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课件 (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课件 (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3 22: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4.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学习目标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嘉佑年进士。苏轼政治上比较保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地。北还时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内容恢宏,对严格的词律有所突破,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预习检查:
导学案练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咏怀古迹诗预习检查:
导学案练习情况典型字字音:
公瑾( ) 纶( )巾
华( )发 酹( )江月
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
樯橹灰飞烟灭jǐnguānhuálèi“尊” 通 “樽”古义:杰出、英俊有才华。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像灰/烟一样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f4v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把握文意: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 下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人的一生真象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结构图解诵读上片,讨论:1、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
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所见:大江、赤壁
乱石、惊涛所想淘尽风流人物
涌现多少豪杰2、赤壁景物有何特点?有什么用意?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景人气势磅礴
雄奇壮阔景为人物作铺垫面对此景多感慨诵读下片,讨论:风流人物
(豪杰)周瑜诗
人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春风得意
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
年轻有为仕途坎坷
命运多舛
年老无为
不胜嗟叹自比纵观全词,作者描绘了四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赤壁怀古写意图。首句“大江东去”寥寥四字,气势磅礴,精练的勾画出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景怀古,展开联想。浩荡的江水,滔天的巨浪,不由使词人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功业卓著的英雄豪杰。尽管英雄们的身躯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然而,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同日月争辉。赏析: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具体点出怀古的地点、朝代和具体人物。
这幅图画,气魄宏大。“大”、“东去”、“淘尽”、“千古”、“风流”等字眼的运用,使豪放之情溢于篇首。其中“大”字极言长江的江面辽阔,水势浩淼;“东去”写出浩浩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千古”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广阔、悠远的历史,为下阕“三国周郎”的出场绘出雄伟的背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 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第二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赤壁江山工笔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绘雄壮、奇险的赤壁景色。其后,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引出下阕内容。
这幅图画,雄奇壮丽。“乱”、“穿”两字用笔如神,形象的描绘出江岸岩石或纵横交错,或挺拔直立的千姿百态。“惊”、“拍”、“卷”三字气势非凡,极言涛声之大,来势之猛。 哪些字写得生动、传神?有哪些修辞?
“乱” 、“穿”写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
“惊”写出浪涛的惊人的汹涌澎湃。
“拍”传神地写出了巨浪猛烈地冲击着岩石的情状,就好像是有意而为之。
“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汹涌,场面的宏阔。夸张 对偶 比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由景及人
承上启下 ? 第三幅“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周瑜谈笑强敌的英雄图。“小乔初嫁”,以美女衬托英雄,显示周瑜的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羽扇纶巾”,以儒将装束描写青年将帅,显示周瑜的神机妙算,聪颖智慧。“谈笑”句以“谈笑间”就使“樯橹灰飞烟灭”的有力烘托,突出周瑜深谙谋略、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这幅图画,气势雄壮。“遥想”、“当年”把人们的思路引向悠远的历史;“雄姿英发”表现周瑜英姿勃勃的英雄气概;“樯橹灰飞烟灭”展示赤壁大战浓烟滚滚、一片火海的壮阔的战争场面。这幅英雄图与上阕的江山图变幻交织,使人惊心动魄。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小乔初嫁
_______年青得意雄姿英发 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谈 笑 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这幅画面描绘周瑜怎样的形象? 第四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金樽酹月、自抒怀抱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伤感,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自慰,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自己磊落坦诚,敢于直言,却受迫害、遭贬谪,真是岁月悠悠,“人生如梦”。面对此情此景,权且以酒酹月,借酒浇愁。值此,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幅图画,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的愁雾,但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的色彩。“尊” “酹”“月”字的出现,使人联想到李白那“举杯邀明月”、“斗酒诗百篇”的豪迈气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与全词的格调是相符的。人生短暂,江月永恒;
壮志难酬,豪情长存!探究:有人说,词的最后几句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壮情调不和,你认为呢? 四幅图画交织在一起,前后呼应,密不可分。第一幅赤壁怀古写意图,大笔勾勒赤壁的主要景物和联想的主要人物,为下文的描写搭好框架,做好铺垫,并与其形成远景和近景、概括和具体的鲜明对照。第二幅赤壁江山图和第三幅赤壁英雄图是对第一幅写意图的分写和照应。第四幅金樽酹月图是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怀才不遇,以致思想苦闷的自我写照,是前三幅画面意境的进一步深化。四幅图画,内容变幻多姿,意境层层深入,构成一幅完美壮丽的赤壁怀古画卷。 课堂小结 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画像定风波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
2.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旷达坦 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
导学目标:读准字音把握字词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
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烟雨 萧瑟sè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1082年3月7日沙湖道中地点:人物:同行 、余感觉:狼狈、不觉事件:遇雨已而遂晴2、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1、序写什么?有什么作用?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
张本的作用。 什么叫张本?
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课文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rm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词《定风波》苏轼.f4v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把握词义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课文结构: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整体感知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
“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赏析探究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
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轻”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6、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自然风雨(穿林打叶) “莫听”
“何妨” “ 吟啸”
“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人生风雨 晴 “谁怕”
“任平生”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 “回首”、“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人生
态度旷达
洒脱
乐观归纳小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
主人公形象。从这首词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1.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6.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扩展阅读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下面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另外两篇词作《卜算子》、《临江仙》,你读到了苏轼怎样的精神世界?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明确:通过缺月、疏桐、幽人、孤鸿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表现了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明确:“营营”指的是为名利所纷扰。 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前人评词 第三单元的导语《漫步宋词》指出:“豪放词题材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这就是对豪放词的特点的概括。
苏轼的这两首词,都是“抒怀言志”之作,当中也间接地关涉到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二词所抒发的情感都是他贬官黄州时的所思所感,这与“乌台诗案”密切相关。“乌台诗案”是当时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产物。新旧两党的斗争,虽然后来含有很多政治宗派斗争的因素,但总的说来,是关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两首词的政治性是很强的。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来看,这些作品的格调都比较刚健儒雅,具有高旷清雄的审美特点,富于阳刚美。
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看,多涉及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具有类似风格的宋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属于此类作品。豪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