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雷雨作者:曹禺曹 禺 简 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市,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雷雨》是其处女作。两年后的 1935年夏,又有都市生活剧《日出》发表,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作品享誉海内外。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解放后,曹禺有《王昭君》等剧作。南开中学时 在写作 在重庆? 晚年时青年时文革后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法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三要素:矛盾冲突、人物、语言。
戏剧的基本要素:矛盾冲突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
剧本的组成: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说明组成。
剧本的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冲突,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一些注意点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1.按戏剧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
2.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等。
3.按艺术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
4.按剧情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戏剧的分类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大家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 下三天 的 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整部话剧《雷雨》的大致情节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是四幕话剧,写于1932年,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震惊剧坛,至今长演不衰。
看课文,理请人物关系初步感知:旧情人父
子母
女情 人夫 妻父 子单相思女父 异父
同母
兄
妹 弟
兄主
仆
情
敌异父兄妹母
子 父
子 异
母
兄
弟 人
情子
母
后夫
妻子
父
后母
子异父异母兄妹人物关系一览表母
子周朴园繁漪周冲周萍四凤鲁侍萍鲁大海鲁贵戏剧鉴赏方法一、把握戏剧冲突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三、揣摩戏剧语言
《雷雨》节选
时间:
地点:
一个夏天的午饭后 周公馆的客厅里剧本的舞台性:
必须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而且感染了
读者和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第一场戏: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相遇述旧怨)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戏:
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雷雨》(节选)结构第一场: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矛盾焦点 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发展过程,集中、鲜明地体现在周朴园对侍萍情态的变化上。第一部分 是围绕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旧怨与新恨展开矛盾冲突的。通过历史的爱情纠葛揭露了一个封建地主少爷丑恶的灵魂,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最精彩的“戏”在前半场,周朴园与鲁侍萍从相遇到相认前的矛盾冲突波澜迭起。 “相遇述旧怨”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心理有哪些变化?填写下表。(1)相遇诉旧怨进屋寻找女儿漫不经心地谈雨衣窗子关窗感到奇怪,认真询问,气氛紧张平淡回答气氛稍有缓和无锡口音有意识地询问无锡事件叙述悲惨遭遇表情痛苦,汗涔涔表明身份 低声 忽然立起奇怪疑虑慌张惊恐(2)相认生新恨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情态厉声责问用缓和的语调稳住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你可以冷静点。
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用感情软化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
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想用金钱收买打发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冷酷无情阴险狡诈虚伪自私残忍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如何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小结: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地主家庭,他留过学,后来开工厂办实业,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他身上既有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气息,又有资产阶级思想价值观念的鲜明烙印,将二者贯穿和统一在一起的,是其自私、残忍和虚伪的本性。他充满血腥和罪恶的发家史,成了值得自豪和炫耀的“创业史”,
他获得了财富、身份,拥有了地位、荣耀。他刻意把自己标榜成一个“仁厚”“善良”的“好人物”,一个“正直”“有教养”的谦谦君子。其实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正的伪君子。他对侍萍,确实付出过真心真情,但这种感情又极脆弱。当他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前程的诱惑时,他放弃了这种感情,将侍萍推上绝路。一个人对已经失去的东西,总觉得珍贵,倍感怀念。侍萍既以死去,对他就不再有什么威胁。周朴园的形象
大家来评说周朴园:自私
虚伪
阴险
狡诈
冷酷 封建资本家 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坏人。 ——曹 禺 周朴园是一个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人格卑下的伪君子,一个没有任何仁义道德的反动资本家。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思考1
周朴园和鲁侍萍
见面是偶然的,
鲁侍萍认出了周
朴园,而周朴园
并没有认出鲁侍
萍,那么鲁侍萍
为什么不立刻表
白自己的身分并
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分析:
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自尊,她已清醒地认识了周朴园,对他不抱任何希望,不想与他相认;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另外,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思考2 如何理解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勤劳、善良、受苦、有尊严、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鲁侍萍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矛盾焦点: 通过现实的阶级斗争揭露周朴园一家血腥的发家史。分析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
(1)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亲生儿子后,对大海是什么态度?从他的态度,可看出什么问题?
(2)冲突背后隐含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冷酷面孔和傲慢态度。
(明知故问“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最后恶狠狠地向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 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只是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敌对是彻底的,是剧烈的。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已经觉醒,他们已经有勇气、有决心与资本家作斗争,我们可以看到,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这正应了“雷雨”这一标题。鲁大海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通过他的斗争,表现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主题归纳 分析: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解答: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
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戏剧语言1、舞台语言(也叫舞台说明)
除人物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2、人物语言(人物对话、独白等) 必要的舞台说明 比如课文开头对故事时间和舞台气氛的说明,课文当中对有关人物动作、神态的说明,等等,不仅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刻地表现主题。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人物语言 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
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一、高度个性化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就是
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
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
未尽。潜台词丰富的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
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
神化一的表演让人体味、咀嚼。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
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丰富的潜台词三、语言富于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
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暗示)
(直接推动,节外生枝)“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说不定,也许记得”
“老爷,没有事了?”
……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推动情节发展)
(提醒周朴园)
(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作业:
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主题。