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内忧外患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这些危机,日本的出路何在?
焦点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
政府的成立
高杉晋作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 西乡隆盛
反抗幕府统治斗争的过程
“尊王攘夷”运动
倒幕运动
戊辰战争
明治政权建立
一、“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
1、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
黑船事件后,日本民族危机加剧,改革呼声高涨。
(2)直接原因:
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引起爱国武士的不满,形成“尊攘派”。
2、口号和中心任务:
口号:
中心任务:
(含义: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攘夷”(即为“攘夷”而尊王。)
“尊王攘夷”
探究归纳:“尊王攘夷”的口号与日本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何关系?
反映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因为当时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即资产阶级力量不成熟,不能产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
而反对现存秩序,必须具有一定的革命理论,因此,中下级武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寻求反幕府的理论根据,只能树起比幕府地位高而且为封建主义所承认的权威即天皇的权威,所以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3、“尊攘派”的基础力量:
(1)主要参与者:
中下级武士为主
(2)支持者:
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
(3)响应者:
富农、手工工场主和商人等
4、“尊攘派”的斗争:(内、外)
(1)开始标志:
1860年,刺杀幕府实权人物井伊直弼
(2)袭击西方商人、外交官、列强船只。
(3)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63年,高杉晋作在长州藩组织“奇兵队”,抗击外来侵略。
1858年,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时任幕府大老一职的井伊直弼掌握了实权。
对外,主张妥协,同美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及其附件,出卖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国家的支持;
对内,先是罢免了幕府中主张革命的官员,还以将军的名义打击主张改革的大名。
随后,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对派,很多改革派领袖遭到处罚,或被免职、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处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狱,死者达四分之一。因为当时天皇的年号是“安政”,故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安政大狱”。
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压政策,1860年3月24日上午,来自江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多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樱田门事件
5、斗争结果:
1863年8月,幕府在京都发动政变,尊攘派被赶出京都,长州藩屈服,斗争失败。
6、 “尊攘派”斗争失败的原因:
(1)幕府的严厉镇压;
(2)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
(3)尊攘派存在局限性:对幕府尚存幻想, 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必须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865年
1、 背景: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尊攘派” 转变成倒幕派。
2、主要领导人:
高杉晋作;
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
3、根据地:
西南强藩
土佐
萨摩
思考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思考: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领导:
5、群众基础:
长期受幕府排挤
采取了一些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强大。
密切同英国的关系,从英国进口先进武器;萨摩、长州缔结军事同盟。
高杉晋作等人具有富国强兵的变革思想,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
夺取了西南强藩的实权,联络更多的藩参加倒幕,争取到天皇的支持。
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为倒幕运动奠定基础。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865年
4、 1867年 “大政奉还”
(1)背景:
①农民和市民暴动,动摇了幕府统治。
②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准备讨伐幕府。密切同英国的关系,争取获得天皇的支持。
③幕府:为削除倒幕派讨伐借口,保住实际权力。
(2)概况:
1867年10月24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上书天皇,表示要将政权交还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睦仁天皇
明治天皇(1852—1912)
日本天皇(1867—1912),名睦仁,孝明天皇次子,1867年即位,次年改元明治,自京都迁都东京。当时,日本发生维新运动,1868年初明治天皇发出“王政复古”号令,推翻江户幕府统治;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并颁布《帝国宪法》,建立天皇专制政权。对外,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侵占中国台湾;1904—1904年进行日俄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明治天皇在位时,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走上军国主义、帝国主义道路。
大政奉还图
该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圣德纪念馆。1867年,萨摩、长州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席卷包括京都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统治摇摇欲坠。在此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政奉还。
三、戊辰战争:1868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
“大政奉还”后,幕府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政权,大多数大名仍然在观望。
(2)目的:
倒幕派为了真正取得国家政权,决心彻底打垮幕府。
(3)1868年初,倒幕派以天皇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强迫幕府“辞官纳地”。
(4)幕府准备以武力反击倒幕武装。
三、戊辰战争:1868年
1、原因:
2、战争经过:
⑴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攻京都。
⑵决定性战役:鸟羽、伏见战役,新政府军在西乡隆盛指挥下大胜。
⑶1868年4月,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不战而降。
3、倒幕运动的结果和意义:
结果:推翻幕府的封建统治,确立了明治政府
统治.
意义:为明治维新提供了前提条件。
1868 伏见、鸟羽战役
1)国内:
①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
②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
③一些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④人民群众支持政府军作战;
⑤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
⑥西乡隆盛的优秀军事天才。
方法点拨:决定战争的胜负的因素:人心所向、实力对比、斗争策略、国际援助等。
4.倒幕战争胜利的原因
2)国际:
①西方列强宣布中立;
②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
明治天皇名睦仁,1867年继承皇位。1868年改年号为明治元年,在位时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四、明治政权的建立
1、1868. 4 宣读《五条誓文》——施政纲领
2、1868. 6 发布《政体书》 ——太政官制
3、1868. 7 江户改名为东京 ——首都
4、1868.10 改年号为明治
5、1869. 4 由京都迁都东京——正式建立政权
京都
东京
(江户)
迁都
1869年4月
尊王攘夷
倒幕运动
1868年戊辰战争
失败
内忧外患
大政奉还
形式上结束了幕府统治
彻底结束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课堂小结
1、19世纪上半期,德川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内忧)
小结:明治维新的背景
2、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使日本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也为日本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外患)
3、武装倒幕,明治政府成立(政治前提)
4、根本原因:
旧的封建体制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吉田松荫在《草莽崛起论》中说:“三千年来独立不受羁绊之大日本,一旦受人束缚,凡有血性之人岂能忍视之乎?如不奋起拿破仑之勇而高唱自由,则腹闷难医。”
材料二 木户孝允指出“如果大权不迅速归于朝廷,则将来之天下,必将落入幕府与法国手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血性之人”主要指哪些人?材料表达了“血性之人”怎样的决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幕府和法国在倒幕运动中是如何勾结的?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面临着怎样的时代任务?
中下级武士
武装倒幕
幕府向法国贷款购买武器;
聘请法国教官改编训练幕府军队
反对外来侵略,推翻幕府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