有关的税种,成为东晋南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此而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课件展示】第四: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商业取得进一步发展。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唐代长安城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各有220行。东市肆邸千余,货物山积,商贾云集。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长安城的人口不下百万,这样庞大的人口对商品的需求,造成长安城商业的繁荣。农村集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注:本部分内容为书本基础知识,应强调夯实)
隋唐时期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唐朝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出现商旅不绝的繁忙景象。安史之乱后,对外商业交通的重点,由西北陆路转移到东南海道。广州是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外国商船的聚集之地。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课件展示】(板书)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课堂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课件展示】第五: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出现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④边境贸易(榷场)发达⑤海外贸易发达
(☆补充说明: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产生于四川,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榷场:辽、宋、夏、金时期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
【课堂思考】:宋朝空前繁荣的商业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在此基础上,宋朝商业空前繁荣,更为元朝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百物输入之众,有如百川之不息。”据说每天仅运入城中的丝即达到千车。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严密控制对外贸易。
【课件展示】第六、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商帮
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在全国各地,还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课件展示】下面有张表格,请大家在自学课文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
商? 帮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 商 ? ? ?
晋? 商 ? ? ?
【课件展示】归纳完成:
商? 帮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 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典当,走出国门
晋? 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课堂思考: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与城镇经济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两大特色。
【课件展示】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2、中国古代商业特征
【师】自商朝时期商业兴起到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期间体现了怎样的特征呢?
【生】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五、小结: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相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古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量。然而,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阻碍。当西方世界陆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时候,中国传统经济又将面临如何变革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板书设计





当堂训练《优化设计》P9-10页1-5题
?
八、教学反思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自学指导:(8分钟自学)
归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因、经过、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最早什么时候提出?如何发展?推行的目的是?原因是?是评价这一制度。
归纳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目的及影响。
先学
后教
土地制度的演变
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农抑商”政策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民营商业,不断加增商税。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商人社会地位底。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许用银。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①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人数很多。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②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工业的发展。
(三)后果
1、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一)明代的海禁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1、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郑和下西洋。2、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②内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③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二)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清代一直实行这一政策。】
2、原因: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执行情况: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
②康熙时,统一台湾后,开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仅过了二十多年;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③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三)闭关锁国的后果
1、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生产力,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3、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重农抑商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当堂训练《优化设计》P13-141-5题
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 开辟新航路》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认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险经过。
(3)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全面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识图能力。
(2)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在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是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其过程的血腥味与罪恶感。
二、教学重点: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
(2)书本上的图片资料 。
教学难点:
1、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等人航行的不同
三、自学指导:
1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与条件)
2介绍新航路开辟的概况。(时间、航海家、航行路线、支持的王室)
3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先学。
五、后教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显示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地图的区别(教师归纳:15世纪的地图七大洲中只有欧洲、非洲、亚洲三大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16世纪的地图形状虽与现在不同,但基本轮廓已经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没有区别了。),并说出形成这种区别是什么历史事件造成的,由此导入新课——新航路的开辟
(一)东方的诱惑
多媒体显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课文自己找出答案并在课堂上展示) 1、商业危机:东西商道受阻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至16世纪,人文主义是其指导思想。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新的通道指向哪里?是什么驱使欧洲人去那里进行探寻?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
2、社会根源 :“东方的诱惑”--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思想根源:人本主义提倡冒险精神
4、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多媒体显示)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多媒体显示)
此时开辟新航路已成为必然之举,那么要具备那些条件才能使远航成功?多媒体显示假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远航呢?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归纳。
多媒体显示 可能性:
1 客观条件:
①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②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
③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
④地理知识:欧洲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较高
2 主观条件: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多媒体显示)合作探究一: 西班牙、葡萄牙走在开辟新航路前列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②掌握了航海技术
③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④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⑤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过渡)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航海家们开始了探索世界的远洋航行。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学生阅读第二目内容及地图完成表格(多媒体显示)
时间 人物 国籍 航海路线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西欧-美洲 西班牙王室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印度 葡萄牙王室
1519--1522 麦哲伦 葡萄牙 环球航行 西班牙王室
教师总结记忆技巧:西班牙向西走,越过大西洋;葡萄牙向南行,绕过好望角。

(多媒体显示)合作探究二:根据上面的表格内容归纳欧洲航海家开辟了哪几条新航路?
①欧洲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②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③从欧洲除出发经有由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欧洲的环球航行的新航路。
(多媒体显示)合作探究三:学生根据下列材料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不同。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
材料二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材料三
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一概免税;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 ——哥伦布同王室签订的合同
教师总结:
1、目的: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欧洲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掠夺财富,特别是香料和金银。
2、性质:郑和下西洋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属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范畴。
3、规模:郑和下西洋规模庞大,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每次出海2.7——2.8万人,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先后航行7次;新航路开辟规模小,人少、船小。
4、时间:郑和下西洋历时近30年,而且比新航路开辟早了近半个世纪。
5、经费来源:郑和下西洋是由政府投资;新航路开辟的经费来自于个人投资或王室支持。
6、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此后,中国的远洋航行几乎销声匿迹。新航路的开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人类开始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7、成就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去到最远的地方,但那些地方都是早被世界所了解和发现了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则是发现了当时不为世界所知的一块大陆。
(过渡)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具体有哪些影响?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合作探究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提示:从对世界、欧洲和亚非美洲的影响三大方面分析)
对世界:
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2、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逐渐结束各地彼此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融合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欧洲:
1、推动了欧洲的商业发展、贸易中心转移,引发了商业革命
2、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
3、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拉:
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六、课堂小结
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七、当堂训练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教案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荷兰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英西海战;英荷殖民战争;英法在印度、北美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2)理解“新航路开辟”对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殖民掠夺也导致亚、非、拉美殖民地的极端贫穷与落后。
(3)运用: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的原因。探讨殖民扩张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绘制表格(2)历史比较、问题探究(3)历史材料分析,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事实本身所蕴涵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开放的国际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难点 :殖民扩张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
1,荷兰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条件有哪些?概括其对外扩张的形式及其扩张区域。,
2英国是如何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殖民霸权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结果怎样?3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有哪些途径?殖民扩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四、先学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图画《巴达维亚》和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海上马车夫”是什么意思?荷兰为什么会获得这个称号?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五、后教
(一)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第一目海上马车夫
【探究一】 组织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分组探究:
荷兰走上殖民扩张的殖民条件
自然条件:频临大西洋,交通条件优越
社会条件:从事商业的传统,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国家
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国家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对“荷兰”的说明:在1581年独立以前,这一地区统称为尼德兰。“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地”,泛指西欧中部的莱茵河、缪司河、些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一部分。16世纪时,它由17个省构成,属于西班牙国王的属地。当时,尼德兰已进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发达的商业和运输业是尼德兰经济的一大特征。因为尼德兰具有发展国际贸易得天独厚的条件,它西朝大西洋和英国,背靠辽阔的德国,处在欧洲商道十字路口的位置。这些使尼德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
荷兰殖民扩张的形式和扩张区域:
形式: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垄断贸易;
区域:
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
在亚洲,在印度成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
在美洲,建立新阿姆斯特丹。
【教材插图说明】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得力于其独有的三桅商船。以往欧洲的商船一向用笨重的木材建造,船尾架设火炮,商船同时也是军舰。荷兰人首先冒险建造一种不可架设火炮,仅能货运的运输船。这种船,船身宽、船底平、货舱大、居住舱小,造价低廉,经济实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了世界航运业。当时的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商船队,几乎把欧洲南方各国和北方各国之间的贸易都集中到了自己手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粮食由他们运往地中海,德意志的酒类、法国的手工业品、西班牙的水果及殖民地的产品也由他们运往北欧销售。其海运、渔业、工场手工业超过其他国家,首府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建议教师以插图《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为素材,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加强对荷兰“海上马车夫”的感性认识。
第二目“‘日不落帝国’”
【探究二】英国是如何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殖民霸权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结果怎样?
1.英国殖民霸权形成过程:
教材通过英西海战、英国的殖民概况、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等几个方面,展示了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世界最强殖民帝国的历史过程。
(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588年的英西海战,英国海军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积极参与了海外贸易的竞争。但是,当时拥有欧洲最大海军和舰队的西班牙控制着欧美之间的大西洋水域,号称“殖民先锋”的葡萄牙人控制着绕过好望角的东方航道。英国冒险家们想要避开强敌,另寻从英国东北、西北经北大西洋前往东方的航道,屡次未能成功。于是,英国人主要通过贩卖黑人奴隶、截击西班牙船队和袭击西班牙殖民港口等形式展开他们的海外活动。英国的海盗式劫掠,使西班牙遭受惨重损失,两国矛盾因而激化。西班牙国王决定远征英国。但是,1588年的英西海战中,英国海军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无敌舰队”的战败,标志着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的海上霸权开始确立。17世纪开始,英国积极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
(2)英荷战争
英国不断地向海外扩张,首先与当时拥有世界殖民航运霸权的荷兰发生冲突。为了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国首先进行大规模的海军建设。军事准备有头绪之后,英国国会从1651年起颁布了好几项《航海条例》。建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三段内容,思考:《航海条例》的规定对谁最不利?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为了强迫荷兰接受《航海条例》的规定,英国在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发动了三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的打击。结果,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得到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
(3)英法战争
打败了荷兰之后,在海上与英国争霸的只剩法国这个劲敌了。为了打败法国,英国在欧洲大陆上与反对法国的国家建立同盟,用金钱和武器资助他们,自己则集中海军力量,在海外打击法国。英法争霸一共通过四次重要战争。战争波及世界各地:北美、非洲、印度。通过这几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法国损失巨大。它在印度的势力几乎全部被英国排挤出去,虽然被允许保留沿海的几个贸易站,却不能在印度维持军队,不再有征服印度的可能。在北美,法国只剩下纽芬兰沿岸两个小岛及西印度几个岛屿;在南美只保留了圭亚那这一据点。英国夺取了法国整个圣劳伦斯流域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土地以及格林纳达岛。这样一来,在七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霸权形成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便利其对外殖民活动。
(2)经济优势:英国发达的工厂手工业,为海外殖民提供物质基础。
(3)政治优势: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利用整个国家的力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
(4)军事优势:英国拥有欧洲手屈一指的海军,为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3.结果
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霸权,“日不落帝国”的确立。
4.影响: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殖民者从殖民地掠夺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政府,一方面积极维护国内的统一与安定,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继续执行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建立起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力度不断加大。
第三目“市场的拓展”
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有哪些途径?殖民扩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相继进行了殖民活动。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世界市场是怎样拓展的?
1.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途径及特点
(1)由葡、西扩展到多国。荷、英、法等西欧国家继葡、西之后纷纷加入殖民争夺行列。
(2)建立殖民地,与更多地方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
(3)抢掠、欺诈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
2.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概况
(1)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抢夺财富,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被屠杀、奴役或死于殖民者带来的疾病。
(2)在非洲:掳掠黑人,运往美洲卖做奴隶。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问,黑奴贸易使非洲损失上亿人口。
(3)在印度:英国殖民者洗劫当地国库,把当地财富运回英国。
3.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
(1)在殖民扩张中,大量财富流人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2)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3)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六、课堂小结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七、当堂检测:
1、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2、(09年上海卷高考题)8.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 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 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3、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了当地的
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的减少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4、英国开始树立海上霸权是在( )
A英荷战争后B英法七年战争后C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D英国占领印度后
答案 CDAC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自学指导: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珍妮纺纱机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3.轮船和火车的发明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学习目标
1.知识要求:
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自学指导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
2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市场是怎样最终形成的?
四、先学
五、后教
课堂教学设计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原因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1)电__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_发电机;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电动机的问世
③发电厂的出现
④各种电器的发明(电灯、电话、电报等)
(2)_内燃机_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使用
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②交通领域的革新——汽车和_飞机
(3)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的兴起(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等)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特点
采取各种方式,控制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补充说明)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市场是怎样最终形成的?
1、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汽车越来越多,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19世纪中后期,电报和电话把世界各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69年,从英国伦敦到印度城市卡里卡特的电缆铺设完成,图为印度工人在铺设电缆。
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晶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六、课堂小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欧美及世界:
①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加速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 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巨大调整,产生了垄断组织。
③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美的发展较英法快,打破了原来欧洲的力量对比,欧美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从而间接地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④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对中国的影响:
非洲、拉丁美洲已被瓜分完,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①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 激起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④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七、当堂训练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导入新课】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正是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一、出示课题。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2、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三、自学指导。
1、什么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有哪些?归纳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及其影响。
2、洋务运动是什么时期兴起的,归纳其兴起的原因、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失败标志、失败原因。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3、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间、分布区域。
4、请阅读教材P42“历史纵横”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哪些特点?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什么特点?
四、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后教。
(多媒体课件打出自然经济的相关概念)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有着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特点,在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本身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这样就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讲述: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社会经济之主导地位。自然经济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走向解体呢?(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引言部分)
2、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主要原因)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前提条件)
由课本引言部分提问:鸦片战争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的入侵
教师引导: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也就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 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列强除了向中国倾销商品之外,还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的交换转化。
3、表现:
教师提问:自然经济的解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教师讲述:鸦片战争后,由于洋纱的涌入、洋布的输入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学生回答: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列强对中国农副土特产品的大量收购,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4、影响:
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积极)
③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消极)
看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他的积极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在重农抑商政策下,自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那么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大量的雇佣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货币财富也逐渐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所以说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之后,列强得以进一步向中国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中国市场也就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积极: 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条件
消极: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附庸

总结过渡: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面对列强的经济侵略,守旧的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展示几张洋务派的图片,并简单地介绍他们。中央的奕訢,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洋务运动的目的:【学生回答】①学习外国先进机器、技术,除内患,抵制西方侵略③最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②后期: 提出“求富”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此外,还包括:创办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失败:
1、标志: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中的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2、失败原因:
【教师讲述】:洋务运动的结局:失败告终
【学思之窗】究其失败的原因先通过一则材料来看:晚清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他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教师提问】:你认为郑观应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解答】:(1)有道理。(2)原因:①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②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③基于上述认识,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也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有道理,并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②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③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④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4)评价
a、积极意义: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选送留学生,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③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经济。
④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其结果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过渡: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失败,但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无疑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客观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本课的最后一个部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讲起)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等的多重因素的导致而成.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分布地区:东南沿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是由于那里沿海地区最先遭到侵略,自然经济最先解体,经济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向西方购买设备和引进机器等
4、创办近代企业的阶层:官僚、地主、商人
5代表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主要集中近代机器制造业,近代缫丝工业,近代面粉工业,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它们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6、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教师提问:请阅读教材P42“历史纵横”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哪些特点?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等。
六、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客观上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这次运动在促使本国封建经济瓦解的同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受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由于受外国资本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举步维艰;下节课,我们将关注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七、当堂训练。完成《优化设计》P25 1-5题。




教学反思: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自学指导:
1、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及表现。
3、归纳国民政府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4、你认为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三、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后教。
1、原因:前提条件:自然经济解体 客观条件: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主观条件: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
2、时间: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3、表现:(1)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
(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4)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4、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
1、原因:
(1)辛亥革命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①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在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激发了爱国热情与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③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辛亥革命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使国内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较为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他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此时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业救国”思潮
①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②思想内容: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③实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④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5)结果:“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民族工业的春天之所以很短暂就是最好的证明。
2、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8年)
3、表现:
(1)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470多家;
(2)投资总额增加: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合作探究】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结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合作探究1】春天短暂的原因是什么?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②进入19世纪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损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①工业部门增多:传统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②产品出口国外:制成的碱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③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第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虽不同性质的战争接连不断,相对而言仍属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不很严重。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2)原因: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
【合作探究】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造成了什么后果?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3)表现:
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压榨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3)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合作探究】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不利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
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⑤不平等条约直接地打击了民族工业,如《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设厂,洋货在中国盛销;
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2)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五、本课小结:
扼要回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而启导学生探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最后分析其历史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当堂训练
《优化设计》P27-28 1





教学反思: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出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总结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